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知《易》说综论

郑晨寅. (2016). 孟子知《易》说综论. 孔子研究(3), 7.


从宋明理学与心学的角度,补足焦循之前的孟子知易之说。


AI:

这篇题为《孟子知〈易〉说综论》的文章围绕“孟子是否知《易》(《周易》)”这一问题,系统梳理了各时代学者的观点和相关论证,指出这是一个富有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的命题。全文结构清晰,可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一、问题的提出:孟子是否知《易》

  • 《孟子》七篇从未直接引用或提及《周易》;

  • 但东汉赵岐称孟子“通五经”,其中应包括《易经》;

  • 宋代理学家程颐甚至说“知《易》者莫如孟子”,但朱熹则明确反对;

  • 明末学者黄道周、刘宗周则从象数与心性角度试图证明孟子知《易》;

  • 清代焦循提出“孟子深于《易》”的新论调;

  • 总体而言,这一问题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二、“知《易》者莫如孟子”与“不说《易》”之异曲同工

  • 文章指出,程颐与朱熹的看法虽相左,实则同源于理学尊崇“四书”;

  • 赵岐“通五经”之说则是五经为尊的汉代学术背景下的产物;

  • 程颐强调《孟子》能明“《易》理”,意在抬高“四书”地位,便于理学发展;

  • 朱熹虽不承认孟子知《易》,但其理学建构仍以《孟子》为核心;

  • 因此,这些看似矛盾的判断,实则反映了经学向理学演化中“四书”与“五经”范式之更替。


三、明末的“孟子知《易》”新论:象数与义理、理学与心学的交融

  • 黄道周主张孟子知《易》,并结合象数思维【“五百年”之数】、卦象推演、时间历数等解读《孟子》;

  • 他提出,《孟子》虽未显引《易》,但其性善、义利等核心理念与《易传》一致;

  • 刘宗周从心学角度认为《孟子》之“尽心”“知性”即是《易传》“穷理”“尽性”之体现;

  • 两人分别体现了明末理学与心学不同的学术取向,但都将《易》与《孟子》相融通。


四、清代考据之学对“孟子知《易》”的推进:焦循与戴震

  • 戴震重视《孟子》人性思想与气论结合,虽常引《易》,但不认为孟子知《易》;

  • 焦循则强调孟子“深于《易》”,主张以《易》解《孟》;

  • 他大量引用《易传》解读《孟子》,指出孟子体现了“通变神化”的《易》学精神;

  • 焦循在反宋明理学、回归汉代朴学的大潮中对“孟子知《易》”作出系统诠释;

  • 但由于其完全摒弃宋明理学成果,也使其讨论略显片面。


总结

文章最后指出,对“孟子知《易》”的讨论,其实反映的是不同时代学术背景、价值体系与思想风格的变迁。这一问题本身已成为考察儒学发展与文本权威转化的重要窗口。也正因此,该问题具有长期的学术意义与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