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 Classical Chinese Thought
Fraser, Chris, Late Classical Chinese Thought (Oxford, 2023; online edn, Oxford Academic, 18 May 2023).
Introduction
研究目的
This book will explore views about dào and interrelated topics. 本书研究“道”。本书的两个特征:特定的时间范围(战国晚期ca. 310-239);以主题来划分(通过问题来归纳材料)。The intellectual goal of the volume is to explicate philosophically relevant concepts and theories in late classical texts and to show how ideas in the texts fit together as a series of discussions and debates over questions of broad concern to thinkers of the time.
历史背景:稷下学宫→编纂吕氏春秋
选用文本:the Guǎnzı̌, Hánfēizı̌, Lǚ's Annals, Mǎwángduī silk manuscripts, Mòzı̌, Shāngjūn Shū, Xúnzı̌, and Zhuāngzı̌.
汉代之前的文本特征:匿名的著作权ownership;层累的编写过程;多位的编写参与者;在一定的学术社交圈(门派)范围内创作;内容上具有复合性;目前的流行版本并没有保存其先秦时期的原貌。
本书探究文本的方法,聚焦文本,而不是思想家。One implication is that in exploring Warring States thought, we must focus on texts, not persons. 【消解思想家 too radical?当涉及修身self-cultivation以及榜样的时候,就不可消解。把他们当作思想家,但是同时有的人也是榜样】【涉及的一个问题就是,思想材料的单位是什么?unit of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
第一章 The Way
dao字面上指的是road, path。
作者指出,道具有两重维度:(1)descriptive versus normative dào;(2)guiding versus performance dào。
本章研究“什么是道”,有三个分问题:
(1)道在何种程度上被自然nature决定?
(2)道,是一,还是多(多元)?
(3)道在何种程度上可被清楚地表达(道可道)?
道是自然(天)的所予given,如《管子·四时》。
道是人之自然(性),如《孟子》。
道是万物的源头source,如《黄帝四经·道原》:万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形。一者,其号也;虚,其舍也;无为,其素也;和,其用也。
道,作为一种手艺craft,如《管子·君臣上》。
道,作为一种文化建构,如《荀子》的圣王建道。
道,作为务实的多元主义,如《庄子·齐物论》。
第二章 The State
本章研究政治理论(国家起源、政治权威)。
墨家:尚同。
《管子·君臣下》:自然状态是恃强凌弱的。政治权威起源于道德权威。统治方法:君臣合于道,强调民本,听从人民的心声。
荀子则强调政治的等级制度。反之,自然状态就是没有等级制度,人们此时无法合作。统治方法:建立社会等级秩序,发挥统治者的教化作用。
法家:道德具有不确定性,强调只依赖客观公正的法来统治,具体的统治手段就是赏罚(二柄)。
《吕氏春秋》对法家的批评:法家忽视了德性对统治的作用。
荀子批评法家:仅仅靠赏罚,法家忽视了人的动机的复杂性。
庄子的政治理论:不干涉主义(甚至是primitivism),统治需要依据人民的自然。
第三章 Ethics
本章探讨,道的内容是什么?
对于荀子,道就是践行一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这是一种role ethics。这种社会角色,和礼propriety义duty相关。礼义的功能就是训练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总之,荀子认为,道的内容就是礼义的规范。作者对荀子的批判:荀子的礼义社会,太过巴洛克以至于不现实;他混淆了抽象的礼义概念和具体的社会规范。
对于《管子·五辅》,它持有与荀子相近的立场,即道在于社会的和平繁荣。不同的是,它提出了较为详尽的伦理规范。例如,七义(义有七体,七体者何?曰:孝悌慈惠,以养亲戚。恭敬忠信,以事君上。)、八礼(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对于《吕氏春秋》,幸福生活在于个人的幸福,特别是天人关系、以及个人的精神健康。生最为可贵,因此需要养生。
对于宋钘,他对习俗的道德价值持一种包容态度。并且,强调寡欲。荀子对他有批判,重点不在欲望,而是作为主宰的官能——心。
对于晚期墨家,他们持结果论。苦乐作为判断利的标准。每个人的利(即每个人的快乐)是平等的。总之,他们对什么是good善,持有开放的、实用主义的态度。
对于庄子,他拒斥道德,而遵循道。道家把“道”,特别是循道的行为action,视为一种技艺的模范the model of skills(p. 127)。道是生成的(而不是固定的),因此需要游于道。作者的质疑:真的没有可靠的总原则general principles吗?
