近代德国新教神学问题史

潘能伯格,《近代德国新教神学问题史》,李秋零译,香港:道风书社,2010年。

导论
        这种神学历史的阐述,需要“追问近代神学在其框架中运行的总体态势的起源,以及追问在这个框架中由神学的工作所造就的问题联系的发展。”【类似于基源问题、以及问题之间的联系】
        时代环境:宗教改革→宗教战争(各教派互相争执,无法统一)。后果(近代欧洲历史的出发点):①国家和法权通过回溯到人的“本性”的概念而独立;②宗教认信的私人化(或把宗教生活限制在社会生活的一个局部领域);③社会各个局部领域具有自身法则以及与此相互联系而形成的世俗文化意识【韦伯“诸神之争”】(页18)【后果①至关重要,关系到政治思想史】
        康德:上帝的存在→道德秩序和自然进程。观点:道德理性需要上帝的存在来作为实现至善的保障条件。(道德→宗教)
        施托尔Gottlob Chr. Storr:宗教信仰是道德的前提条件。(宗教→道德)

第一章 施莱尔马赫
        施莱尔马赫:宗教(相对于道德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性何在?形而上学从人的有限本性出发,道德从人的有限自由出发,宗教则从无限者出发。而领会无限者,需要通过情感。(早期强调直观和情感,后来由于谢林哲学的发展,直观被弄到哲学领域去了)
        针对“上帝”概念,《论宗教》演讲结束部分,提及“对于宗教经验来说奠基性的,在施莱尔马赫看来恰恰不是上帝,而是宇宙。”(页54)

第二章 觉醒神学(强调主体性)
        觉醒神学是敬虔主义发展中反理性主义的晚期阶段,其核心命题是真正的启示在于内心。托卢克Tholuck:检验启示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道德上的自我经验(宽恕道德上的罪责的解放作用的经验)。(页80)
        尤利乌斯·米勒的圣经神学。新教若仅仅用《圣经》的权威来取代教会的权威,就依然没有克服天主教教义的律法性(J. Mueller, Dogmatische Abhandlungen, 1870, s.44)。他强调,真正的权威在于《圣经》与专注于基督的信仰经验的相互作用(圣言+信仰经验)。(页101)克勒强调,《圣经》的权威在于福音。信仰的确定性的根据“绝对在于基督凭借福音之言给人造成的印象。”(M. Kaehler, Die Wissenschaft der christlichen Lehre von dem evangelischen Grundertikel aus im Abrisse darstellt, s.69)(页104)

第三章 里敕尔
        里敕尔:基督教在其历史中的连续性?(证明宗教改革的信仰理解与古代教会是一致的)基督教的历史连续性表现在道德上的上帝国在世界上日益实现的过程。(页126)

第四章 上帝中心论转向
        舍得尔Erich Schaeder:提出上帝中心论(上帝对自然和历史的权能)以反对施莱尔马赫、觉醒神学以来的人类中心论。(页173)那上帝与人如何关联?上帝通过圣与人联系。(页174)
        巴特指责,这还不够上帝中心论,他强调上帝与人(世界)的绝对对立。【受祁克果影响】上帝与人如何关联?三一论(巴特以三一神学重建教义学),即通过三位一体的区别与联系来阐明上帝(神性)与人(人性)的联系。(页199)
        巴特的教义学:上帝与人在基督里面的统一。(页201)在《教会教义学》中,巴特通过“拣选”联系起了三一论和基督论。
       洛维特猜测,祁克果的“信仰的跳跃”是施米特、海德格尔、辩证神学中绝断论的共同根源。(页209)
       布尔特曼:把辩证神学的上帝中心论方案继续展开为生存论的诠释(人类学)。(页215)

第五章 思辨神学
       巴特受黑格尔思辨神学的影响。黑格尔对上帝的在先性的强调,最后归结为是人和属人的精神的神化。黑格尔:上帝在永恒地创造世界中自我启示。巴特却强调基督中心论,上帝通过耶稣基督来自我启示。(页267-268)
        黑格尔认为,基督教是绝对的宗教。因为所有宗教的主题就是在处理人神关系。而基督教的道成肉身的教义揭示出了关于人神关系的真理。(页285)

        费希特:主体概念
        黑格尔:主体概念+客观性
        费尔巴哈、鲍威尔、施特劳斯:上帝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投影。
               
        蒂利希致力于“文化神学”,把文化处境与基督教信仰相结合。(页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