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文《琴史》

朱长文,《琴史》,载于汪孟舒,《古吴汪孟舒先生琴学遗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琴的意义:涵养精神,改善社会。(是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充养行义,防去淫佚,至于移风易俗、迁善远罪而不知者,琴之德也。)

本书的目的:整理补缺,助益礼乐。(尝谓书画之事,古人犹多编述,而琴独未备,窃用慨然,因疏其所记作琴史。方当朝廷成太平之功,谓宜制作礼乐,比隆商周,则是书也,岂为虚文而已。)


卷一

琴曲和人生境遇密切相关,穷达皆有与之相应的不同表现。(古之琴曲,和乐而作者命之曰“畅”,达则兼济天下之谓也;忧愁而作者命之曰“操”,穷则独善其身之谓也。)

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太王嗣后稷公刘之烈,居于邠。狄人侵之,事之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狄之所欲者,吾土地也。我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我将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琴人弹琴,或表达政治取向(周公曰:“此非旦之力也,文王之德也。”乃援琴而鼓之,故曰越裳操,喜远人之服而归美于先王也。),或寄寓个人情怀(后自卫反鲁,过隐谷,有幽兰独茂,子喟然曰:“兰,香草也,而与众卉为伍,如圣贤伦于鄙夫也。”乃作猗兰操。),或标记某一事件(许由,尧时隐人也。旧说云:尧尝逊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且耻之。逃去隐于箕山,故传有箕山操。),或抒发个人感情(盖[箕子]自痛悼罹于拘囚也。),或歌颂先王之道,或超然生死忧患(卜商字子夏……虽退居河济之间,深山之中,作壤室编蓬户,常于此弹琴以歌先王之道,有人亦乐,无人亦乐,忽不知忧患于死也。)等等。

天人关系: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此句亦适用于巴特神学的启蒙批判】(介之推者,事晋公子重耳。重耳被谗,得罪于献公,奔亡在外十九年。子推从行,备历勤苦。及公子即位,是为文公。推不言禄,禄亦不及推。且曰:“献公之子九人,惟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遂隐而死。)

特别地,在穷困的境遇下,琴具有贞定之作用。(盖孔子之门虽造次颠沛,不舍弦歌,是以处穷而弥泰,独立而不惧,终致于无事也。)


卷二

卷一的琴人多侧重儒家传统人物,卷二的琴人则多涉及仙道百家,展现出琴人的另一面相。

例如,琴有助于静心凝神。(夫道家本清净无为,犹资琴以和其神。)

琴乐也与世道祸福相互关联,因为琴乐是社会人心的表现。(然则琴者,乐之一器耳,夫何致物而感祥也?曰:“治平之世,民心熙悦,作乐足以格和气;暴乱之世,民心愁蹙,作乐可以速祸灾,可不诫哉?世衰乐废,在位者举不知乐。然去三代未远,工师之间,时有其人,若师旷者,可不谓贤哉?及夫乱久而极,虽工师亦稍奔窜,是以挚、干、缭、缺之俦相继亡散,而孔子惜之也。”)

常存知足感恩之心。(夫人之常情,不乐乎内而乐乎外,是以贫则思富,贱则慕贵,生则惧死,乃侥觊于性分之表,沈酣于声利之域,而不能自复者,皆是也。如启期之乐,人孰无之,奈何不乐哉?)

伯牙学琴的故事【以大自然为师】——伯牙,古之善琴者也。见称于春秋之后,杂见于诸家之书。尝学鼓琴于成连先生,三年而成,神妙寂寞之情,未能得也。成连曰:“我虽传曲,未能移人之情。我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与子共事之乎?”乃共至东海,上蓬莱山,留伯牙曰:“子居习之,我将迎师。”刺船而去,旬日不返。牙心悲,延颈四望,寂寞无人,徒闻海水汹涌,群鸟悲鸣。仰天叹曰:“先生亦以无师矣,盖将移我情乎!”乃援琴而作《水仙》之操。

雍门周的故事。【“曼声哀哭”“特喜歌哭”:可联系孟姜女的传说,见顾颉刚研究,类似现在戏曲中的哭腔。此处,雍门周借助古琴,以今昔对比来讽谏孟尝君的政治作为,这种讽谏的方式,类似赋《诗》劝谏,参见焦循毛诗补疏序“宋明之人,不知诗教,士大夫以理自持,以幸直抵触其君,相习成风,性情全失”云云。】

居穷处厄,却弦歌不辍。(古人处穷厄而弦歌不辍者,所以平其心气而不至陨获也。宁死而已,肯蹈于非义哉!)

