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时间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 译,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


此在:向死而存在,亦即存在在此显示,亦即存在在朝向死的此显示


扉页

初步目标:阐释时间→本书意图:存在问题


导论 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

第一章

“存在(是)”一词究竟指什么?随着人们日用而不在意,以及哲学的历史发展,对这一词的理解逐渐僵化,形成教条,对人们来说似乎是不言而喻了。

但“存在”一词并非概念(不可概念化理解),你如果去细究它,你就会茫然无措;无疑,“存在”一词处于晦暗处。因此,重提存在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那么,对于存在问题我们该如何提问呢?首先,我们应对发问的诸环节有个了解。

问之所问(存在)→被问及的东西(存在者)→问之何所以问(存在的意义)

而且我们要问,我们该从哪种存在者入手去思存在(入手处)?海德格尔提出了一个入手处:此在(Dasein),能够对存在进行发问的存在者(页9),能够领会存在(与存在本身发生交涉)的存在者(页14)。

存在论(Ontologie):对存在的研究。“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页11)补充:海德格尔认为,传统的存在论实际上是研究存在者的(页497)。存在问题,在存在论层次(哲学)、在存在者层次(科学)都具有优先性,更为原始。因为当哲学、科学发动的时候,必然已事先处于对存在的领会之中。

基础存在论:对此在之存在进行分析。【此在:存在的面具】


第二章

我们以分析此在为进路来通达存在问题(主要任务),而对此在的分析又需从其日常状态着手,因为“我们就日常状态提供出来的东西,不应是某些任意的偶然的结构,而应是本质的结构。”(页20)此在的存在(此在由以出发的视野)就是时间。这样,如何理解时间现象又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只有着眼于时间才可能把捉存在。”(页23)

同时,我们也许对存在论之误读历史做一番澄清。比如,康德摸索到了时间问题,但他仍难免流俗。要明白,对存在问题之探索,本身就带给了我们一种新视野。

现象:①公开者,就其自身显示自身者 ②假象,貌似的东西,看上去像是的东西,是现象的褫夺性辨识。现相:通过某种显现的东西(呈报者)呈报出某种不显现的东西,是一种不显现(例如,感冒通过头疼呈报出来,但感冒自身不显现)。Logos:让人看话语所及的东西。现象学:“让人从显现的东西本身那里,如它从其本身所显现的那样来看它……凡是如存在者就是本身所显现的那样展示存在者。”(页41)


[第一部]

第一篇

第一章

此在的特征:①去存在(Zu-sein),生存,如何是先于是什么(实存先于本质);②向来我属(Jemeinigkeit),“总是我的存在”,是关乎我的。

存在具有两种样式:①本真状态:选择自己本身,获得自己本身;②非本真状态:貌似获得自身。分析存在者的存在:①此在式的存在者:生存结构——生存论性质;②非此在式的存在者:规定——范畴。

像人类学、心理学、生物学这样的学科,都无法在存在者的存在方式问题上有所作为。相反,当这些学科展开时,就已然处在存在者之存在之中了。“存在论基础却总已在“此”了。”(页59) 

海德格尔强调日常状态,“日常状态仍是或更是此在的存在样式。”(页59)


第二章

此在的基本建构:在世界之中存在(在世之在)。有三个视角:①世界;②在世的这种存在者;③在……之中。

此在式的存在者:有世界——在之中——操劳着,打交道

非此在式的存在者:无世界——在里面(在之内)——作为现成事物

认识论问题的探讨总是遗漏了对这个认识主体的存在方式的探讨(页71)。认识恰是次生的。


第三章 (世界)

