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哲学的边界——“虚无”的伪问题与“归家”的伪救赎

李勇.家哲学的边界——“虚无”的伪问题与“归家”的伪救赎[J].哲学动态,2024(06):75-85+128.


这篇文章论证结构清晰,可作为中文学术写作范例。


1,澄清问题(澄清概念):虚无主义问题存在于超自然主义和自然主义两种语境之中。

2,梳理反方观点: 

2.1,“归家” 作为一种自然主义语境下主观主义面对虚无的尝试展开。

2.2,“归家” 作为一种自然主义语境下客观主义面对虚无的尝试展开。

3,提出正方观点(自己的观点):

3.1,虚无不是当今时代的大问题。谈虚无太“文青”了。

3.2,“不结婚,不生育”并不意味着没有道德价值。

3.3,家哲学 Family Philosophy的边界

 

AI:

一、论文核心观点与背景

1. 背景:家哲学的提出与争议

现代化伴随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冲击了传统家庭秩序,催生离婚率上升、原子化家庭、养老困境等问题,也引发个体主义与虚无主义讨论。近 20 年,笑思、张祥龙、孙向晨等学者提出 “家哲学”,主张通过 “归家”“亲亲”“生生” 对抗现代性危机,重建温暖秩序;同时,陈建洪、谭安奎、任剑涛等学者提出质疑(如陈建洪指出传统家与现代家存在制度鸿沟,谭安奎认为家无法为政治共同体提供本体论基础),形成学术争议。

2. 核心论点

作者李勇明确反驳家哲学的核心辩护 ——“家哲学可解决现代性虚无主义、救赎现代性困境”,提出三大核心主张:


  • 家哲学所谓 “现代性世界面临虚无主义情景” 是伪问题
  • 家哲学的 “亲亲”“生生”“归家” 并非解决现代性真实问题的合理办法
  • “归家” 本质是通过血亲情理共同体解决现代个体的多领域问题(功利、社会、道德、政治、宗教),但这种尝试因突破家哲学边界而虚幻失败。

二、论文逻辑论证思路

论文采用 “概念澄清 — 针对性反驳 — 问题定性 — 边界界定” 的递进式论证结构,层层拆解家哲学的辩护逻辑,具体路径如下:

第一步:澄清 “虚无主义” 概念,搭建讨论框架(第一章)

家哲学的核心辩护是 “对抗虚无主义”,因此作者首先明确 “虚无主义” 的内涵与讨论语境,为后续反驳奠基:


  1. 区分 “虚无感” 与 “虚无主义”
    • 虚无感:短暂情绪状态(如无所事事、目标达成后的空虚),类似 “痛苦”,不代表人生整体基调;
    • 虚无主义:哲学命题,主张 “人生整体无意义”,需与虚无感严格区分(论文仅讨论虚无主义)。
  2. 梳理虚无主义的理论脉络与类型
    • 理论渊源:19 世纪中期后经尼采(“上帝之死” 瓦解传统价值,权力意志构建秩序)、海德格尔、萨特等推动,成为欧洲大陆哲学重要议题;
    • 类型划分(据克罗斯比研究):存在主义虚无主义(人生无目的)、宇宙论虚无主义(人类价值是虚幻假象)、道德虚无主义(无客观对错)、认识论虚无主义(知识不可得)、政治虚无主义(现有体制无效);
    • 讨论语境:分 “超自然主义”(依赖永恒存在 / 灵魂赋予意义)与 “自然主义”(分主观主义:以个体欲望、目标定义意义;客观主义:以 “真、善、美” 等客观价值定义意义)。

第二步:拆解 “归家” 对虚无主义的回应,论证其不足(第二、三章)

作者将家哲学的 “归家” 纳入 “自然主义语境”(孙向晨主张家是 “生存论事实”,不依赖超自然存在),分别从自然主义下的 “主观主义” 与 “客观主义” 路径,论证 “归家无法有效回应虚无主义”:

1. 反驳 “归家作为自然主义主观主义的尝试”(第二章)

家哲学代表孙向晨主张:家具有 “本体论先在性”(人首先在家庭中存在),“归家” 能激发对家庭的积极态度,进而抵御虚无。作者从两点反驳:


  • 先在性≠积极态度:家庭经历因人而异(有人家庭幸福,有人遭遇不幸),现实中存在不婚不育、恐惧婚姻的群体(如 2021 年中国离婚数 283.93 万对,2022 年人口首次负增长),家的 “先在性” 无法必然导出对家庭的积极态度;
  • 积极态度强度不足:即使对家庭有积极态度,其强度也无法抵御虚无 —— 类似 “对美食、旅游的兴趣” 无法支撑人生意义,家庭仅是 “众多积极态度之一”,而非 “最重要的普遍态度”(如有人认为学术、事业比家庭更有意义),无法作为普遍策略抵御虚无。

