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神学原理

约翰·麦奎利,《基督教神学原理》,何光沪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


第一章 导言

神学:参与、反思和表达一种宗教信仰。(页1)

神学的构成要素:经验、启示、经典、传统、文化、理性。(页4)神学必须在这些因素中保持一种平衡,若厚此薄彼则易陷入异端。

宗教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哲学、历史、人的科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

本书的神学方法:现象学(细致地分析描述现象自身表现出的东西),诠释,应用。(页31-34)

神学的分类:哲理神学(自然神学)、象征神学(教义神学)、应用神学。


第一部 哲理神学 Philosophical Theology

第二章 哲理神学的任务

哲理神学的任务是用一种尽可能准确的哲学语言去表述宗教信仰的假设。它类似于传统自然神学。

传统自然神学(理性地证明神学讨论对象的实在性)批判:(1)哲学批判,例如休谟、康德;(2)神学批判,例如加尔文、巴特——但作者认为这有点夸张,以至于贬低人的理性。

作者的哲理神学(作为新式自然神学)与传统自然神学的区别在于:前者(1)更根本地探究宗教信念的本源(宗教确信来自何处?——要追问启示的普遍可能性);(2)方法论上采取描述性的而非推理性的;(3)实存论的而非唯理论的。

哲理神学的出发点是人本身。

哲理神学的方法:描述(现象学)。


第三章 人的实存

若要说明信仰是什么,必须从人性的共同基础出发。

人是什么?→人不同于其他世上事物的东西是什么?→实存,即站出来,即实存者能够向自身揭示自身的存在,即实存者能够超越自身(如“我恨我自己这么做”)。

人的实存具有两极性:可能性与事实性、理性与非理性、责任感与无能为力、忧惧与希望、个人与社会。

实存有时会进入混乱状态,换言之,实存的混乱是一种病态,彼时实存的结构分崩离析。在此,可引入罪的概念——一种隔绝、失去目标或堕落,即一种更深层次的疏离。要么向萨特那样承认这是一种荒谬,要么“我们就在这种状态中去探寻一个更深远的方面”,即恩典。(页68)

自我。柏拉图认为,自我就是作为实体的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自我是灵魂加肉体。作者主张,把自我理解为一种时间性。真正的自我意味着达到了统一的实存。(页71)死亡,表明了虚无,要么像萨特那样承认无意义(醉汉和伟大政治家,二者都无意义),要么看到“更广阔的存在支持着并补充了我们有限的存在的贫乏遗产”(页74),后者这种态度就是信仰。

信仰来自哪里呢?(1)来自人的实存结构自身——这种看法(人是自足完备的)不能恰当解释实存的混乱。(2)来自宗教信仰的内容,即启示。


第四章 启示

启示是对于更广阔存在的新理解。它的主动性在于被认识者。而我们忧惧的情绪则使我们接受启示得以可能。

思维的层次:(1)计算思维(主体-客体,客观认识);(2)实存思维(主体-主体,人格性认识);(3)原初思维(倾听存在的发生,启示认识)。

理性的作用在于它对启示体验是批判性的(而非思辨性)和随附性的(而非基础性)。换言之,理性的作用是加强信念。


第五章 存在与上帝 【上帝就是存在】

信仰是一种接受和献身的实存态度。启示的内容就是存在,就是上帝(或谓神圣存在)。

存在不是存在物,不是属性,不是类,不是实体,不是绝对。存在是让存在(使在to let be)(赋予存在),是使事物能够存在,把事物带入存在。“存在‘是’使在的、在存在物中并通过存在物呈现并表现自身的不可比较者。”(页109)尽管海德格尔拒绝把存在理解为上帝,但是,神学家应该从存在的角度理解上帝。(页110)


第六章 神学的语言

神学语言的类型:神话、象征、类比、悖论。

神学陈述的真在于:(1)必须彼此一致;(2)与其他学科的基础性信念一致;(3)结构的开放性。


第七章 宗教与诸宗教

宗教的基本特征:神圣存在(上帝)对人的实存的触动、人对神圣存在的反应、信仰的语言表达(信念)、信仰的行动(礼仪)、信仰的团体。(页143-145)

