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4的博文

匹兹堡学派研究

孙宁,《匹兹堡学派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年。 该学派吸纳德国观念论传统,以研究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著称。批判所予givenness神话,强调直观中已经包含着概念的运作。传统认为,概念的运作是一个二级分析,即由经验抽象出概念(经验-概念)。匹兹堡学派则主张,概念的运作应该是发生学的,原初的看seeing已经就是看作seeing-as了(页3)。 以下由ChatGpt生成: 匹兹堡学派(Pittsburgh School of Philosophy)是20世纪后期以来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兴起的一支重要的哲学流派,以其对分析哲学和黑格尔哲学的独特结合而著称。该学派的主要人物包括威尔弗里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和约翰·麦克道威尔(John McDowell)。他们的思想在认识论、语言哲学、心灵哲学以及实践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威尔弗里德·塞拉斯(Wilfrid Sellars)**    - 塞拉斯被认为是匹兹堡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以其对认识论和心灵哲学的贡献而闻名。他最著名的理论之一是“观察性语言与理论性语言”的区分,以及“表现的空间与原因的空间”的概念。塞拉斯反对还原论,强调科学理论与日常经验之间的辩证关系。 2. **罗伯特·布兰顿(Robert Brandom)**    - 布兰顿是塞拉斯的学生之一,他的主要贡献在于语言哲学和认识论。他提出了“推理主义”(inferentialism),认为意义是通过语言表达的推理关系来确立的。布兰顿强调语言的规范性,认为理解语言就是理解说话者如何遵循和应用语言规则。 3. **约翰·麦克道威尔(John McDowell)**    - 麦克道威尔的工作涵盖了广泛的哲学领域,包括认识论、心灵哲学、伦理学和形而上学。他最著名的思想之一是“心灵的自然化”,他主张将心灵现象视为自然的一部分,但同时保留其规范性特征。麦克道威尔强调经验在认识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反对纯粹自然主义和还原主义。 ### 主要思想 1. **语言和意义的规范性**    - 匹兹堡学派的哲学家们一致认为,语言和意义具有内在的规范性。布兰顿特别强调,语言中的意义是通过社会实践中的规范和规则来确定的。语言的使用不仅仅是符号的交换,而是复杂的推理和行动的基础。 2. **认识论中的经验

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

卫弥夏, & 瞿旭彤. (2007). 论尼采宗教批判的力度与局限.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47(6), 1-7. 20世纪的思想产生了这样的一些理论,这些理论与尼采一样敏锐地洞察到,普遍的理性-连续统一体的观念,以及一元的和二元的世界观,所具有的问题,甚至所带来的欺骗。但是,这些理论并没有落入尼采的怀疑的相对主义及其对世界的警句式态度,而是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可能选择。 【即,对于二元世界观,尼采持有怀疑态度,但是作者认为有其他的选择,比如多元化】 尼采对Mitleid(pity)的批判,作者指出,其混淆了慈爱mercy。慈爱对西方社会、文明建制具有积极作用,而非导致文化衰败。

Time transcending tense: An examination of heng 恒 in pre-Qin Daoist philosophy

Garton-Eisenacher, A., & Garton-Eisenacher, S. (2024). Time transcending tense: An examination of heng 恒 in pre-Qin Daoist philosophy. Asian Philosophy, 1-17. ABSTRACT Recent scholarship on the philosophy of time in pre-Qin Daoist thought has not yet produced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dao's relationship to time. This essay resolves this omission through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concept heng 恒 in pre-Qin Daoist literature. 【学习这样的英语表述】While principally expressing the 'constancy' of dao, heng also significantly presupposes dao's ability to change. This change is characterized in the texts as a cyclical movement of 'return' and identified with the universe's circular metanarrative of generation and reintegration. The essay turns to examine pre-Qin Daoist literature's use of primal wu 無 metaphors to describe dao. It concludes that they present dao as undifferentiated infinitude, liberating dao as heng from the tense structure of past-present-future that

从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视角看孟子的恻隐之心

蔡蓁, & 赵研妍. (2016). 从当代道德心理学的视角看孟子的恻隐之心. 社会科学, (12), 121-127. 本文解读孟子的恻隐之心,认为它具有两个要素:(1)对他人痛苦感到移情式 的不安 (empathic distress),例如孺子入井;(2)他人的福祉 (well being)怀有 同情式的关切 (sympathetic concern),例如齐宣王释牛。 Fransde Waal用俄罗斯套娃来解释移情的不同层面。他主张,孟子的恻隐之心即是移情,即分享他人的情感。作者认为,这只是恻隐之心的第一个要素,还有第二个要素。 对以同情为基础的道德理论的质疑 Jesse Prinz:(1)移情对于道德发展不必要,如psychopath;(2)移情对道德行动不必要。 作者认为,孟子对此说得较少,但是涉及到这一点的是如何扩充恻隐之心。