第四章 Ethical Cultivation
本章研究德性修养的道德心理学。问题: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是社会项目social project,还是个人修身individual cultivation?
社会项目:吕氏春秋注意社会教育对循理节欲的作用、荀子强调心的思虑及其刻意练习
个人修身:庄子强调Stillness,保持心的专注而”忘“忧 。
第五章 Epistemology
后期墨家知识论聚焦名的是非。墨家区分出两种知识:discursive knowledge,perceptual knowledge。两类知识都依赖于名的确定。墨家指出,知识的三个来源:传闻、推论、观察。知识的四个对象:名、事物、比拟、行动。四种导致困惑的原因:偶然环境、不确定证据、过度因果、短暂性。后期墨家认为,感知始终是可靠的,错误只是来源于未能充分发挥(不专业地)认知技艺。
荀子:知识是辨明和命名的能力。除了眼睛,其他感官也参与认知。《荀子》中没有表象和实在之别,故避免了感觉怀疑主义。错误源于认知的能力不足。认识,是一个技艺能力的问题。适当的表现performance在于保持心的平衡。认知主体最基础的方面就是跟从规范,即圣王之道。
吕氏春秋:知识最重要的东西是系统地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知错误的原因:认知主体的能力不足——特别地,只看见一面,而没看见另一面。错误起于被熟悉的事物遮蔽了。为了避免认知错误,需要“审慎”。
庄子:在认知上要open-minded,一个东西好,并不意味着它绝对普遍地好。因为,我们缺乏标准或方法去确认知识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而且,有时环境的改变影响判断的改变(骊姬)。因此,保持认知的谦逊,怀疑地接受,适切于境遇而无自我局限。
第六章
首先讨论正名。
语言的三个特征:(1)涉及政治统治的社会实践的基础;(2)指导行为;(3)一些蕴含着理论框架的概念,如正名的正。
正名的重要性体现在,需要通过评估名,才能表达价值和规范。
《吕氏春秋》认为,名的错误使用,是因为歪曲了所指(因为人的愚昧、偏见、粗心)。对于有效统治而言,正名和审分都十分重要。
《荀子》认为,名的错误使用,是因为某些思想家不恰当地使用名(邪说)。
马王堆帛书认为,名反映了世界的内在秩序,正名即是天人合一的途径。
庄子批判,道是流动的【易淫,参考王夫之贞淫之说】,开放的,因此,正名恰恰是一种固定化、狭隘化,是不必要的。
其次讨论同名和异名(语义理论)。
墨家语义学:自然主义的语义理论,正确的指称在于言说者精通这样的规范,它能够通过名来区分不同的事物。指称,基于词与物的同一性。墨家指认出同名事物的相似性(或同一性),是讲求实效(实用)的、诉诸范例的特征的。它是由法(conventional)规定的。
荀子的语义学:名的目的在于交流意向、执行任务。命名在于同异的判断。同异,是由语言共同体的约定convention决定的。特别地,同异的基础是感官。而这种约定,最终依赖于圣王的领导。
最后讨论逻辑学(辩)。
辩论(论证)在于争执事物是否相同(是否某物属于某类)。
辩的宽泛含义。Disputation overlaps the fields of semantics, logic, and rhetoric and was considered a core aspect of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inquiry, legal argumentation, and political persuasion. (p. 227)
墨家认为,辩,是推理和判断的过程。提出四种类比说服的修辞技术:analogy, paralleling, pulling, and pushing.
荀子提出,论辩的四种模式:naming, specifying, explaining, and disputing. 论辩的目的是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