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fenbarung, absolute Wahrheit und interreligiöser Dialog
Grube, Dirk-Martin. Offenbarung, absolute Wahrheit und interreligiöser Dialog, Berlin: De Gruyter, 2019.
该专著在第六章(S.157-174)论述蒂利希关联法。目前对关联法的研究,把关联法问题把握为已被确定为具有不同大小的问题/答案、(永恒的)信息/(与时间相关的)情况、哲学/神学、形式/内容等范畴。在对蒂利希关联法的主流批评中,互补性命题被拒绝,批判关联法的“从属性”。这种指控有两种变体:一方面,批评蒂利希将神学从属于哲学,另一方面,批评他使得哲学从属于神学。该章,作者立足《系统神学·卷一》。
作者指出,这些对蒂利希的主流批评,预设着:要么,关联是描述性的deskriptive,即哲学与神学已经存在互补性,我们对此加以描述;要么,关联是规范性的normative,即这种哲学与神学的相关性是有待被创建的。(S.161-162)如果认可前者(事实领域),那么,关联法如同函数的一一对应,关联法的合理性依赖于许许多多任意一个实在情况Wirklichkeitskonstellation,因而随时可能被证伪,关联法因此变得变动不居。如果认可后者(价值领域),这就要求将哲学与神学结合起来,罔顾事实如何,这种应然的要求自然就增加了“一方从属另一方”的危险。由此,作者主张,In Hinsicht auf die Form erfüllt die Korrelationsmethode normative Funktionen, in Hinsicht auf das Material deskriptive. 在形式上,关联法完成规范功能,在质料上,它是描述性的。(S.164)即,这两个极点应该相互关联(formaliter),因为它们(materialiter)总是相关的。
传统的关联法批评中,认为蒂利希的关联法其实是“封闭的圆圈”(同时参见注33)。(页170)作者提出,要把哲学-神学这类的两极理解为“螺旋状”,螺旋图旨在表达所提出的解释中相关方法的动态特征,它代表了承认两极之间相互影响可能性的合法性的必然结果:问题和答案来自同一个故事,即问题(或答案)从来没有从一个认识论的零点出发,但它们预设了过去答案(或问题)的知识。 这在问题和答案之间创造了一个螺旋,理想情况下是相互推动的动态。在动态结构中,问题视角的表述不被理解作为“自主的哲学”成就,而是由于先前与神学形状的答案接触而成为可能的结果。(S.171)【这样也避免了巴特自然神学的指责,因为自然就不是个起点】
最后,作者还采用了Clayton的“家族相似”的对关联法的修订建议,并提出,“不间断的指称连续性”(ungebrochenen referentiellen Kontinuität)的标准:N 只能断言基督教的主张,前提是其中使用的引用(简称“N 引用”)可以追溯到 C 引用,而 C 引用又可以可以追溯到 B 引用,而 B 引用最终可以追溯到 A 引用。 只有当这样一条不间断的连续性参考线(至少是 N 的支持术语)能够被显示出来,例如在圣经传播过程的不间断连续性的意义上,N 才能声称是真正的基督教。(S.174)【有点类似使徒的统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