论现代西方“真”理论的塔斯基转向

韦雷雷   孙萌萌,2024,“论现代西方“真”理论的塔斯基转向”,《自然辩证法通讯》 第46卷 第6期(2024年6月): 39-46. 两类真理论: 哲学真理论:真理是什么, 本质 的追问(符合论、融贯论、实用论) 逻辑真理论:真理怎么做(真理是如何发挥功能的),描述真的 功能 的追问(语义论、公理化真理论) 对于塔斯基,真理论的研究目标是:有效防止语义悖论(如说谎者悖论) 塔斯基主张,真的定义必须满足两个条件:materially adequate和formally correct 对于说谎者悖论,塔斯基主张,要区分出“对象语言/元语言”。 现代真理论就是以特定的语言为基础,以防止语义悖论为目标,进而系统地研究真之功能的理论。现代真理论利 用真概念的“自明性”,捕获人们日常生活中关于真的直觉,在防止语义悖论的基础上揭示 真之使用规则。现代真理论认为,真概念可 以视为不加定义的初始概念。

卢梭,罗尔斯和努斯鲍姆:道德心理学的演变

王幸华. (2019). 卢梭,罗尔斯和努斯鲍姆:道德心理学的演变. 哲学动态(12), 7. 什么动机促使人们要一个正义的社会? 卢梭:amour-propre 自尊(自爱) 罗尔斯:道德发展(最终获得正义感)具有三个阶段,权威罪恶感→社群罪恶感→原则罪恶感 努斯鲍姆:情感在法律中起到重要作用,情感包括认知评价 从某种意义上说,卢梭的正当原则、罗尔斯的正义原则和努斯鲍姆的每个人的能力原则都是针对同一疾病的疗方。这种疾病通过虚荣、贪婪、妒、恨、羞耻、罪恶感等表现出来。对于卢梭来说,现代社会充满了嫉妒、怀疑、恐惧、冷漠、内向、仇恨和欺诈。自尊的消极形式或虚荣是现代社会中所有不平等现象的根源。对这种疾病的唯一疗方是建立一个社会,使社会状态下的人与自然状态下的人一样自由。但是,对于罗尔斯来说,平等的自由还不足以使正义社会中的人具有治疗这些疾病的充分自尊,他们还必须拥有公平的平等机会,并且社会和经济上的不平等必须最大程度地使最弱势的人受益。对于努斯鲍姆而言,罗尔斯的方案无法解决不同国籍的问题、残疾人的问题等。她主张的每个人的能力原则,提供了更复杂的局部正义理论。她认为,对上述疾病的疗方是为其能力清单提供社会基础。(页92)

道德动机的道德心理学诠释路向

张晓渝. (2017). 道德动机的道德心理学诠释路向. 哲学动态(11), 7. 哲学的道德心理学是“通过研究道德行为的心理基础来理解道德的本质”。 规范性问题,则是在追问:我们按照何种“应当”而行动?对于此问题,有两种基本策略:内在主义(应当在于行动者的内部确认,包括reflective endorsement和autonomy),外在主义(应当是外在于行动者的客观事实,包括realism和voluntarism)。 道德心理学中,动机是一个核心问题。什么力量驱使我们按照应当而行动? 动机问题包括三个层次: (1)微观:澄清核心概念“欲望”“理由” (2)中观:欲望、理由与行动之间的关系 (3)宏观:进而探究实践理性、自由意志

作为道德心理学问题的宽恕——尼采·威廉斯路径

孙晓静. (2023). 作为道德心理学问题的宽恕——尼采·威廉斯路径.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5(2), 66-74. 二战之后,人们需要思考“宽恕”问题。 文明克服论:以社会制度克服或克制个体消极情感。宗教制度以爱之名、司法制度以正义之名、道德制度以德性之名,以及政治制度以明天、未来之名,对宽恕问题的主体施加各种或松或紧的理由,要求当事人应该在“宽恕,还是不宽恕”问题上选择“去宽恕”。 但是,作者批评这种观点,认为:对于一个无缘无故受到伤害的当事人来说,“宽恕,还是不宽恕?”这个问题的外在参考有了,其体验的内在之痛彻却被旁置或消解了。因此,作者提出“尼采·威廉斯路径”,即“尼采-威廉斯路径的根本要义就是要凸显人类行为的原初性,凸显人类道德评价侵入之前的人类行为的优先性。”(页71)

