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神学

保罗· 蒂利希,《文化神学》,陈新权 王平 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年。


第一部分 基本思想

宗教是一种终极关怀。(页7)

宗教哲学的两种类型:(1)本体论,弥合分裂(认识上帝即认识自己);(2)宇宙论,陌路相逢(碰见上帝如见陌路人)。蒂利希强调,本体论类型对宗教哲学是基本的。(页10)

两个绝对问题:绝对原则和上帝,如何连接起来?奥古斯丁:二者在真理(Veritas)本性上是一致的。托马斯:理性不是达到上帝的直接方式,而是间接方式(媒介),因为同一个对象不能既是认识对象又是信仰对象,因为信仰不是与对象直接接触。蒂利希指出,托马斯这种理解,正是“信仰”蜕变为(被理解为)“一种缺少证据的信念”的根源。(页12-20)

对空间的强调(空间神),这是与民族主义相关,强调大地,要求强力(对其他空间的征服)。(页38)对时间的强调(时间神、历史神),意味着朝着历史中的终极目标而行动,要求正义。(页45-46)

文化与宗教的关系:宗教是实体,文化是它的具体表现。(页53)宗教表现为文化,例如宗教语言(《圣经》)、宗教艺术、认识领域(医学心理学)。(页59-61)“神学必须运用所有文化领域中的有关实存分析的庞杂而深刻的材料。”(页61)【此处可见,神学与文化的关系,即,文化成为神学探究的一种新材料】


第二部分 具体运用

论及存在主义哲学、深层心理学。二者的一个基本区别是,存在主义哲学关注普遍的人类境况,深层心理学(精神分析)关注人为了逃避所处境况而堕入精神病的各种方式。(页152)


第三部分 文化比较

德国有一种偏狭的地方主义,例如新教神学即德国神学。但是,自从蒂利希来到美国,他发现在美国,来自世界各地的传统可以相互平等交流。(页203-206)“当我们作为难民来到美国时,我们被接收的方式表明,在我们的美国朋友方面,其目的并不是把我们美国化,而是让我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整个美国的舞台上发挥作用。每个人都准备接收我们所能给予的,无人要求我们放弃自己的经验和观念而与他们同化一致。”(页219)

美国神学的的优点:突出社会伦理问题。大陆神学对理想(基督启示的绝对原则)照进现实(具体政治情况)感到困难,但是美国通过一些中介性原则,克服了这种道势分离,即民主、个人尊严、法律面前的平等,诸如此类。(页212)

在欧洲,教会是拯救灵魂的机构;神学是关于拯救的真理的提炼(获得终极真理的圆满公式)。在美国,教会是一种社会力量,神学的任务主要是培养教会领袖。(页213-214)

在美国大学和机构中,世界上许多伟大宗教的代表得以互相交流,这极大地克服了基督教地方主义,“使你认识到,上帝并不是远离他们的,普遍启示是存在的。”(页216)


第四部分 结论

问题:福音是怎样传达的?我们怎样使基督启示成为可闻可见的,从而或者被接受,或者被抛弃?

“我们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拒斥福音,而实际他们并没有权力这样做;我们遇到另外一些人,他们不能针对福音做出真正的决策,因为福音没有被适当地传达给他们。另外一种体验同样使我们难受:我们遇到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能针对福音进行决策,但却接受它。在他们看来,福音是不能怀疑的。对他们来说,福音的问题就如同习惯、风俗和社会交往的问题一样。而事实决非如此。福音的真实传达意味着使对它的确定的弃取成为可能。我们这些传达福音的人必须理解他人,我们必须以某种方式参与到他们的存在之中,从而使他们对福音的拒斥在某种程度上成为排出,即在它开始在他们之中生根之前将其排出。引导他们达到这一步,就是传达福音的意义所在。”(页254)

首先要做的是,使福音成为人理解其自身困境的一种启示。(页256)

传达的实质在于参与。(页257)参与就意味着参与到他们的存在之中。(页259)我们只有参与到他人对存在的忧虑之中,方可以“分享”而不是“恩赐”的方式与他们对话。(页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