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古书通例》 古书不题撰人 “ 传注称氏,诸子称子,皆明其为一家之学也。 诸子略中,自黄帝至太公,尹佚不称子者(此等书大抵作于六国时)此其人皆为古之君相,平生本无子之称也。自陆贾,贾谊以下不称子者,学无传人,未足名家也(此举其大较言之,六国子书亦有不称子者,盖皆用当时所通称以题其书,不可一概而论,详法家篇)。盖专门之学衰,而后著述之界严;口耳之传废,而后竹帛之用广。于是自著之书多而追叙附益之事乃渐少。然而此类,亦不可通用于周、秦古书。何则?夫《春秋三传》皆不题左丘明、公羊高、谷梁赤,故既题《荀卿新书》,不别题荀况撰,既题晏子,不别题晏婴撰。推之他书莫不皆然。古人既未自题姓名,则其书不必出自于自著矣。”(页206-207) “约而言之,则周、秦人之书,若其中无书疏问答,自称某某,则几全书不见其名,或并姓氏亦不著。门弟子相与编录之,以授之后学,若今之用为讲章。又各以所见,有所增益,而学案、语录、笔记、传状、注释,以渐附入。 其中数传以后,不辨其出何人手笔,则推本先师,转相传述曰:此某先生之书云耳。既欲明其学有师法,又因书每篇自为起讫,恐简策散乱,不可无大题以为识别,则于篇目之下题曰某子,而后人以为皆撰人姓名矣。 古书既多不出一手,又学有传人,故无自序之例。汉以后惟六艺立博士,为禄利之途。学者负笈从师,受其章句,大儒之门,著籍者辄数千人。而所自著之书,则无人肯受。于是有于篇末为之叙,自显姓名者,如太史公、扬雄自序是也。或奏进之书,则于文中自称某官臣某,如道家良中婴齐、杂家之博士臣贤对之类是也。然仍无于篇题之下,自标某人撰之例。后人因其所自称以题其书,故专家之书,有传其氏不传其名者。而自著之书,则有传其名不传其氏者矣。若既无自序,文中又不自称名,久之或竟无可考。故《中论序》谓“恐历久远,名或不传”,则有同时之人为之作序之例。要之皆因著者不自题姓名之故也。至于每卷自署某人撰,虽不详其所自始;要其盛行,当在魏晋以后矣。”(页208-209)【这是研究先秦思想不可忽视的。先秦子书,指的是某一思想流派。因此,除了研究该思想家的生平,更重要的是研究其所开创的学派。】【研究古代经典,务必了解著书流程。】 古书书名之研究 “古之诸子,即后世之文集也。出于门弟子所编,其中不皆手著,则题为某子。出于后人所编,非其门弟子,则书其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