宗教批判,有助于我们区分宗教的信仰生命及其歪曲。

宗教的类型的多样性,其原因是:象征体系的多样性、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存在自我揭示的多样性。

对于诸宗教,保持委身与开放。


第二部 象征神学

第八章 象征神学的任务

象征,意味着存在(上帝)的自我呈现。象征神学所要处理的内容是,神话、类比(形象化描述)、历史、信条、实践材料(例如祈祷、劝告)。

象征神学的方法:解释。这种解释是“实存-存在论的”existential-ontological,即一方面和实存相联系,一方面和存在相联系。

象征神学的出发点是上帝,其次序为:上帝论(创造论、神正论)、基督论、圣灵论、末世论。


第九章 三位一体的上帝

三位一体:一个实质,三个位格。“基督教团体相信,创造天地的上帝在一个特定的人之中化成了肉身,而且这个他与团体住在一起,并指引着它。”(页184)三位一体教义,无非是在阐明圣经叙述和基督教团体历史中的上帝的形象,即这样的上帝既统一又多样、既超越又内在、既运动又稳定。

作者的解释:圣父是创始的存在、圣子是表达的存在、圣灵是统一的存在。

上帝的属性:神秘性(不可理解、超理性)、压倒性tremendum(无限、全能)、运动性、神圣性。


第十章 创造与创造物

上帝是存在,是使在,是一切存在物的源头。所谓使在,就是存在的创造性。

创世论:从虚无中创造(表明任何存在物处于存在与虚无之间)、时间上的开端(表明上帝在任何时间都是存在物存在的基础)。——创造论意味着存在物在任何时候都依赖于使它们存在的存在。(第十一章,页231)

创造的模式:制造making、流溢emanation。

被造物可以被视为一个存在物的等级系统,它们全都参与存在,并且朝向类似上帝的方向运动。

自然界:其他被造物

人类:上帝的形象imago Dei。

神圣天使:高于人的精神存在物(纯粹精神造物,它是被造物的极限情况)。

魔鬼:堕落的天使(力量超人的堕落存在物)。


第十一章 上帝、世界与邪恶

神意:对于一些事情,我们意识到存在的出现,它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并将自身赐予我们。(页233)

奇迹:神圣存在的临在和行动在世界上的事件、事物和人们当中的集中点。

恶:自然的恶(是一种loose ends,是一种创造过程中的副作用);罪(实存的混乱,存在的疏离,对上帝的背离,遗忘存在而转向存在物,偶像崇拜)。


第十二章 耶稣基督的位格 【创造→复和→成全】

福音:它宣告了好消息,因为它指出了关于神圣行动的奥秘的崭新的决定性的启示(耶稣基督)。《新约》宣告:上帝的复和(和解,修和)工作的这个高潮随着耶稣基督身上的历史性启示到来了。“耶稣基督就是决定性的典范性的上帝启示。”(页261)

“集中focusing(会聚)”,指的是有一些事件作为上帝的行动的事件而与众不同,因为这些事件在人类实存的最深处有所传达,并把他们引向信仰。(页262)

历史的耶稣问题:探究耶稣的事实,通过剥离与之相关的神话、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累积层。但是,作者指出,要注意耶稣“在深处”的意义,最初的基督徒就是在耶稣身上意识到了上帝的接近和临在,通过把耶稣的历史转换成一种神话结构来表达这一点。(页269)

福音中信仰的耶稣:诞生(贞女怀孕,这条教义说明要把耶稣看作是肉身化的道,即上帝在道成肉身当中的主动性)、洗礼(施洗约翰,说明神召,即召唤与献身)、试探(魔鬼对耶稣的试探)、变像transfiguration(门徒发现存在在耶稣身上会聚)、受难、复活。

关于耶稣的称号。其中,主(实存论因素,对它的无条件献身或委身)与道logos(存在论因素,它显现出了神圣存在),具有普遍性。

耶稣的二性。作者主张,要把本性nature理解为呈现、显现。

作者指出,耶稣基督就是存在的会聚点,即存在降临与显现发生于其中的具体存在物。(页292)【耶稣是谁?】

耶稣基督的独一性问题。为什么存在的会聚点是耶稣基督,而不是其他东西(例如释迦牟尼)?作者指出,独一性这个词具有误导性(“绝对的”、“最终的”这类词亦然),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的。应该要用“确定的”这个词思考这类问题,即耶稣基督既确定了人的性质(将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又确定了神的性质(作为逻各斯,上帝在他身上充分表达)。

