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5的博文

立人极,续道统:宋儒视域下的"孟子与《易》之关系"思想发微

王闻文, and 沈顺福. "立人极,续道统:宋儒视域下的"孟子与《易》之关系"思想发微." 社会科学论坛 2(2022):16-32. 着重发挥宋儒的孟子知易说。 AI: 本文围绕 “宋儒视域下的‘孟子与《易》之关系’” 展开论述,核心探讨宋儒为何在《孟子》未引用《易》的情况下,仍坚持 “孟子知《易》”,并分析其背后的思想逻辑与意义,具体内容如下: 一、孟子与《易》的关系:文本矛盾与思想关联 《易》的重要地位 :《易》被誉为 “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儒家经典的思想源头,涵盖天地万物之理,被认为与天地同位、万物同源,地位极其重要。 孟子与《易》的潜在关联 :孟子作为儒家 “亚圣”,通五经(含《易》),其思想可从《易》中找到源头或发挥。虽《孟子》未明引《易》,但可能因师门传承(如曾子、子思对《易》的态度分歧)等原因未显言,但其思想中 “易道” 存焉。 二、宋儒对 “孟子知《易》” 的判定及原因 宋儒的判定逻辑 :宋儒从义理而非文字引用角度判定孟子知《易》。 邵雍提出 “善用易理即为知《易》”,认为孟子虽未及《易》,却能灵活运用《易》之精神,是 “善用易者”; 二程强调《易》的 “时变” 思想,认为孟子评价孔子 “圣之时者也”,正体现对 “时” 的深刻把握,故 “知易者莫若孟子”。 核心原因 : 批判汉儒解经方式 :反对汉儒训诂的繁琐与拘泥文字,主张以义理阐释经典,认为孟子对《易》的运用(而非引用)才是真正的 “知《易》”,以此恢复儒家义理思想。 重续儒家道统,对抗佛老 :宋儒抬高孟子地位,将其视为孔子之后道统的继承者(“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通过融合《孟子》与《易》的思想,构建道学体系,反击佛老对儒学的冲击,推动孟子升格(如朱熹将《孟子》纳入 “四书”)。 突出 “人” 的主体性,立 “人极” :《易》与《孟子》均蕴含 “时变” 思想(万物处于变动中,需 “与时偕行”),宋儒借此强调在天人关系中 “人” 的主动性 —— 人需顺应时变、发挥能动性,以 “中正仁义” 立 “人极”(人之准则),彰显人的价值与主体地位,这是儒家发展的核心归向。 三、结论 宋儒坚持 “孟子知《易》”,并非偶然,而是通过挖掘二者思想共通性,批判汉儒弊端、重续道统、凸显 “人” 的主体性,最终构建宋代儒学的哲学特色,延续儒家对 “天人关...

孟子知《易》说综论

郑晨寅. (2016). 孟子知《易》说综论. 孔子研究(3), 7. 从宋明理学与心学的角度,补足焦循之前的孟子知易之说。 AI: 这篇题为《孟子知〈易〉说综论》的文章围绕“孟子是否知《易》(《周易》)”这一问题,系统梳理了各时代学者的观点和相关论证,指出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命题。全文结构清晰,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孟子是否知《易》 《孟子》七篇从未直接引用或提及《周易》; 但东汉赵岐称孟子“通五经”,其中应包括《易经》; 宋代理学家程颐甚至说“知《易》者莫如孟子”,但朱熹则明确反对; 明末学者黄道周、刘宗周则从象数与心性角度试图证明孟子知《易》; 清代焦循提出“孟子深于《易》”的新论调; 总体而言,这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二、“知《易》者莫如孟子”与“不说《易》”之异曲同工 文章指出,程颐与朱熹的看法虽相左,实则同源于理学尊崇“四书”; 赵岐“通五经”之说则是五经为尊的汉代学术背景下的产物; 程颐强调《孟子》能明“《易》理”,意在抬高“四书”地位,便于理学发展; 朱熹虽不承认孟子知《易》 ,但其理学建构仍以《孟子》为核心; 因此,这些看似矛盾的判断,实则反映了经学向理学演化中“四书”与“五经”范式之更替。 三、明末的“孟子知《易》”新论:象数与义理、理学与心学的交融 黄道周主张孟子知《易》,并结合 象数 思维【“五百年”之数】、卦象推演、时间历数等解读《孟子》; 他提出,《孟子》虽未显引《易》,但其性善、义利等核心理念与《易传》一致; 刘宗周从心学角度认为《孟子》之“尽心”“知性”即是《易传》“穷理”“尽性”之体现; 两人分别体现了明末理学与心学不同的学术取向,但都将《易》与《孟子》相融通。 四、清代考据之学对“孟子知《易》”的推进:焦循与戴震 戴震重视《孟子》人性思想与气论结合,虽常引《易》,但不认为孟子知《易》; 焦循则强调孟子“深于《易》”,主张以《易》解《孟》; 他大量引用《易传》解读《孟子》,指出孟子体现了“通变神化”的《易》学精神; 焦循在反宋明理学、回归汉代朴学的大潮中对“孟子知《易》”作出系统诠释; 但由于其完全摒弃宋明理学成果,也使其讨论略显片面。 总结 文章最后指出,对“孟子知《...

“孟子深于《易》”论

陳雄根(2015)。“孟子深於《易》”論。嶺南學報,(印製中),11-32。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P20210412005-201506-202104160013-202104160013-11-32 本文给出《孟子》与《易》相合的共计20条条目。 AI: 这篇论文题为《“孟子深于〈易〉”论》,作者为陳雄根,发表于《嶺南學報》第三辑,旨在回应一个常见质疑:孟子是否真的“深于《易》”?尽管《孟子》一书中未直接引用《易经》,但作者通过细致梳理,论证孟子的思想体系中确实深含《易》理。 文章主要观点如下: 回应疑问 :虽然《孟子》不引《易》,但其思想深合于《易》之理,尤其体现在诸多核心概念与《易传》一致,如“时”、“义与利”、“仁者乐天”、“性善论”等。 列举二十条具体对应 :作者逐条列举孟子思想中与《周易》及《易传》相契合之处,包括: 义利之辨 与《乾卦》《文言》“利者义之和也” 与民同乐 与《豫卦》《兑卦》 以战为喻 与《师卦》 “后必有灾”、“反其本” 与《复卦》 恒心论 与《恒卦》 时机与顺时 与《豫卦》《大过卦》《革卦》等 “浩然之气”、“勿正勿忘” 与《乾卦》《无妄卦》中的“自强不息”“无妄之往” “畜君” 与《小畜卦》《大畜卦》 “善与人同” 与《同人卦》 “性善说” 与《文言传》“性情”“神明之德”等 “理与义” 与《说卦传》“理于义” “深造之以道” 与《系辞传》“深极而研几” 成书先后与互发义理 :作者参考李零、金景芳、李学勤等人的研究,倾向认为《易传》成书早于《孟子》,但即使有部分《易传》可能受《孟子》思想影响,其所阐义理亦与孟子一致。 援引焦循之说 :多次引用清儒焦循《孟子正义》中的论证,支持“孟子深于《易》”之观点。 结论 :通过系统论证和文本分析,作者认为“孟子深于《易》”确属可信之说。孟子虽不明言《易》,但其哲理融贯《易》之义理,应视为深通《易》的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