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六月, 2021的博文

Paul Tillichs Theologie der Kultur

Danz, Christian and Schüßler, Werner, hrsg. Paul Tillichs Theologie der Kultur , Berlin, Boston: De Gruyter, 2011. Hartmut Von Sass, Eine Frage der Kultur – eine Kultur der Frage. Ein Versuch zu Paul Tillich und Hans-Georg Gadamer (页436-452) 蒂利希关联的不同层次: -formal:存在论的和宇宙论的 -strukturell:无条件的和有条件的 -symboltheoretisch:象征性的和非象征性的 -programmatisch:文化神学的研究对象 -methodisch:关联,作为系统神学的方法 作者注意到, 蒂利希对“相关”一词的使用可能受到胡塞尔对意识行为与意识内容之间关系的相关确定的影响,然后将其应用于新康德宗教哲学中的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Tillichs Verwendung des Begriffs „Korrelation" mag durch Husserls korrelative Verhältnisbestimmung zwischen Bewusstseinsakt und Bewusstseinsinhalt geprägt sein, die dann in der neukantianischen Religionsphilosophie (besonders bei Hermann Cohen) auf die Beziehung zwischen Gott und Mensch angewendet worden ist. (S.440)参考注7,该观点源于W. Schüßler。注7:Dazu W. Schüßler, Paul Tillich, München 1997, 89. Siehe: E. Husserl, Die Idee der Phänomenologie (1906/07), hrsg. von P. Janssen, Hamburg 1986, 12-14. 74 f.  作者也注意到,作为关联法的两个极点,问与答,既互相独立,又相互联系。

Offenbarung, absolute Wahrheit und interreligiöser Dialog

Grube, Dirk-Martin. Offenbarung, absolute Wahrheit und interreligiöser Dialog , Berlin: De Gruyter, 2019. 该专著在第六章(S.157-174)论述蒂利希关联法。目前对关联法的研究,把关联法问题把握为已被确定为具有不同大小的问题/答案、(永恒的)信息/(与时间相关的)情况、哲学/神学、形式/内容等范畴。在对蒂利希关联法的主流批评中,互补性命题被拒绝,批判关联法的“从属性”。这种指控有两种变体:一方面,批评蒂利希将神学从属于哲学,另一方面,批评他使得哲学从属于神学。该章,作者立足《系统神学·卷一》。 作者指出,这些对蒂利希的主流批评,预设着:要么,关联是描述性的deskriptive,即哲学与神学已经存在互补性,我们对此加以描述;要么,关联是规范性的normative,即这种哲学与神学的相关性是有待被创建的。(S.161-162)如果认可前者(事实领域),那么,关联法如同函数的一一对应,关联法的合理性依赖于许许多多任意一个实在情况Wirklichkeitskonstellation,因而随时可能被证伪,关联法因此变得变动不居。如果认可后者(价值领域),这就要求将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罔顾事实如何,这种应然的要求自然就增加了“一方从属另一方”的危险。由此,作者主张,In Hinsicht auf die Form erfüllt die Korrelationsmethode normative Funktionen, in Hinsicht auf das Material deskriptive. 在形式上,关联法完成规范功能,在质料上,它是描述性的。(S.164)即,这两个极点应该相互关联(formaliter),因为它们(materialiter)总是相关的。 传统的关联法批评中,认为蒂利希的关联法其实是“封闭的圆圈”(同时参见注33)。(页170)作者提出,要把哲学-神学这类的两极理解为“螺旋状”,螺旋图旨在表达所提出的解释中相关方法的动态特征,它代表了承认两极之间相互影响可能性的合法性的必然结果:问题和答案来自同一个故事,即问题(或答案)从来没有从一个认识论的零点出发,但它们预设了过去答案(或问题)的知识。 这在问题和答案之间创造了一个螺旋,理想情况...

Paul Tillichs "Systematische Theologie"

Danz, Christian, hrsg. Paul Tillichs "Systematische Theologie" , Berlin: De Gruyter, 2017. 该书是对蒂利希《系统神学》逐章的讲解点评。第28页开始,Michael Murrmann-Kahl对关联法的介绍。 蒂利希《系统神学》引言的重点在于关联法,它是蒂利希系统神学的缩影,和“申辩神学”是同义词。关联法的程序是:(a)“对人类情况的分析”,(b)“存在性问题由此产生”,并且(c)它表明“基督教信息的象征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见,有两种关系的关系被作为基础:上帝和人类。 然而,这种关系是三方的:人类被分裂成一个普遍可以理解的(哲学上普遍的 ) 对人类处境和由此产生的问题的分析,狭义的神学(从存在主义)升级,已经通过神圣启示指出了可能的答案。 应确保上帝的完全独立和主权——蒂利希与卡尔·巴特共享这一严格的神学动机。 蒂利希关联法反对超自然主义、自然主义(或人文主义)和二元主义,这分别对应启示性实证主义、宗教哲学和自然神学。 关联法的绝望维度。In Tillichs Methodenaufsatz von 1946/47 (vgl. oben 6.) findet sich diese Vorgehensweise schon sehr schön beschrieben, wenn es heißt: „Das Symbol des Christus und seines Erscheinens unter den Bedingungen der Existenz ist eine Antwort auf Fragen, die aus der existentiellen Zerrissenheit und Verzweiflung des Menschen hervorgehen.“ (EW IV 33; vgl. ebd. 34) (S.31)

