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八月, 2025的博文

家哲学的边界——“虚无”的伪问题与“归家”的伪救赎

李勇.家哲学的边界——“虚无”的伪问题与“归家”的伪救赎[J].哲学动态,2024(06):75-85+128. 这篇文章论证结构清晰,可作为中文学术写作范例。 1,澄清问题(澄清概念):虚无主义问题存在于超自然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语境之中。 2,梳理反方观点:  2.1,“归家” 作为一种自然主义语境下主观主义面对虚无的尝试展开。 2.2,“归家” 作为一种自然主义语境下客观主义面对虚无的尝试展开。 3,提出正方观点(自己的观点): 3.1,虚无不是当今时代的大问题。谈虚无太“文青”了。 3.2,“不结婚,不生育”并不意味着没有道德价值。 3.3,家哲学 Family Philosophy的边界   AI: 一、论文核心观点与背景 1. 背景:家哲学的提出与争议 现代化伴随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冲击了传统家庭秩序,催生离婚率上升、原子化家庭、养老困境等问题,也引发个体主义与虚无主义讨论。近 20 年,笑思、张祥龙、孙向晨等学者提出 “家哲学”,主张通过 “归家”“亲亲”“生生” 对抗现代性危机,重建温暖秩序;同时,陈建洪、谭安奎、任剑涛等学者提出质疑(如陈建洪指出传统家与现代家存在制度鸿沟,谭安奎认为家无法为政治共同体提供本体论基础),形成学术争议。 2. 核心论点 作者李勇明确反驳家哲学的核心辩护 ——“家哲学可解决现代性虚无主义、救赎现代性困境”,提出三大核心主张: 家哲学所谓 “现代性世界面临虚无主义情景” 是 伪问题 ; 家哲学的 “亲亲”“生生”“归家” 并非解决现代性真实问题的 合理办法 ; “归家” 本质是通过血亲情理共同体解决现代个体的多领域问题(功利、社会、道德、政治、宗教),但这种尝试因 突破家哲学边界 而虚幻失败。 二、论文逻辑论证思路 论文采用 “概念澄清 — 针对性反驳 — 问题定性 — 边界界定” 的递进式论证结构,层层拆解家哲学的辩护逻辑,具体路径如下: 第一步:澄清 “虚无主义” 概念,搭建讨论框架(第一章) 家哲学的核心辩护是 “对抗虚无主义”,因此作者首先明确 “虚无主义” 的内涵与讨论语境,为后续反驳奠基: 区分 “虚无感” 与 “虚无主义” 虚无感:短暂情绪状态(如无所事事、目标达成后的空虚),类似 “痛苦”,不代表人生整体基调; 虚无主义:哲学命题,主张 “人生整体无意义”,需与虚无感严格区分(...

儒法斗争与“传统”重构——以20世纪70年代评法批儒运动所提供的历史构图为中心

周展安. "儒法斗争与 “传统” 重构——以 20 世纪 70 年代评法批儒运动所提供的历史构图为中心." 开放时代 3 (2016): 83-97. 这篇文章写得好,回顾了1970s评法批儒的主要内容,最后在结论指出,在当代种种“复兴传统”的话语中,坚持肯定“劳动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评法批儒运动,认为,儒家的基本面相是其复辟性格(页89)。该运动的三个核心内容:儒家的落后性(复辟性格),法家的反抗性(注重现实形势),农民战争(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左翼与法家的联系(页89-93)。 AI: 文章主旨 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的“评法批儒”运动为切入点,重探 儒法关系 在中国共产革命语境中的呈现方式,分析当时参与者如何在特定的政治决断需要下动员儒家、法家等知识传统的政治潜能。文章指出,这场运动并不是单纯地肯定法家、否定儒家,而是在 儒法对立的动态结构 中理解法家,并将“人民的实践活动”视为超越儒法的更大传统,寄托于“新生事物”的创造。 主要观点与逻辑 革命与传统的张力 当代舆论中“复归传统”的倾向,与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的调整密切相关。 但共产革命本身是建立在对传统(尤其是儒家)的深刻批判之上的,因此“传统”不能简单与“革命”相加,而必须在20世纪革命史中重新加以说明。 若只强调传统而忽视革命,可能出现“传统吞噬革命”的危险。 儒法关系的学术脉络 历史上儒法关系有多种解释模式:扬儒抑法、儒主法辅、王霸并置、甚至重法抑儒。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法二者构成源头性矛盾,既是新旧时代之争,也是知识与政治的主流对立。 评法批儒运动的历史背景与性质 发端于“九一三事件”后的“批林反修”,1973年后毛泽东将林彪、修正主义与儒家并置,从而开启全国范围的评法批儒运动。 运动既是文革深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应对政治危机的产物。 儒家被视为“倒退”的代表,法家则因强调“厚今薄古”、重视法治而被肯定。 儒家批判的几个维度 哲学认识论 :儒家属唯心论,被视为反动思想的根源。 历史实践 :以阶级分析揭示“仁政”的虚伪性,把“仁”看作掩盖阶级矛盾的意识形态工具。 教育批判 :儒家“上智下愚”观念与等级化教育制度被视为复辟的思想基础。 反复辟逻辑 :儒家思想之危...