尼采

海德格尔,《尼采》,孙周兴 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 第一章:讲述尼采的艺术观,以及权力意志的意涵 意志 这一概念,常常与情绪和激情混同。海指出,情绪是盲目的、转瞬即逝的,如愤怒;激情则是包含着远远伸展的东西、自行开启的东西,例如仇恨的深思熟虑、乃至老奸巨猾。(页53) 对于美学,尼采反对从欣赏者的角度看待艺术,而是要从艺术家的角度出发。 尼采《权力意志》794条,宗教、道德、哲学是人类的颓废形式,与之相反的是艺术。 尼采对于艺术,有5个命题(页87): 一、艺术乃是强力意志最易透视的和最熟悉的形态。 二、艺术必须从艺术家角度来把握。 三、根据那个被拓宽了的艺术家概念,艺术是一切存在者的基本事件;存在者就其存在着而言乃是一个自我创造者、被创造者。 四、艺术乃是针对虚无主义的别具一格的反运动。 五、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对于 权力 这一概念,海的理解是“真正的权力还并不在它必须仅仅根据对尚未被征服者的反作用来保持自己的地方。唯在宁静之简朴性(Einfachheit der Ruhe)起着支配作用的地方,才有权力”。(页163) 柏拉图对艺术的追问体现在他对国家(建国)的思考,即其《国家篇》。海认为,Dike正义,是形而上学概念,而非道德概念。(页196)柏拉图的摹仿、外观。(页204、210)摹仿是一种生产Herstellen,是艺术的本质(如画画)。(页220) 美的本质:美使一种对存在观看的重新赢获和保持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它使我们有可能从那种容易把我们吸引入遗忘状态之中的最切近假象中重新赢获和保持存在观看。(页233)【注意与观看、实践智慧Phronesis的关系】 尼采主张,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这是因为,真理是向来已经被固定的假象(是一种生命的阻碍、停滞)。艺术则是最本真的最深刻的求假相的意志,即求美化者之闪耀的意志(要解放生命、美化生命)。(页256) 第二章:解释尼采的永恒轮回 海认为,尼采的学说中,轮回学说产生权力意志学说。(页356)尼采通过对世界整体状态的把握,得出了永恒轮回学说。(页390) 第三章:尼采的认识概念(知识论) 尼采的价值的颠倒:“价值设定”就意味着:对那些使生命成为生命、亦即从本质上保证着生命之提高的“透视条件”的规定和确定。那么,新的价值设定指的又是什么呢?它的意思是,对一种十分古老、十分长久的价值设定的颠倒正在酝酿之中。

当代中国道德心理学研究的进路,出路与回路——兼评李义天的《美德之心》

李建华. (2022). 当代中国道德心理学研究的进路,出路与回路——兼评李义天的《美德之心》. 哲学动态(4), 5-14. 本文分析了当代中国国内学界道德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其研究进路大致有德育心理学、道德哲学、实验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四种进路。 德育心理学应该是开启了道德心理学研究之先河,为开创中国道德心理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形成了道德心理学研究的独特进路与范式。德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著作有郭本禹、杨韶刚主编的“德育心理学丛书”,杨韶刚、郭本禹主编的“道德教育心理学译丛”,李以洪主编的“曼茶罗丛书”,韩进之、王宪清的《德育心理学概论》,朱仁宝的《德育心理学》等。德育心理学的学科定位是“研究德育与人的心理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朱仁宝,第15页),是 德育学 与心理学的交叉,属于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研究在社会和教育影响下,个体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韩进之、王宪清,第7页)。德育心理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人的品德心理结构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品德在个性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道德品质培养的途径、品德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品德不良的矫正等问题。(参见同上,第8页) 道德哲学进路主要是以提炼道德心理学概念和构建道德心理学理论体系为目的,其研究方法主要是从心理现象 上升到理论抽象,通过逻辑推演而完成学理论证,形成独立的知识体系 。道德哲学研究进路的道德心理学成果主要有:曾钊新的《道德与心理》《道德心理论》《道德心理学》,陈根法的《心灵的秩序——道德哲学理论与实践》,马向真的《道德心理研究》,袁晓琳的《道德心理学》等。基于道德和心理的内在关联,创生出道德心理概念,是这种研究进路的主要特征。 实验伦理学进路的道德心理学研究就表现出特别的“可信”“可靠”和“管用”。实验伦理学“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回答伦理问题;与以往的道德心理学不同,它不仅研究个体的道德行为,还研究情境、社会和文化的制约因素及其影响”(彭凯平、喻丰、柏阳,第15页)。实验伦理学的最大特点是 用科学的实验 理论与方法来研究道德问题,如人性的道德假设、情绪对道德选择与判断的影响、个人与情境对道德的影响、普遍道德原则与文化差异等问题。(参见同上) 中国学者在介绍赫斯特豪斯(R.Hursthouse)、斯洛特(M.Slote)等人的著作和思想过程中,敏锐地看到了美德伦理研究的道德心理学转向,表现出极高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