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天之下
白诗朗,《普天之下:儒耶对话中的典范转化》,彭国翔 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
导言
本书的焦点:①基督教如何回应religious pluralism;②儒家传统的宗教维度是什么。
比较哲学(或比较神学)如何进行描述?可由三个概念刻画:形式性(具有某种确定性,与其他东西区别开);能动性(生成变化的力量);统一性(前两者的统合)。
第一章
当今的局势:①性别角色(女性地位提高);②社会正义;③生态危机;④世界和平(包括宗教和平)。
思想资源:过程神学(怀特海)
作者在俄克拉荷马州的诺曼长大。
宗教多元主义中,有一个有意思的问题:多元宗教参与(多重宗教身份)是否可能。
第二章
比较神学,例如John P. Keenan的大乘神学。
儒耶对话的原因:一个事实是人们生活在一个具有多元传统的世界。(页91)
梵蒂冈与宗教对话:《对话和声明》Dialogue and Proclamation
第三章
儒家是否是宗教,这个争议性很大。我们不如说,儒家具有宗教向度。(页107)
儒家的主旨:仁(德性);天命(宇宙的根源性创造力);心(知情意的统一体);性(人的本质)。(页111)
儒家的生活:追寻终极的人道价值(页113)
朱熹:理(形式性),气(能动性),心(统一性)。(页143)
第四章 (论牟宗三与儒耶对话)
牟宗三强调创造性,以此批判朱熹。
杜维明认为,孝的意义在于承认关怀社会团结的需要。(页194)
第五章
现代儒耶对话提出的问题是:神圣超越性(基督教所侧重的)和神圣内在性(儒家所侧重的)的关系问题。(页200)这个问题,也是上帝和世界如何关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世俗化版本就是,在二者的相互关系中,成为真正的人意味着什么?(页203)
怀特海的原则:①存有论(寻找理由,即是寻找某些actual entity);②相对性(对话中彼此关联着);③创造性(彼此之间的关联是由于创造性地进化为新生事物而达成的);④希望(世界具有一种意义)。
怀特海的上帝观:上帝是宇宙之爱。他拒绝以下的上帝观:上帝是不动的推动者,或帝王式的统治者,或道德力量的人格化。
宗教对话,巴特,David Lochhead。(页236)
第六章
作者的建议:现代儒家学者可以吸纳基督教的上帝观,从而突出儒家传统的宗教向度。(页256)
牟宗三认同儒家中的宗教向度。牟宗三认为,儒家是对生活价值的一种终极关怀,体现在忧患意识和内在道德性上。(页261-262)
儒耶的相同点:世界具有实在性,世界中所发生的也都是真实的事物。(页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