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法斗争与“传统”重构——以20世纪70年代评法批儒运动所提供的历史构图为中心

周展安. "儒法斗争与 “传统” 重构——以 20 世纪 70 年代评法批儒运动所提供的历史构图为中心." 开放时代 3 (2016): 83-97.


这篇文章写得好,回顾了1970s评法批儒的主要内容,最后在结论指出,在当代种种“复兴传统”的话语中,坚持肯定“劳动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

评法批儒运动,认为,儒家的基本面相是其复辟性格(页89)。该运动的三个核心内容:儒家的落后性(复辟性格),法家的反抗性(注重现实形势),农民战争(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左翼与法家的联系(页89-93)。


AI:

文章主旨

本文以20世纪70年代的“评法批儒”运动为切入点,重探儒法关系在中国共产革命语境中的呈现方式,分析当时参与者如何在特定的政治决断需要下动员儒家、法家等知识传统的政治潜能。文章指出,这场运动并不是单纯地肯定法家、否定儒家,而是在儒法对立的动态结构中理解法家,并将“人民的实践活动”视为超越儒法的更大传统,寄托于“新生事物”的创造。


主要观点与逻辑

  1. 革命与传统的张力

    • 当代舆论中“复归传统”的倾向,与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的调整密切相关。

    • 但共产革命本身是建立在对传统(尤其是儒家)的深刻批判之上的,因此“传统”不能简单与“革命”相加,而必须在20世纪革命史中重新加以说明。

    • 若只强调传统而忽视革命,可能出现“传统吞噬革命”的危险。

  2. 儒法关系的学术脉络

    • 历史上儒法关系有多种解释模式:扬儒抑法、儒主法辅、王霸并置、甚至重法抑儒。

    •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法二者构成源头性矛盾,既是新旧时代之争,也是知识与政治的主流对立。

  3. 评法批儒运动的历史背景与性质

    • 发端于“九一三事件”后的“批林反修”,1973年后毛泽东将林彪、修正主义与儒家并置,从而开启全国范围的评法批儒运动。

    • 运动既是文革深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应对政治危机的产物。

    • 儒家被视为“倒退”的代表,法家则因强调“厚今薄古”、重视法治而被肯定。

  4. 儒家批判的几个维度

    • 哲学认识论:儒家属唯心论,被视为反动思想的根源。

    • 历史实践:以阶级分析揭示“仁政”的虚伪性,把“仁”看作掩盖阶级矛盾的意识形态工具。

    • 教育批判:儒家“上智下愚”观念与等级化教育制度被视为复辟的思想基础。

    • 反复辟逻辑:儒家思想之危险在于可能成为资本主义复辟的理论资源。

  5. 人民与新生事物

    • 在儒法两大传统之外,运动参与者特别强调人民的实践活动。

    •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继续深化的动力,指向新生事物的创造。


当下启示

作者认为,今天讨论“传统复兴”,不能把“传统”简化为儒家,也不能忽视20世纪革命与传统批判的历史脉络。应当从历史语境出发,理解儒法及其他思想传统的政治潜能,从而避免“传统”取代“革命”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