对世界的理解:①存在着总体 ②此在生活于其中的东西 ③世界性:世界之为世界。

A

“日常在世的存在,我们也称之为在世界中与世界内的存在者打交道。”(页78)“我们把这种在操劳活动中照面的存在者称为“用具”。……在这种“为了作”的结构中有着从某种东西指向某种东西的指引。”(页80)“用具的整体性一向先于个别用具就被揭示了。”(页81)当我们对用具使用自如时,是“上手状态”,我们对用具是一种寻视;当我们注目,以专题化理论化的方式看用具时,我们就处于“现成在手状态”。当指引的整体性发生残断时,我们会遇到:①触目:用具的不合用;②窘迫:用具的短缺;③腻味:用具的不相关。这些状态是在手状态的迫到眼前,在此契机(断裂)中。我们或许便可经历到那在先的、我们日用而不知的、早已处于其中才得以可能的指引的整体性。浑然一体(整体)在先,个别凸显在后。“世界就是此在作为存在者向来已曾在其中的‘何所在’,是此在无论怎样转身而去,但纵到海角天涯也还不过是向之归来的‘何所向’。”(页89)此,此在领会在世,即此在领会存在。世界就是指引着此在(此在照面到的)“何所在”,“何所向”(页101)。

世界性:何所向←(指引)←此在

“上手的东西的存在性质就是因缘。”(页98)如:因其与锤打有缘,故谓之锤子。因捶打又与修固有缘,因修固又与防风避雨有缘……

B(举了反例)

笛卡儿把“世界”理解为是广延物。这是立足于实体性观念的(实体:substantia,无需其他存在者就能存在),笛卡尔把存在视作始终现成在手的状态,并通过数学认识来把握存在者的存在。海德格尔强调,在研究世界性问题(理解世界现象)时,“获得通达这一现象的适当道路是极重要的。”(页112)

C

上手事物的存在就是上手状态(熟悉而不触目),依其用具性质向着它们制定方向。“例如,教堂与墓地分别向着日出和日落设置,那是生于死的场所,此在自己在世的最本己的存在可能性那就是由着生与死规定的。”(页121)上手事物的空间性就在于用具整体的位置。“空间分裂在诸位置中。”(页121)

在之中的空间性:①去远:去某物之远而使之近(使相去之距消失不见),如:仿佛脚与街道是近的,但远处有熟人走来,于是,虽与熟人相距20步之远,但却是相近的。决定上手事物远近的乃是寻视操劳(页125)。““近”说的是:处在寻视着首先上手的东西的环围之中。”(页125)“此在本质上是以去远的方式具有其空间性的。”(页124)②定向:向着一定场所的方向。

空间的出现在于:无所寻视,仅止观望,将周围世界的场所中立化为纯粹的维度。(页130)


第四章 (在世之“维”)

之前,是在探究此在与非此在式的存在者打交道(操劳);现在,我们探究此在与此在打交道(操持)。我问题的入手点就在于:在日常状态中,此在是谁?答:常人(路人甲,无名氏)。

此在是共在的。共在意味着人与我一起存在于此(Da)——存在的展示性。“他人”是指此在的一种存在要素。“他人,倒是我们本身多半与之无别,我们也在其中的那些人。”(页137)首先是共在(不分彼此,相互共存,共处于此),而后才有他有我。离群索居的孤独恰是反衬出了此在是共在的。

“人之所以使用“他人”这个称呼,为的是要掩盖自己本质上从属于他人之列的情形,而这样的“他人”就是那些在日常的杂然共在中首先和通常“在此”的人们。”(页147)这个人们即是常人(das Man)。常人的存在方式(共在的诸种倾向)是庸庸碌碌,平均状态,平整作用,这些组建成了公众意见。常人为此在卸责,但常人却是无此人。(页148-149)


第五章 (此在的基本存在方式)

Da-sein。Da(此):存在敞开显露之域。Dasein就是去存在,就是可能之在(它的可能性),就是把存在sein看护着带入到此Da。

A

此在如何在世界中?①现身情态,以某种情绪身处某种处境 ②领会 ③话语。

①现身情态指的是诸种情绪。被抛:Dasein之Da(此)是被决定的,被交付于此的。现身情态有三种性质:1.在被抛情况中开展;2.在世界之中展开;3.被牵涉着与事物相遇。

②领会指的是向着可能性而有所作为。领会:随此在的能在(可能的存在)一道存在,即把自身投入,并经受和承担住可能性。领会→(加以整理)→解释→命题。例如:扔开不合用的锤子→“太重了,换一把锤子”→“锤子是重的”