唐君毅对"儒法斗争"运动的质疑与批导

侯敏. (2015). 唐君毅对"儒法斗争"运动的质疑与批导. 天府新论, (3), 6. 儒法斗争,是一个涉及孔子形象的问题。 “晚年的唐君毅始终保持现代新儒家的姿态,深信现代知识分子应当具备中国传统“士”的风骨,因为一个民族之兴亡与盛衰之责任,最后必须归到从事教育与提倡文化思想之知识分子身上。按照中国人文传统,正直的知识分子应该以国家的休戚为已任,能代圣人立言,代表天下的道义。在文化建设方面,唐君毅认为,文化绝非无根之物,必蕴涵于传统之中。” AI: 20 世纪 70 年代初,祖国内地处于 “文化大革命” 时期,先后掀起 “批林批孔”“评法批儒” 的 “儒法斗争” 运动,《人民日报》等报刊宣扬 “孔子诛少正卯” 传说以批判孔子、歌颂秦始皇;栖居香港的现代新儒家主要代表唐君毅,出于文化良知与求真意识,于1974 年 2-3 月连续发表《孔子诛少正卯传说之形成》《孔子诛少正卯问题重辩》《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地位之形成》三篇文章,考镜源流辨章学术,指证 “孔子诛少正卯” 为法家伪造的传说,并回应 “四近楼主”“仲简” 的商榷;他还再版《人文精神之重建》等旧作,系统阐述儒法思想核心差异(斥法家为反人文的极权主义源头,尊儒家为中国人文主义正途),强调孔子与中国文化生命一体性,以儒家 “道统” 重构中国人文精神,其理论充满忧患意识与文化理想,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论争史上具重要价值。

Methodologies and communities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Angle, Stephen C. "Methodologies and communities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55.3 (2024): 423-439. AI 一段话总结: 本文探讨了比较哲学的定义、方法论及社群意义,将比较哲学广义定义为 “借鉴至少两种显著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哲学研究”,强调其核心是 “构成性赌局”(即承担比较可能无意义的风险以追求常规研究难以实现的成果)。文中提出三种主要方法:比较哲学(以比较为目标,注重 reciprocity)、植根全球哲学(扎根自身传统并吸收其他传统刺激)、新兴跨文化哲学(不同传统研究者共建新社群与视角)。同时分析了 比较哲学的多元动机 (如开放、多元、挑战现状等),指出其面临不对称性(如西方框架主导)、机构惯性等挑战,但学科正逐步发展,且社群参与对实现其价值至关重要。 一、比较哲学的定义 核心定义 :比较哲学(广义)被定义为 “通过借鉴至少两种显著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哲学研究”,这一定义既体现了不同方法的共性,也区分了其与哲学史等相关领域。 关键要素解析 : 传统 :指社群共享的规范、价值和实践,非静态,可演变、杂交,其划分取决于研究视角与目的(如庄子可被归为中国哲学、道家哲学等)。 显著不同 :这是比较哲学的核心,体现为 “构成性赌局”—— 承担比较可能无意义的风险,以追求常规研究难以实现的成果(如激发创造力、新发展)。差异程度影响风险与回报:差异越小,风险越低但回报越有限。 哲学 :无统一定义,存在多种实践方式,需在自身框架内评估质量,且需涉及需要辩护、解释或辩护的议题。 概念区分 : 广义比较哲学 vs 比较哲学(类型):前者包含所有借鉴多传统的哲学研究,后者以比较为直接目标。 与融合哲学等的关系:融合哲学、跨文化哲学等均属广义比较哲学,均依赖传统间的比较与对比。 二、比较哲学的三种方法论模型 方法模型 核心特点 关键工具 / 理念 目标 比较哲学 以比较为目标,注重相似性与差异性分析 reciprocity(避免同化 / 排斥)、诠释立场自觉 通过比较促进自我理解与对传统的再认识 植根全球哲学 扎根自身传统,同时吸收其他传统的刺激 桥概念(如 “person” 用于奥古斯丁与荀子比较)、准普遍性 按自身传统标准实现进步,可能修...

Conceptual Misalignment as a Method: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Anglophone Context

Zhao, Wenqing. "Conceptual Misalignment as a Method: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Anglophone Context." Journal of World Philosophies 10.1 (2025). AI: 一段话总结: 本文提出概念错位(conceptual misalignment) 这一现象,指在当代英语语境中阐释非西方哲学(如中国哲学)或哲学史文本时,原概念与其英语对应概念存在显著张力却不完全匹配的动态过程。这种现象常被视为障碍,实则是重要的哲学研究资源。文章分析了 “提取与结晶” 方法导致的 “过简 / 过繁” 双重困境,指出其源于语言协调中的概念对应差异,并通过中国哲学(如 “宇”“宙” 与 “空间”“时间”)、印度哲学(如 “法” 与 “义务”)、西方哲学史(如 “eudaimonia” 与 “幸福”)的案例,说明概念错位在非西方哲学(NWP)和西方哲学史(HWP)中普遍存在。作者主张,利用概念错位可反思当代英语哲学的默认假设,促进哲学话语的自我转型与整合,超越地理或文化二分法,构建更包容的全球哲学研究框架。 一、引言:非西方哲学研究的双重困境 主流研究方法 :当代英语世界研究中国哲学的主流方法是 “提取与结晶”,即从历史文本中提取思想,使其与当代西方哲学问题关联(Shun, 2009)。 核心矛盾 :中国哲学概念与英语世界核心概念(如自由、能动性、理性)不匹配,导致 “双重困境”double bind : 过简解读:剥离原概念的丰富语境,被指责扭曲原意(Zhao, 2022;Wong, 2020 等); 过繁解读:坚守原语境,导致与当代话语脱节(Shun, 2009, 2015)。 关键背景 :“当代英语哲学” 指以英语进行的学术哲学,由英语世界精英机构主导,其核心期刊(如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常以英美哲学为参照。 二、语言协调与概念错位的定义 语言协调 :对话中 interlocutors 调整语言以建立共识,是跨文化哲学阐释的必要过程(Pickering & Garrod, 2004;Clark & Brennan, 1991)。 概念错位 : 定义:两个概念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