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人极,续道统:宋儒视域下的"孟子与《易》之关系"思想发微
王闻文, and 沈顺福. "立人极,续道统:宋儒视域下的"孟子与《易》之关系"思想发微." 社会科学论坛 2(2022):16-32. 着重发挥宋儒的孟子知易说。 AI: 本文围绕 “宋儒视域下的‘孟子与《易》之关系’” 展开论述,核心探讨宋儒为何在《孟子》未引用《易》的情况下,仍坚持 “孟子知《易》”,并分析其背后的思想逻辑与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一、孟子与《易》的关系:文本矛盾与思想关联 《易》的重要地位 :《易》被誉为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儒家经典的思想源头,涵盖天地万物之理,被认为与天地同位、万物同源,地位极其重要。 孟子与《易》的潜在关联 :孟子作为儒家 “亚圣”,通五经(含《易》),其思想可从《易》中找到源头或发挥。虽《孟子》未明引《易》,但可能因师门传承(如曾子、子思对《易》的态度分歧)等原因未显言,但其思想中 “易道” 存焉。 二、宋儒对 “孟子知《易》” 的判定及原因 宋儒的判定逻辑 :宋儒从义理而非文字引用角度判定孟子知《易》。 邵雍提出 “善用易理即为知《易》”,认为孟子虽未及《易》,却能灵活运用《易》之精神,是 “善用易者”; 二程强调《易》的 “时变” 思想,认为孟子评价孔子 “圣之时者也”,正体现对 “时” 的深刻把握,故 “知易者莫若孟子”。 核心原因 : 批判汉儒解经方式 :反对汉儒训诂的繁琐与拘泥文字,主张以义理阐释经典,认为孟子对《易》的运用(而非引用)才是真正的 “知《易》”,以此恢复儒家义理思想。 重续儒家道统,对抗佛老 :宋儒抬高孟子地位,将其视为孔子之后道统的继承者(“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通过融合《孟子》与《易》的思想,构建道学体系,反击佛老对儒学的冲击,推动孟子升格(如朱熹将《孟子》纳入 “四书”)。 突出 “人” 的主体性,立 “人极” :《易》与《孟子》均蕴含 “时变” 思想(万物处于变动中,需 “与时偕行”),宋儒借此强调在天人关系中 “人” 的主动性 —— 人需顺应时变、发挥能动性,以 “中正仁义” 立 “人极”(人之准则),彰显人的价值与主体地位,这是儒家发展的核心归向。 三、结论 宋儒坚持 “孟子知《易》”,并非偶然,而是通过挖掘二者思想共通性,批判汉儒弊端、重续道统、凸显 “人” 的主体性,最终构建宋代儒学的哲学特色,延续儒家对 “天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