③话语指的是对“可理解的”分解联络。话语划分着可理解性(含义整体,一定的意义范围)。它具有两种可能性:听和沉默。“领会既不来自喋喋不休,也不来自东打听西打听。唯有所领会者能聆听。”(页192)“真实的沉默只能存在于真实的话语中。”(页192)

B

此在的日常的存在方式:①闲言:人云亦云,鹦鹉学舌 ②好奇:猎奇贪新,仅仅为了从此一新奇到彼一新奇 ③两可:似乎这样,仿佛如此。“此在在“此”总是两可的,这就是说,此在在那样一种共处同在的公众展开状态中总是两可的。在那里,最响亮的闲言与最机灵的好奇“推动着”事情发展;在那里,日日万事丛生,其实本无一事。”(页202-203)

沉沦是此在的日常的存在方式;但沉沦并非贬义词,不是此在的黑夜一面,恰是此在的最切近的存在方式,是此在的白天。而本真的生存,只是对沉沦(日常生活)的变式。


第六章

现身情态(情绪)表明:人觉得如何。人有一种畏的情绪,在畏中能觉得南航是首家可归(页218),此在当它面对在世本身时而畏,“畏把此在带到它的“为…”的自由 存在〔propensio in…〕之前,带到它的存在的本真状态之前,而这种本真状态乃是此在总已经是的可能性。”(页217)

此在的存在即是操心。“操心的规定是:【生存】先行于自身的—【实际性】已经在…中的—【沉沦】作为寓于…的存在。”(页226)操心:先行于自身的—已经在(世界)中的—作为寓于(世内照面存在者)的存在。

接着,海德格尔驳斥了传统哲学把存在理解为实在(reality,现成的存在,现成性)。其中原因,正是此在的沉沦,才作此理解。

最后,海德格尔讨论了真理问题。传统哲学把真理理解为①命题之真②符合之真。但实际上,真是与存在相关联的。海德格尔认为,①真就是揭示活动,是此在的展开状态 ②此在同样源始地在真理和不真中。



第二篇 此在与时间性

第一章

如何整体的把握存在?从死亡入手。

死亡:①此在存在,意味着它是“尚未” ②死,使此在不再此在 ③只能自己去死,死无法被代理。(页279)“死是一种此在刚一存在就承担起来的去存在的方式。”(页282)此在的存在要素之一就是死,就面向着死。而日常的此在(沉沦状态),通常逃避着死,将死视作与己无关,说道:“人终有一死,但自己当下还没碰上。”(页290)

死亡是此在最本己的可能性(未知自己何时死)。


第二章

良知见证了此在的本真的能在(页330)。良知是以“不嘈不杂,明白单一,无容好奇立足的方式”(页311)对此在的呼唤。这种呼唤,要我们面对最本己的可能性(能在)。

愿有良知是对良知之呼唤的倾听。此在在此的展开状态,谓之决心——畏(情绪),向着本己的责任而筹划(领会),缄默(话语)。“决心,意味着让自己从丧失于常人的境况中被唤起。”(页341)作为决心的此在,面对当下实际的可能性而展开筹划和作出确定(决定)。


第三章 (时间、操心)【终于进入“时间”的论述了】

决心  ←  操心  ←  时间

  ①领会—先行于自身 — 将来

  ②情绪—已经在…中 — 曾在

  ③话语—寓于…而存在—当前

将来:此在来到、领会自己存在之可能性(将来是核心)

时间性:曾在着的有所当前化的将来(这是一种统一起来的现象) 

时间乃是此在之存在的现象的基始


第四章 (时间:日常性)

    此在的存在是操心,而时间性是操心得以理解的基础。

时间的日常性在于:此在天天所处的那种存在,单调,习以为常,日复一日。“昨天是怎样,今天和明天还是怎样。”(页421)【当然,日常作为此在的生存要素是不可缺少的。】


第五章 (时间:历史性)

此在的本真存在(向着死亡,作出决心地存在)使历史性得以可能。而历史性,就是此在自己对自己的存在的传承。参见页436-437。


第六章 (时间:物理时间)

页478 时间首先被表现为不间断的相续的现在。//把时间看作无限的,是不可逆转的,前后相续。



显:存在者(有)

隐:存在(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