基督论的悖论。(1)普遍性与特殊性——真理必然首先出现在一个具体的场合,因此耶稣基督不应该被孤立地理解,而是要把他看作是事件的整个联系的中心,它是具体而普遍者;(2)先在性与历史性;(3)道成肉身论与嗣子论(养子论,Adoptionism)。


第十三章 基督的工作

基督的受难:花园中的忧伤,出卖与逮捕,审判与受刑,钉十字架,埋葬。

基督的工作:赎罪。客观上是世界历史中的事件,主观上是上帝的神意和启示行动的事件。

古典赎罪观:在十字架上完成的基督工作,是对一切奴役人类势力的胜利,是上帝的胜利。

未来式赎罪观:把赎罪看作是一个仍在进行并走向完善的事件,,因此它的重点不是过分集中钉十字架,而是转向花园中的忧伤。


第十四章 圣灵与拯救

圣灵的形象:风和火。圣灵就是走出来进入创造,内在于其中,将其建立起来的上帝。(页315)圣灵,它内在于被造物,通过它,我们才能听到存在从我们身外对我们说话的声音。(页319)

圣灵的工作是启迪和坚立,例如启示(向存在张开眼睛)与恩典。

基督的工作如何拯救人?基督徒进入基督徒的生命:认罪、忏悔、拣选、称义。基督徒生命的成长:从称义转向成圣,包括信(信仰的中心内容是耶稣基督事件,即道成肉身、十字架和复活)、望、爱(爱就是使在)。


第十五章 末世

末世教义表明,人与世界命定的归宿是神圣存在,而且将在上帝当中达到它们的极致与完成。(页341)

主要的末世论观念:永生(人的全部生命都被恩典所渗透,在神圣的完善中得到实现)、审判(作为恩典的背面,它是一种筛选,使得邪恶失败和消融)、天堂(存在的完满,一种至福直观,即明晰地意识到上帝的直接呈现)、地狱(存在的丧失,人类实存的下限)、炼狱(涤罪所,由于相信上帝的复和工作能延及死者,故有这种中间状态)、上帝国(通过爱,彼此联合的存在物的国度)。


第三部 应用神学

第十六章 应用神学的任务

“只有团体信仰愿意在尘世的体制中使自身有形化,它才能存续并显露于世间。……基督教信仰的伟大处之一,恰恰在于能够吸收世俗的东西,并使之成为神圣存在的自我表达的工具。”(页363)

应用神学的标准,应该类似三权分立那样,作者认为应有三重型权威:经典、团体的一致意见(信经)、理性。

应用神学的主题:组织、体制、规则等领域。


第十七章 教会

教会:(1)创造论角度,教会是上帝召集的会众;(2)基督论角度,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基督的神人二性在其中继续进行的团体);(3)末世论角度,教会是人类现在的实际位置和上帝国命运之间的桥梁。

马利亚:教会之母,因为她在道成肉身中自由而合作的顺服。

圣徒:上帝在世界中成圣工作的实在性的见证者,如同云彩。

教会的特征:统一的、神圣的、大公的、使徒的。

教宗制:它应被包含于主教制结构中。

教会的权威:(1)它是派生的;(2)它需要一致的同意;(3)历史和文化因素会使之相对化;(4)需要经受健全理智的检验。


第十八章 圣职与传教

教会的圣职:服务,即帮助人和好

圣职的集体性:教会的管理、礼仪上的共祭崇拜、神学上的协作。

教会的使命:传教(传福音)。基督信仰也隐藏在其他非基督徒中,尽管如此,传福音也是一种对着隐藏的提醒。传教的动机是爱。


第十九章 讲道与圣事

讲道和圣事就是为了再现神圣存在。讲道侧重语言,具有概念和理智结构;圣事侧重视觉等感官,具有具体性和广度。(页429)


第二十章 崇拜与祈祷

崇拜:回应上帝的话语,是一种致谢和赞美。(页461)

祈祷:最深沉的心境与渴望的表达。


第二十一章 基督教在世界中

基督教伦理,必须以对神圣临在的意识为中心。(页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