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楚简与思孟学派
梁涛,《郭店楚简与思孟学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第一章
郭店楚简属于哪个学派?值得注意的是,郭店楚简中存在讨论禅让的文字,可能和战国中期的禅让思潮有关。郭店楚简如何反映出先秦儒家思想的传承?作者甚至想通过郭店楚简与思孟学派的研究,来回应宋儒以来的道统说,确立儒学传统的新生命(研究意义)。
接着,作者对郭店楚简各篇的作者问题进行考察。值得注意,《穷达以时》中的“陈蔡之困”似乎是《荀子·宥坐》《韩诗外传·卷七》的母题。【这一点,Scott Cook在其郭店楚简翻译著作中也有分析。】
作者在此书,也志于分析思孟学派的道统问题,有别于宋儒的价值判断,他要探究历史事实上的思孟学派。
第二章
孔子:仁(成己,爱人),礼(合理的社会关系)。前者偏内在,后者偏外在,是儒学后来分化的分歧点。
孔子之后,曾子→子游→思孟学派
第三章
作者对《大学》的著作时间进行考察,认为《大学》早于《中庸》,出于曾子弟子之手。《大学》与思孟学派关系较近。
《性自命出》(子游),郭店楚简乃是即生言性,即从生命的出生、生长来理解性。竹简体现出自然人性论,但又有向道德人性论的转化;情感的流露与性的超越根源相关,不妨称之为情感形上学(页148)。《性自命出》的重情,意义在于肯定自然情感的价值。后来孟子的四心说也突出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道德情感。
《礼运》(子游后学)。需要结合当时的禅让思潮来理解“天下为公”。(页159)大同,即天下为公,即禅让;小康,即天下为家,即世袭。(页163)
第四章 子思学派
《五行》:德之行(形于内,内在规范),行(不形于内,外在规范)。与仁内义外说有关。
第五章 子思学派(下)
《缁衣》《表记》《坊记》的“子曰”问题——这个“子”是指孔子吗?是孔子说,但是又有子思的诠释。
《中庸》。作者认为,今本《中庸》其实应该分为两篇:《中庸》《诚明》。《荀子·不苟》与《中庸》也有关系。
“慎独”问题,通过《五行》,慎独应该解释为诚其意。独,意为未发,即内心的意念。(页292-293)
第六章 孟子学派(上)
孟子的四心说的提出,与其游历诸国、特别是稷下学宫的历史背景有关。(页302)
与当时即生言性不同,孟子即心言性。作者认为,孟子的性善说,不是人性论的假设,而是人性的“真理”。(页362)
第七章 孟子学派(下)
解读“天下之言性”章。
孟子主张仁义内在说,欲建立其自律的道德哲学。
思孟学派走的是下学而上达的路线,故突出主体性、内在性。(页406)
第八章
本章主要探讨早期儒家的政治哲学。儒家政治思想中具有圣王崇拜的特点。(页440)
又论及儒家的天人观,即天人合一与天人之分(另见,页463)。作者指出,孟子其实也有讲天人之分。(页453)
仁与孝问题。《孝经》中有孝治思想。乐正子春强调孝,强调亲其亲;子思强调仁,强调泛爱众。郭店楚简代表重仁派,而与乐正子春的重孝派对立。(页503)孟子也受重孝派的影响。(页506)
结论
作者认为,应该把道统视为根源的文化生命。(页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