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籁居琴话
成公亮,《秋籁居琴话》,北京:三联书店,2009年。 《张子谦先生在近现代琴史上的贡献》 音乐学家认为,中国音乐的“节拍节奏”比较自由,“节拍节奏”的进行通常没有强弱周期的规律(如西方音乐的四四拍子、四三拍子那样),是一种“不均衡的律动”。乐曲的进行过程中忽快忽慢、忽松忽紧,一如语言表达时的那种频繁的速度变化。同时,中国音乐中使用大量的“韵”,一个音的出现有“声”有“韵”,形成细微复杂的“腔韵”。“节拍节奏”的不规则变化和细微的“腔韵”变化构成中国音乐自成体系的两大特征。 《古音乐天地的旅行者―悼念古琴家姚丙炎先生》 工作时间不够是他最大的困难,这位在国内外颇有声望的古代音乐研究者、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分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委员、今虞琴社副社长、上海音系学院客席教师,他的本职工作竟是一个工厂的会计员。他的洋洋大观的打谱成果,他的著作,他的教学工作,全是在工余时间和节假日内完成的!在古琴音乐急需抢救的时候,这样一位弥足珍贵的专教,却始终未能调到专业工作岗位上去。尽管琴界、音乐史学界多年来不断有人为之呼吁、推荐,也没有起到作用。四年前出于对古琴事业的责任心和紧迫感,五十八岁的姚丙炎先生毅然决定提前退休,他既不为提早享受晚年清福,更不为追求一向与他无缘的名利。不去工厂上班,使他本不宽余的经济再添几分拮据,但他终于可以全力以赴地搞研究了!正如他的小诗《退休有感》所写:“不从老去忧余岁,却向琴中苦用心。安是名利忘于止?此间消息有知音。”他在学术探索中寄托着自己全部希望和理想,寻求着自已的知音和乐趣。在事业上,在生活中,他遇到的是没完没了的困难和障碍,他作为卑位布衣,虽然付出了数倍十倍人精力来对付这些困难,但结果却只能在忍耐和坚持中退下阵来。他是个性格开朗的人,但不是个社会学家,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往往使他迷惘、不解。正像他在古谱研究中有时遇到一些只能暂时“存疑”的古谱符号一样。他常喝酒,喝酒可以消除疲劳,也可以使他暂时超脱在事业、家庭生活中所处的困境。这个困境使得他常年瘦弱多病在退休两年后竟在原来胃病病灶上发现了恶性肿瘤!即使这样,在手术后他仍不顾病痛的折磨,日夜专心致力于他的指法著作,同时仍不断热心指导海内外来求教的琴人,将重要打谱成果《乌夜啼》完整地传授了下来。最后,在一九八三年三月十八日早晨,姚丙炎先生终于与我们永别了!这位不畏艰险的古音乐奥秘的探索者、旅行家,终于在漫漫旅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