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le, Stephen C. "Methodologies and communities in comparative philosophy." Metaphilosophy 55.3 (2024): 423-439.
AI
一段话总结:
本文探讨了比较哲学的定义、方法论及社群意义,将比较哲学广义定义为 “借鉴至少两种显著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哲学研究”,强调其核心是 “构成性赌局”(即承担比较可能无意义的风险以追求常规研究难以实现的成果)。文中提出三种主要方法:比较哲学(以比较为目标,注重 reciprocity)、植根全球哲学(扎根自身传统并吸收其他传统刺激)、新兴跨文化哲学(不同传统研究者共建新社群与视角)。同时分析了比较哲学的多元动机(如开放、多元、挑战现状等),指出其面临不对称性(如西方框架主导)、机构惯性等挑战,但学科正逐步发展,且社群参与对实现其价值至关重要。
- 核心定义:比较哲学(广义)被定义为 “通过借鉴至少两种显著不同的哲学传统进行哲学研究”,这一定义既体现了不同方法的共性,也区分了其与哲学史等相关领域。
- 关键要素解析:
- 传统:指社群共享的规范、价值和实践,非静态,可演变、杂交,其划分取决于研究视角与目的(如庄子可被归为中国哲学、道家哲学等)。
- 显著不同:这是比较哲学的核心,体现为 “构成性赌局”—— 承担比较可能无意义的风险,以追求常规研究难以实现的成果(如激发创造力、新发展)。差异程度影响风险与回报:差异越小,风险越低但回报越有限。
- 哲学:无统一定义,存在多种实践方式,需在自身框架内评估质量,且需涉及需要辩护、解释或辩护的议题。
- 概念区分:
- 广义比较哲学 vs 比较哲学(类型):前者包含所有借鉴多传统的哲学研究,后者以比较为直接目标。
- 与融合哲学等的关系:融合哲学、跨文化哲学等均属广义比较哲学,均依赖传统间的比较与对比。
- 多元动机:
- 北美 / 欧洲学者:开放、多元、关注更多异议、挑战现状、对不同思想的好奇等。
- 新儒家学者:好学、追求和谐、质疑自身理解、相信 “天理” 的包容性等。
- 主要挑战:
- 不对称性:比较研究多以西方框架审视非西方思想,少见反向操作(Shun, 2009)。
- 机构与结构性问题:哲学课程对跨文化能力培养不足,殖民遗产影响,学术资源分配不均。
- 概念差异与不可通约性:不同传统概念可能存在难以直接对应的情况,但可通过足够意愿克服。
- 学科进展:
- 职位逐步增加,非西方哲学教学与研究机会增多。
- 学生兴趣高,“去殖民化” 课程推动变革。
- 出版机会增加,专业期刊增多,主流期刊也开始接纳相关文章(如《Global Philosophy》改版)。
- 结论:
- 比较哲学需认可多元方法与动机,不同模型并非互斥。
- 社群参与(如读者、同行、机构)对实现比较哲学的价值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