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 Wenqing. "Conceptual Misalignment as a Method: A Case Study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the Anglophone Context." Journal of World Philosophies 10.1 (2025).
AI:
一段话总结:
本文提出概念错位(conceptual misalignment) 这一现象,指在当代英语语境中阐释非西方哲学(如中国哲学)或哲学史文本时,原概念与其英语对应概念存在显著张力却不完全匹配的动态过程。这种现象常被视为障碍,实则是重要的哲学研究资源。文章分析了 “提取与结晶” 方法导致的 “过简 / 过繁” 双重困境,指出其源于语言协调中的概念对应差异,并通过中国哲学(如 “宇”“宙” 与 “空间”“时间”)、印度哲学(如 “法” 与 “义务”)、西方哲学史(如 “eudaimonia” 与 “幸福”)的案例,说明概念错位在非西方哲学(NWP)和西方哲学史(HWP)中普遍存在。作者主张,利用概念错位可反思当代英语哲学的默认假设,促进哲学话语的自我转型与整合,超越地理或文化二分法,构建更包容的全球哲学研究框架。
- 主流研究方法:当代英语世界研究中国哲学的主流方法是 “提取与结晶”,即从历史文本中提取思想,使其与当代西方哲学问题关联(Shun, 2009)。
- 核心矛盾:中国哲学概念与英语世界核心概念(如自由、能动性、理性)不匹配,导致 “双重困境”double bind:
- 过简解读:剥离原概念的丰富语境,被指责扭曲原意(Zhao, 2022;Wong, 2020 等);
- 过繁解读:坚守原语境,导致与当代话语脱节(Shun, 2009, 2015)。
- 关键背景:“当代英语哲学” 指以英语进行的学术哲学,由英语世界精英机构主导,其核心期刊(如Philosophy East and West)常以英美哲学为参照。
- 语言协调:对话中 interlocutors 调整语言以建立共识,是跨文化哲学阐释的必要过程(Pickering & Garrod, 2004;Clark & Brennan, 1991)。
- 概念错位:
- 定义:两个概念有功能重叠(可视为对应概念),但含义不完全一致,产生张力。
- 表现:如《庄子・庚桑楚》中 “宇”“宙” 与 “空间”“时间”,前者与 “道” 的形而上学绑定,后者为独立物理概念(Lin, 2023)。
- 概念对应的多样性:一个原概念可对应多个英语概念(如 “道” 对应 “路径”“终极实在”“言说”),需结合语境选择。
- 非西方哲学(NWP):
- 涵盖中国、印度、非洲等哲学传统(Sullivan, 2024)。
- 例子:印度 “法(dharma)” 包含道德义务、宇宙秩序等多层含义,难以用单一英语词对应。
- 西方哲学史(HWP):
- 研究古代及早期现代西方哲学,同样存在错位。
- 例子:亚里士多德 “eudaimonia” 指理性生活的 flourishing,与英语 “幸福”(侧重主观情感)错位。
- 共性基础:源于文本与当代语境的 “距离”(时间、文化、语言等,Weber, 2013),距离越大,协调需求越高。
- 哲学反思功能:
- 挑战英语哲学的默认假设(如 “情感” 被视为内部状态,而跨文化研究显示其可包含行为);
- 提供替代概念设计,拓展哲学可能性(Midgley, 1992;Flanagan, 2016)。
- 当前障碍:
- 单向协调:非西方哲学需适应英语语境,缺乏反向对话;
- 英语哲学的封闭性:仅 3% 引用非英语文献(Schwitzgebel et al., 2018)。
- 目标:构建 “超广泛跨文化反思平衡”,促进哲学自我转型(Jenco,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