蒂利希研究年鉴2017:关联法

Danz, Christian, et al., eds. International Yearbook for Tillich Research(2017): The Method of Correlation .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2017. Marc Roebel: Die Frage nach der Frage  该文关注关联法的哲学维度,特别是“问”的本体论的不同层次。 (1)“自我-世界”关联Selbst-Welt-Korrelation的发问。自我-世界是所有发问的背景,换言之,人在世界中发问(发问的前提是人与世界的关联性)。这种看法,带有人类中心主义。 (2)发问与参与。发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发问者对所发问的真的潜在参与。"Das Fragen kann gewissermaßen als latente Partizipation des Fragenden an der befragten Wirklichkeit aufgefasst werden." (p.32) (3)有限性分析,包括畏惧Angst和勇气Mut的关联。有限性分析,基于人对无Nichtseins的震惊。面对无的畏惧和去存在的勇气,蒂利希认为,它们是宗教的根源。 (4)上帝问题。对虚无发问,对克服虚无的勇气发问,使得人触及上帝问题。 William F. Stevens: Correlation Before Auschwitz 阿多诺提出“奥斯维辛之后”,表明在奥斯维辛的残酷面前形而上学的瘫痪无力。作者指出,蒂利希的关联法(早期),却是“在奥斯维辛之前”抗争纳粹的力量。【作者似乎把蒂利希的辩证法和关联法混谈了】蒂利希的辩证的关联的方法论植根于德国哲学传统。 作者分析了蒂利希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关系。蒂利希的法兰克福时期,做圣经研究时与犹太同事建立了友谊。(p.70)蒂利希的实践praxis概念,使得他有别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导向。蒂利希与阿多诺有学术和个人的联系。 就蒂利希的关联法(蒂利希的辩证法是悖论性的yes和no)而言,类似的,阿多诺的“星座constellation”指的是存在的渴望与无能之间的辩证法。蒂利希认为,悖论性的在场就是那无条件者the unconditioned,即New Being,即耶...

Tillich's Method of Correlation: Two Proposed Revisions

图片
Scharlemann, Robert P. “Tillich's Method of Correlation: Two Proposed Revisions.” The Journal of Religion , vol. 46, no. 1, 1966, pp. 92–103.  对关联法有两种批判:其一,蒂利希神学主张的模糊性;其二,使用存在论去解释实在的历史方面。作者要对蒂利希关联法做出两种修正。 什么是神学主张?按蒂利希,神学主张是字面的,存在论主张是象征的symbolic。但是,在蒂利希关联法的陈述中,并非如此。 两条引起关联法的思路:其一,历史因素,哲学发展,把绝对把握为存在原则,而宗教发展,则把绝对把握为一神论的正义之神,又因为绝对只能是一,所以必须联合二者;其二,存在论的震惊shock和神圣经验的震惊,动摇着存在,这两种震惊的关系是什么?互相关联,如同问答。 作者区分出,Religious assertions are symbolic (referring to the depth of being), ontological assertions are literal (referring to the structure of being), and theological assertions are literal description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ligious symbols and the ontological concept. 蒂利希有时候会混淆theological和religious。 作者区分了五种术语:God(宗教象征),全能(只能作象征),Spirit(既可作概念,也可作象征),因果性(字面),永恒(宗教象征)。作者借助这种区分,分析了蒂利希一些神学命题的性质。 就“God is being”这个命题,God(宗教的,象征),being(存在论的,字面的,概念),is(象征-概念,联系二者)。 作者还区分出,上帝(绝对者),既是是(is, universal noun),也是行动(happen, universal verb)。关联,也是有这两个维度。因此,作者批判,(1)蒂利希的“自我-世界”没有提供symbolic material;(2)蒂利希的...

蒂利希与汉语神学

 陈家富 编,《蒂利希与汉语神学》,香港:道风书社,2006年。 第二部分 关联与对话 〇梁容 论蒂利希文化神学的关联法与类型 蒂利希的神学,力图克服宗教与文化的对立。作者指出,蒂利希以两种比喻说明关联法:其一是问题与答案(横向);其二是形式与实质(纵向)。(页173)【照抄Clayton,但是,关联法与关联概念不同。我们可以把关联法视为一条道路,视为一条人的认识真理的成长史。换言之,Clayton对关联概念的批判,并不完全等同于对关联法的批判。】存在主义哲学的不足,在于它是人本的或自然的方法,将人类的实存状态等同于本质,从实存问题本身抽象出答案。(页174) 形式与实质这个比喻,能够给宗教和文化的对话提供方向和目的,确保基督教的基督性。 文化与神学关联的三种类型:自律(自立,技术理性)、他律(魔化,权威)、神律(文化与宗教的统一,文化神学作为社会文化的批判者)。 〇黄天生 宗教与处境之关联 特雷西认为,蒂利希的关联,对于当下已经不够。因为已经不再是疏离、荒谬这类的个人问题,而是全球性的受苦、压迫的问题。也就是说,蒂利希还停留在现代处境,特雷西则注意到后现代处境(极端多元和极端含混)。(页203) 终极关怀,指的是人的存有和意义问题。(页208) 蒂利希构建关联法,仍是基督中心的说法,可是到了特雷西构建关联法,则以多元角度去理解。(页217) 关联法还具有指向实践的途径,从而有效地回应当下的公众性问题。(页226) 蒂利希班顿讲座Bampton Lecture。 〇沙湄 蒂利希与视觉艺术 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兴起,它反对印象派impressionism,它的“作品往往以画面结构和形式的瓦解为特征,意图通过对事物自然表象的粉碎而带出其内在真理和精神价值。这种风格使蒂利希看到艺术作品的实质(substance)具有摧毁外部形式并以此进入创造性迷醉、被终极实在直接把握的力量,对此的洞察和领悟形成了在他后来的启示理论中起主导作用的“突破”(breakthrough)概念。”(页233-234) 蒂利希视觉艺术分析的基本范畴:Form,Inhalt,Gehalt。视觉艺术有三种类型:自然主义naturalism(自律),理想主义idealism(他律),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神律)。(页245)自然主义中包括印象派。蒂利希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