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中琴人口述史

杨晓 主编,《蜀中琴人口述史》,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


▪ 一个人想在一方面有所成就,一定会牺牲些其他的东西,要耐得住寂寞。我刚开始学琴,哪里想到古琴会发展成今天这样,我当时真是全无功利之心,只因喜爱而刻苦学习。


▪ 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很不同,古琴妙就妙在它没有那种绝对性,同一个琴家弹同一首曲子,每一遍都有可能不同。有一年龚一在我家小住一个礼拜,天天晚上我都听他弹琴,对他的《忆故人》印象极深。头天晚上听他弹了,第二天下午再听他弹,发觉听到的琴音和我感受的心境有所不同。我问龚一这是怎么回事,他说:“昨天是晚上,今天是下午,我们俩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状态下演奏和听琴,同样的曲子,会有很大的出入。”这就是古琴的妙处所在。对于中国音乐来说,演奏随着情绪、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是非常正常、普遍的事情。所以我说,弹琴要把握和处理好琴曲的“情绪结构”。


▪ 古琴在当代的传承应该是一个整体的传承。所谓“整体”包括很多方面,琴学、琴论、琴谱、琴律、美学、斫琴学等等,都是相互关联的,应该全面掌握。


▪ 当时有个叫吴志成的人在南京供职,原来和父亲交好,写信来想推荐他去竞选“国大代表”,据说当时也内定了父亲。平时言语不多的父亲坚决拒绝了,不少亲戚劝他去,说那么好一个发财的机会都不去,不知道怎么想的,要养五个娃娃,那点教书的钱哪儿够啊。我父亲说:“我这辈子不适合做官,只适合教书。官场太险恶,你争我斗,完全没意思,不知道哪天就会有横祸。”他说我再穷都不能当官,不能去当这个“国大代表”。“我有两个东西不能丢,一个是英语,一个是古琴,古琴是我一辈子的追求,是修身养性的。至于吃饭的事情,娃娃们自己长大了各人会解决的。”


▪ 我想寻找一种安静且无挂碍的精神状态。因为不容易做到,因为人常易生出欲念,丢掉又捡起,捡起又丢掉,这是一个反反复复的过程,所以为什么叫“修”呢?就是要把人生的那些“障”都丢掉。


▪ 更何况,翻翻老琴谱,你会发现祖先早就告诉我们,弹琴不需要取悦任何人,不要求所有人都懂,琴是心绪的一个载体,我们弹自己的琴。修养都在琴人的肺腑里面。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人倡导琴艺?因为我们要通过弹琴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自律,同时亦可释然生活中的种种。对于古人来说,这个以琴养性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 我认为,音乐的本质是歌唱性。如果我们站在指挥、器乐演奏和音乐表演艺术的角度来审视古琴演奏,我们就会发现,现在古琴演奏的问题就是太方不圆、太刚不柔,缺乏歌唱性和旋律线条的起伏。“勾剔连做”时习惯勾弱剔强,破坏了节奏的律动;当单个音的撮、拨剌、双弹等双音相连接时,双音太强,同样破坏了节奏的律动和旋律的线条。老一辈琴家留下来的音响资料里大多都存在这些演奏上的遗憾,他们的演奏和琴曲的标题、文字题解往往有些脱节,缺乏用音乐表达情感的多样性。


▪ 为什么我们听到的古琴演奏大多缺乏歌唱性?我个人认为,除了过分强调古琴的个性、强调修身养性和教化作用、追求中正平和的艺术趣味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古琴演奏技巧缺乏科学性。我们能看到的古琴教学视频,大多左右手的手腕都不动,不活,甚至有的人在教学中不准学生动手腕,认为这不符合传统,不符合古训。缺乏对人体生理结构的认真研究,缺乏对科学的发音原理的认真研究,导致了古琴演奏技巧落后于其他民族乐器,更谈不上发展了。


▪ 沙弥,是一个社会人向出家人转化的过程,需要进行最基础的修行。这些修为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学会管理自己的这颗心。那些浮躁、喧嚣的音乐,的确会令众生颠倒迷狂。你看湖面,清净之时蓝天白云澄澈映现,波浪卷起便什么景象都昏乱无有了。人心也是这样,归于平静一切功德都能呈现,反之则亡失迷狂。当下很多音乐,听后会带来强烈的刺激和情绪变化,使人心涣散不能自已。所以在修持的第一步应是远离喧嚣,让心归于平静,如此有利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