2. 反驳 “归家作为自然主义客观主义的尝试”(第三章)

家哲学将 “归家” 视为 “追求善”(关爱家人、履行家庭责任),认为可通过客观价值抵御虚无。作者承认 “归家是追求善”,但指出其局限性:


  • 善的平等性:归家之善不优于其他善:对善的追求具有多样性(如张桂梅救助贫困女生、特蕾莎修女帮扶弱势群体、学者追求学术真理),“归家” 的善与这些善无高低之分,无法证明 “归家是更优的意义来源”;
  • 现代社会的功能替代:家庭功能被社会团体分流:现代个体多数时间在学校、职场度过,家庭的情感、保障功能逐渐被社会机构(如学校、医院、福利体系)替代,强行要求 “通过归家追求善”,如同 “要求所有人以学术为意义”,违背现代多元选择。

第三步:论证 “虚无” 是 “时代伪问题”(第四章)

家哲学声称 “当下是虚无主义时代,需归家救赎”,作者反驳 “虚无并非时代核心问题”,而是 “伪问题”:


  1. 澄清家哲学所谓 “家庭问题” 的本质
    家哲学将 “原子化家庭、丁克家庭、同性伴侣” 视为 “问题”,但这些是现代社会的自主选择,而非 “违背秩序的问题”;离婚率上升是 “主动追求爱情与幸福” 的表现,养老问题是 “积极追求老年生活品质” 的体现,均与 “虚无” 无实质关联。
  2. 数据佐证:时代的真实主题是 “生存与发展”
    • 全球层面:2018 年全球 8.6% 人口(超 5 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每日 1.9 美元),面临粮食短缺;
    • 中国层面:约 6 亿人月收入 1000 元,面临住房、医疗、教育成本压力;2022 年中国新发癌症 400 多万人,失业率约 5%;
    • 结论:“虚无” 是少数人 “奢侈的情绪呻吟”,时代真正问题是贫困、健康、就业、发展,而非虚无主义(即使满足基本需求的群体,更关心家人健康、子女学业,而非虚无)。

第四步:论证 “归家” 是 “时代伪救赎”(第五章)

作者进一步指出,即便忽略 “虚无是伪问题”,“归家” 也无法解决现代性的真实问题,是 “伪救赎”:


  1. 无法解决全球 / 全局性大问题
    联合国提出的全球问题(非洲贫困、气候变暖、粮食危机、清洁饮用水等)本质是经济、政治、科技问题,需国家合作、技术创新(如清洁能源推广)解决,“归家” 作为伦理态度,对这些问题 “无关且无效”。
  2. 无法解决个体 / 生活性小问题
    现代个体的核心困境(工作收入、医疗保障、教育公平)本质是 “社会分配正义” 问题:若个体无体面工作、充足收入,难以实现尊严生活;而 “归家” 无法改善分配,真正的解决方案是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普惠医疗、教育公平、共同富裕”。
  3. 价值序列的荒诞性:家哲学否定多元选择
    家哲学推崇 “婚姻生育优先” 的价值序列,暗示 “不婚不育者的生命无道德价值”,但这既违背规范(结婚非道德价值的必要条件,如笛卡尔、康德无家庭仍有高价值),也不符合经验(顶级运动员、学者为事业放弃家庭,仍值得尊重),与现代多元社会的基本共识冲突。

第五步:界定 “家哲学的边界”(第六章)

作者并非否定家的内在价值,而是明确家哲学的合理范围,避免其功能泛化:


  1. 边界一:不泛化家的作用
    结婚生子是 “个体选择”,而非解决所有问题的 “处方药”—— 家可帮助部分人找到意义,但无法覆盖所有人,强行推广会否定多元价值。
  2. 边界二:区分 “家庭可解” 与 “家庭不可解” 问题
    养老(独生子女难以承担双方父母赡养)、离婚纠纷、家庭暴力等问题,超出家庭能力范围,需依赖社会制度(如养老体系)、国家力量(如法律干预)解决,不可依赖 “归家” 自行化解。

第六步:结论

家哲学的核心辩护(“归家救赎虚无、解决现代性问题”)不成立:


  • 现代性的 “虚无主义情景” 是伪问题,时代真实问题是生存与发展;
  • “归家” 无法回应虚无主义(主观态度不足、客观善无优势),也无法解决全球或个体问题,是伪救赎;
  • “归家” 试图以血亲情理共同体跨领域解决多维度问题,突破了家哲学的边界,最终必然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