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体学引论

丁耘,《道体学引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


上篇:论道一

第一章 生生:易诚初说

什么是中国哲学?对中国思想进行发问的同时,作者认为也要对哲学进行发问,即需要返回哲学的第一开端。

牟宗三:以“存有/活动”两概念来疏解中国哲学,但是对这个概念的根源则含糊不清,缺乏前提性反思。这个概念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在四因说中,亚里士多德突出目的因,牟氏则突出动力因(活动)。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试图解构亚氏的目的因,突出动力因(也因此强调Ereignis),并把动力因存在论化,故曰此在。对于亚氏,目的意味着善;在海德格尔处,目的则意味着终结、死亡。【这也是为什么伦理学在海德格尔那里不彰】

亚里士多德:为什么亚氏要强调目的因?基于技艺经验,亚氏类比技艺于自然。而对于技艺这种实践活动,亚氏更重视实践的前提条件:实践、自然、理论所共有的原因,即动力因(努斯,心,nous)与目的因(善)。(页32-33)心的动词化,即是思(noesis)。心之所思是noema。神(不动的心体),就是思思之思。此即亚氏的本体-神-论。

作者评论:海德格尔的此在,只有“生”机,而无“成”理。亚氏的幸福,就被“畏”所取代。(页38)哲学的第一开端:存在(亚氏的生成-造作传统)。哲学的另一开端:physis。

亚氏的第一哲学:以存在-本体问题为引导,以心性论为旨归的生成学说(成先于生,并且,成同于生,页43)存在(本体)即是目的因,即是所成。亚氏主张,所成先于能生。

中西思想共同思考并且也是产生分野的现象,就是永恒运动。(页45)永恒生成运动之理为何?

逻各斯道路:(1)亚里士多德之前的希腊哲学家,认为永恒运动是因为有某种永恒存在者;(2)亚里士多德认为,永恒运动即是心(努斯)。

现象学道路:永恒运动即是天地之道,即是乾坤。(页46)

乾(生)坤(成)看似二元,实则为一,《中庸》以“诚”来统摄乾坤(诚一元论)。另一路径则是李道平对《易》的解读,以乾摄坤,以乾元为一(乾一元论)。(页57)无论如何,易诚异名而同指,皆指的是“道体”。(页62)

道体的特性:(1)诚“虚静”(超越动静二元的真静者,寂、感、几)(其体寂然不动,其用生生不息);(2)诚“壹”(指的是统一性)

道体——体用论;存有→存在论。(页69)


第二章 道而一

本章论道与一的关系。

刘咸炘(宥斋)主张,道即一,并且以气概括道一,即不别道一,统归于气。

作者反对道一混同说,主张道一有别。特别是《老子》,时而道一等同,时而道一有别(如“道生一”)。

接着,作者比较儒家与道家。对于儒家,重视一与二之间。(一)→(礼)→(二)。仁则是贯通其间。对于道家,作者疏解《庄子·天下》,道术原于一。

最后,作者认为,不可以气来概括道一。


第三章 道一之微

作者以言默表示道一之别。一,道之言。道,一之默。

一:无,易,仁,“是、善、我”,清虚。(页148)

道家与儒家的区别:

道家的“一”侧重虚(太上为虚),或谓虚寂;

儒家的“一”,侧重纯亦不已,生生不息,是全一、实一。(页169)

道家:虚静、阴阳

儒家:健顺、仁义(页170)


小结

道:易经认为是“易”,中庸认为是“诚”。

道一,不一不异。言之则一,默之则道。

庄子之学的总纲:(1)太上虚静;(2)其次通而一;(3)再次道分而物成

作者看来,道有三义:虚静、活动、存有。




下篇:道之体与道之学

第一章 道学统宗

作者提出,道体学:一统三宗。

一统:道体为一(太一)。

三宗:道体的三种含义——

(1)虚静——心(无善无恶、感通思维)

(2)存有——理(天理名理、不已流行)

(3)活动——气(氤氲不息,太虚-条理)

古代哲学史,笼统来说,理宗批评气宗,心宗批评理宗,气宗批评心宗。

理宗:朱熹

气宗:张载、刘宗周、王夫之

心宗:王阳明

【古今哲学家各主一偏,而作者似乎想统摄三者】

页198ff 论述二程与庄子的关系。


第二章 生生之谓易 【解释易传:易体】

作者借由王夫之的易传,来引出生生之义。

道体:(1)道家:虚寂;(2)儒家:生生。——作者欲统摄儒道。

作者认为,系辞上第五章是《周易》最重要的一章: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懮,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为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作者跟随王夫之(以及程颢)的注释。例如,王夫之对“继”的解释,继就是生生,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据此天人不间断、流行不已。生生,就是道体(页215)。程明道以生生之谓易来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体即道体(页231):

易简——虚静

不易——存有

变易——活动


第三章 道体之为诚体 【解释中庸:诚体】

本文特殊之处在于,以“性”解读中庸,因为诚就是性的重要含义。

诚:合内外(诚者信也)——破内外二本

诚(本体),诚之(工夫)——破天人二本

中庸的范例:文王


第四章 西学统宗 【回顾整合西学,本章非常宏大】

柏拉图之统:太一(善)

亚里士多德之统:存在(是)——亚以“是”解“一”

总之,作者认为西学有两个“一统三宗”——

(古今之变:古学强调一,今学强调是)

“一”之统

理宗(数理):毕达哥拉斯

气宗(普纽马):伊奥尼亚派,斯多亚派

心宗(努斯):阿那克萨戈拉

“是”之统

理宗:形式-质料

气宗:潜能、权力意志

心宗:费希特、谢林、胡塞尔

并且,作者还指出了《蒂迈欧》与现代科学、《理想国》与现代政治的关联(页347)。


现代哲学以来,对“一”与“二”的两种解释:

(1)一是自我(笛卡尔我思、霍布斯自保),二是有限性(死亡、此岸、意识的对立)

(2)一是太一(上帝、整全),二是实体自身的分裂Entzweiung


总之,西学的道,含有三义:一、言(Logos)、是(Being)。或谓之,太一、名理、存在。亚里士多德以名理求存在,黑格尔以名理求太一,海德格尔以非名理(诗)求存在。近代人以数理求存在(现代科学)。


结语

《明儒学案》中有一个话头:伏羲平地着此一画,何也?

作者指出,“平地一画”,颇有道体学的意蕴。此一画,“一”何所指?卦象的初九?无?全体?“圣人之德,得了道体之一,故必着此一画。”(页396)

道体学的基本问题:道的那个X属不属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