卞和的故事【卞和怀才不遇】——卞和,楚人也。得玉璞,献之楚王,王使玉工相之,曰:石也。王以为诈,刖之。王薨,复以献王,又使玉工相之,亦曰:石也。王以为诈,再刖之。及共王即位,卞和奉璞哭于荆山中,共王闻之,问其故。对曰:“宝玉以为石,正士以为谩。此臣所以悲也。”共玉命剖璞观之,果玉也。天下谓之和氏之璧。和既伸其志,于是有信立追怨之歌,见于琴操。夫为和之计者,胡不自琢而藏之?盖以天下之宝,稀世之珍,必为国器,不忍以为一己之私也。然抱之他邦,何往而不售?虽屡刖其足,犹眷眷于其国。卒泮群疑而章至宝,岂非忠厚哉!


卷三

该卷涉及汉至魏的琴人。

自娱自乐,不愿仕进。(宋胜之字即于……荆州请胜之为从事,胜之辞焉,云游太原,从郇越牧羊,以琴书自娱。……或曰:胜之常挟琴牧羊巨泽中,汉主知其贤,将聘之属以政。胜之闻之,曰:废牧羊之任而委四海之务,吾弗为也。竟逃山中不起。)

郑雅之辨:事浅者易喜,理深者难识。(盖谭之知音,兼于雅郑,不能守雅而奏郑,以求悦于上,宜其见咎于君子也。前史又言谭嗜倡乐,何其好之不醇也欤?少时数从扬雄、刘歆辨析疑义,尝谓子云大才而不晓音,子云曰:“事浅者易喜,理深者难识,卿何不识雅颂而好郑声也?”盖子云识其不能为醇儒耳。)

琴人的负面例子。(马融字季长……融虽晓音律,特以为玩而非得趣于琴者也。)

音乐与“诚”的关系。(人之善恶存于思虑,则见于音声,惟知音者能知之,故曰惟乐不可以为伪。)

音乐的追求:和。(季流子曰:乐谓之善,哀谓之伤。互为哀伤,非为善乐也。夫以哀为乐者,非乐之正也。乐者,主于和而已矣。)


卷四

该卷涉及晋至唐的琴人。

固守传统,不为新声。(沈麟士……常凭素几,鼓素琴,不为新声。)

摘录古琴理论,技术方面如赵耶利论述弹琴时手指的甲肉运用,思想方面如司马子微《素琴传》(琴者,禁也。以禁邪僻之情而存雅正之志,修身理性返其天真。)。【《素琴传》值得一读,该文献可视为缩略版《琴史》。】

练习乐曲,不贵多而贵精。【可联系于王阳明成色斤两之辨,十分富有启发!】(尝览操弄之名,凡数百首,然自古琴者,只工三两弄,便有不朽之名。或自制杂弄,或传习旧声,固不以弹多为妙也。今人皆不知志,惟务多为,故云:多则不精,精则不多也。)


卷五

该卷涉及宋朝琴人。

古琴养生。(夫疾主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平而和者,则疾之忘也宜矣。)


卷六

【前五卷为史,卷六为经。】

音律问题。(夫律本于琴,乐本于律,故知琴者为能知律,能知律者为能知乐也。)

音政关系。(盖察音声以为政也。圣人既以五声尽其心之和,心和则政和,政和则民和,民和则物和。夫然,则天下之乐皆得其和矣。天下之乐皆得其和,则听之者莫不迁善远罪,至于移风易俗而不知也。故乐者,上出于君心之和,下出于民心之和。上出于君心之和,而复以致君于善也;下出于民心之和,而复以纳民于仁也。故五声之和,致八风之平,风平则寒暑雨旸皆以其叙,而太平之功成矣。五声不和,致八风之违,则寒暑雨旸皆失其叙,而危乱之忧著矣。)

琴歌问题。(盖古人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情发于中,声发于指,表里均也。)

琴的美学。(琴有四美:一曰良质、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其中再次涉及琴与“诚”的观念,值得注意(夫丝与梧桐皆至清之物也,而可见人心者,至诚之所动也,是故孔子辨文王之操,子期识伯牙之心者,昭见精微,如亲授于言也。……夫金石丝桐,无情之物,犹可以诚动,况穹穹而天,冥冥而神,诚之所格,犹影响也。君子慎独,不愧屋漏,可不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