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cius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
Shun, Kwong-loi, Mencius and Early Chinese Thought,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 Background
依据的儒家之前的思想材料:诗经,尚书
作者提出,天命具有两个维度:normative and descriptive.
仁:论语认为仁是全德。
利:墨子从利用厚生的角度谈利
兼爱:作者主张翻译为indiscriminate concern for each
3 The Ethical Ideal
仁:社会网络中对他人的义务的践行。仁强调情感关怀。
礼:孟子将它关联于辞让、恭敬。
义:合宜者。孟子提到齐之良人“羞”。义强调伦理规则。义强调合宜行为。
知:心的方向。孟子认为,zhi有两个特征:其一,有动力并由心指引;其二,根据环境调整。知强调根据环境变化而判断是非。
4 义和心
本章涉及孟子与告子的辩论。
告子:性是倾向,可被人生方向所塑造。
当时,生的三种解释:其一,生命,生命过程;其二,生物性倾向;其三,与生俱来,出生就有的。
孟子强调,性不是生物性的倾向,而是有别于动物的人的倾向。
《孟子》中的义内问题——告子认为义在性外,孟子认为义在性内。
对“义内”有三种解释:
(1)义内意味着义的行为需要在行为意向上合宜
(2)义的内在性意味着义是性的一部分
(3)义的知识来源于心的特征
另外,“仁内义外”也有三种解释:
(1)仁为内在倾向,义为外在行为
(2)仁与义皆为人类禀赋:仁共有,义不共有
(3)人并没有义的倾向,因此需要外在学习义的知识——作者支持第三种解释
总之,孟子认为,对义的认识源于心的某些特征。(p.111)
孟子对兼爱的批评:以无差别的爱排除了差序的爱的可能性;容易导致找不到爱的合宜形式。
5 Self-Cultivation
孟子的心学:人心有成为道德模范的倾向。心学在政治上的运用,即四端可推广为仁政。
利:论语并不轻视利,而孟子却表现出对利的疏离,这是因为孟子觉得逐利会有政治危害,例如军事扩张。在孟子的语境中,利往往指政治利益。
伦理失败的根源:其一,邪说;其二,追求其他事物;其三,不努力或助长。(p.174)
6 性
作者认为,在孟子中,性意味着自我修养而本己化的东西。
孟子把性看作是心的伦理倾向的发展,问题(6.2.1):“食色性也”——性也有一些倾向,矛盾于伦理动机,这如何处理?孟子的回答:人禽之别;性在人的控制范围之内;性优越于其他感官追求。6.2.2涉及“口之于味也”章。
孟子认为,性可以为善。作者的解释(结论):孟子的性善,指的是,人类的构造中含有一种感情倾向,它指向善,并通过人的能力而实现出来。
荀子的性论:尽管人有对族类的情感,但是利己是自然状态。荀子针对孟子,严格区分了“可以”与“能”——每个人可以成圣人,但不是每个人能够成为圣人,正如每个人可以成为木匠,但并非每个人能成为木匠。(pp.224-225)
孟子把义看作倾向;荀子把义看作具有社会效应的能力。
孟荀的主要差异在于伦理倾向多大程度上被人类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