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乐理教程

杜亚雄,《中国传统乐理教程》,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


第一章

声音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应的物理参数:音高(频率),长短(时值),强弱(振幅),音色(谐波)

欧洲五线谱强调音高、长短。

中国传统音乐打击乐器的合奏谱(锣鼓经)侧重音色、长短。


第二章 

中国传统音乐重视摇声(如,古琴的吟揉,类似滑音),这可能和中国语言的特点有关(语调和声调)。(页18-19)

律,指的是绝对音高的标准。


第三章

中国音乐的节奏概念是板眼。

我国原先流行工尺谱,清末简谱传入后,由于相似度高,加上抗日救亡歌咏运动,促使简谱流行开来。作者主张,对待简谱,要将它彻底的民族化才好,即用工尺谱以及中国传统乐理的观念来理解简谱。(页56)


第四章 音色

我国乐器的类别:打击乐器、吹管乐器、弹拨乐器、拉弦乐器。

以乐器制作工艺而论,金属材料(如编钟)远比竹木材料更易于实现乐器的统一化、标准化。但是我国却没这么做,这是因为,我们民族更看重音色的多样化、乐器的个性化。(页67)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音色的“清透亮”,因此高声部为主,中低音声部比较缺乏。(页76)


第五章 律学

我国主要有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纯律。西北民族音乐有二十四不平均律。


第九章 传统记谱法

乐谱不是音乐本身。人们往往是根据需要记录的侧重,有所选择地记谱。古琴家认为琴曲中摇声重要,因此在减字谱中不记载节奏。

中国传统音乐强调“死谱活奏”(二度创作),比西洋音乐中“按谱奏唱”的创造余地更大些。(页201)例如《老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