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入門:從50個關鍵議題了解國際局勢

帕斯卡‧博尼法斯,《地緣政治入門:從50個關鍵議題了解國際局勢》,粘耿嘉 譯,臺北:如果出版社,2021年。



◆3 一門學科的誕生


>>對國家而言,武力沒有替代品,而國際法的概念是虛幻的。此外,國際法是由武力本身來規範。


>>一如卡爾.馮.克勞塞維茲(Karl von Clausewitz),他認為一個得同時為兩個戰線作戰的強權已敗下陣來。其有關地緣政治最知名的論述,絕對是1904年1月5日的一場會議中,面對皇家地理學會的聽眾所發表的演說。「誰統治心臟地帶,就控制了世界島;誰統治世界島,就控制了世界」


◆4 妖魔化後獲得平反


>>季辛吉起初擔任美國國家安全會議顧問,後成為尼克森(Nixon)總統兩屆任期中的美國國務卿(即外交部長)。美國人避談國家利益,且將東西分裂類比為邪惡對抗善良,他有意打破美國人的道德倫理觀。他熱衷現實政治,相信「均勢」概念。


◆Chapter 2 10個地緣政治的挑戰


>>整個世界尚未呈現多極化,乃是因為美國強權沒有實力相當的對手。但是整個世界也亦非形成單極化(如老布希所堅信或川普〔Donald Trump〕所期盼),因為縱使握有強權,任何一國家都無法強制對地球上的其他國家施加本身的計畫及規則。整個世界已然全球化,強權破散。在這個互相依賴的世界中,多邊主義會是全球挑戰的一個解方。


◆2 恐怖主義


>>以對抗恐怖主義的成效觀之,政治手段更勝於軍事手段。


◆3 核子擴散


>>核武動搖了地緣政治,為戰爭帶來革命性的概念。領土可以作為屏障,避免發生非觸發性的衝突,但核武卻可能導致領土遭受全面摧毀的風險。


◆4 戰爭的永久性


>>戰爭或和平取決於政治的決斷。


◆7 失敗國家


>>失敗國家的政府無法有效控制其領土。此一真空狀態將形成安全的挑戰與社會的災難。

「failed States」或「collapsed States」構成地緣政治上雙重的挑戰。這些國家無法實踐傳統上認定的主權功能——一個國家是由政府有效控制領土與居中生活的人民。根據馬克思.韋伯(Max Weber)的定義,國家擁有「合法暴力的壟斷權」。但一個失敗的國家,再也無法實踐此能力。於是其存在便容易造成問題。在一塊土地上施加威權的游擊隊、軍隊、軍閥、準軍事團體、犯罪組織或恐怖分子,其存在令合法暴力的壟斷權產生疑慮。失敗國家內部不再能一致遵守本身的法規。這樣一個國家再也無法確保其人民的安全與發展,無法有效控制其領土與國界。失敗國家也因此無法擔負其國內與國際的責任,而在失敗國家裡的暴力則形成碎裂化且私人化的現象。


◆Chapter 3 15個主要的衝突與危機


>>西方國家認為這是自1945年來第一次以蠻橫粗暴的方式改變國界,於是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俄羅斯則聲稱這不過是尊重人民自決權。而在科索沃戰爭期間,情況正好相反,西方國家捍衛科索沃的人民自決權,而俄羅斯則為南斯拉夫的領土合併加以辯護。


◆15 中國與美國的「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的議論在美國引發風潮,尤其是受到美國最偉大的地緣政治學者之一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著作《注定一戰?》(Destined for war)所推波助瀾。

這名學者重拾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分析,裡面提到在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中,斯巴達與雅典的對戰勢無可避免——從居主宰地位的斯巴達強權開始走向衰落之際,便意圖阻止雅典超越,而此時的雅典,雖然處於被宰制的態勢,但其勢力正在擴張。


◆3 美國轉向太平洋


>>亞洲除了人口與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外,這塊大陸上還存在一個國家,自認是美國現在或未來的主要對手,那就是中國。對華盛頓而言,中美關係正轉為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也就是帶有戰略對抗、合作及經濟競爭等關係。


◆4 國家數量的擴增


>>而南斯拉夫內部存在不同的國家,首先引爆南斯拉夫聯邦的是小國斯洛維尼亞取得獨立的意志,因為其國民生產毛額在聯邦內最高,理所當然地產生「持獨立身分將更易於加入歐盟(EU),且在加入後更能加速經濟發展」的念頭。


>>分離主義的意志通常來自於不願意分享財富。國家(或者說要求成為國家的單位)堅信在一個縮小的實體內,比消失在一個較廣闊的整體內,更易獲致繁榮。


>>天然資源豐富或較發達的地區意識到「分離」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因而罔顧國家其他成員而要求獨享資源或財富。至於政治人物則寧可成為富庶小國的首領,也不願當一個貧窮大國的領導人。

進一步推演,分離運動可能會導致世界的碎裂,恐怕更難加以管理。此將造就出「非自然國家」或「失敗國家」,等同建立不安定的灰色地帶。國家擴增的風險來自薄弱的向心力,而「分離」具有擴散的效用。


◆5 中國,下一個世界首強?


>>又如中國能否以共產黨一黨專政來維持其國家資本主義體制?只要該體制能確保經濟成長,就會形成能團結人民與國家的一份社會契約,而一旦經濟成長放緩,此契約就會受到質疑,進而產生政治問題。


>>由於具備專制獨裁的權力,其政權穩定,而得以構思國家長期發展的願景。


◆6 輿論力量的增強


>>任何政權都再也無法控制資訊流通的方式。公民社會透過網路自行取得資訊,相互交流及動員。政府失去了以往對資訊所把持的壟斷權。形象成為權力的一個重要元素,在爭取輿論的風向方面,此要素已被重新列入評估。


◆7 軟實力


>>這就是影響力,能裨益國家對外的吸引能力。對美國而言,自由、繁榮、開放社會、社會流動的價值對美國領土以外的地方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美國大學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絕大多數的菁英,他們有朝一日歸國後,很自然會對美國心存好感。


>>史達林曾對缺乏軍力的梵蒂岡大肆嘲諷,誇言「教皇,他有幾個師?」然時值今日,蘇聯已不復存在,而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卻仍保有對世界的教誨權力。


◆8 權力的再定義


>>軍事武力不再是國際權力的中心,權力的形式已變得相當多元。


◆10 進步的民主


>>人民處於被動的時代已經改變,人們愈來愈將自己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雖然這不代表民主不會倒退,且資訊取得的過程中並無摻雜假訊息,但大致上人民掌控自己的命運是不可逆的走向。


◆1 邊界的終結


>>全球化的世界應是去領土化的世界。邊界無力阻擋或中止金融交易,貨物、人員及各式觀念的自由流通。資訊及通訊新技術又進一步削弱邊界。若邊界變得更容易滲透,則其將形同虛設。


◆4 資訊及通訊新技術——促成透明的民主還是新極權主義?


>>資訊及通訊新技術立基於權力下放與個體責任。它們難以兼容於對公民自治及其行動自由存疑的政治制度。


◆11 多邊主義的危機


>>多邊主義可以定義為:透過國際談判與國際協議途徑對全球事務採取集體管理。國家在維護主權與捍衛本身利益的同時,以考量其他國家的生存為前提,據此來組織其對外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