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马烈光,蒋力生 主编,《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上篇 理论篇


>>不适度则有损于健康,甚至导致夭亡。例如:饮食过饱,则伤肠胃,过饥则使后天供给不足;偏嗜肥甘则生湿热,嗜咸则伤心,嗜酸则伤肝等;过劳有损形气,过逸则气血凝滞;过分的贪名逐利耗散心神,无节制的性行为直接损伤精气等。总之,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是影响寿夭的重要因素,这在《内经》和历代养生著述中阐述甚详。


>>健康就是“形与神俱”,即形体强健而无病,精神健旺而心态平和,同时,精神与形体之间和谐相济,配合正常。


>>孙思邈则具体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淡泊名利,“于名于利,若存若亡,于非名非利,亦若存若亡”(《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


>>适度的劳作可调畅气血、促进机体功能;适度的休息保养精力、促进体能恢复。劳逸过度则有害健康,过度劳累则耗气伤精、机体内伤虚损;过逸则气机郁滞、机体功能衰退。因此需要通过权衡劳逸来养生。正常情况下,应注意起居有常,使机体的动静与外环境阴阳状态协调一致;做到劳逸适度,使工作高效率、休息高质量,保持人体内部动静协调平衡的健康状态。一旦出现劳逸失度,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调节手段,如劳累过度的,可运用娱乐休闲、静息打坐等方法来促进休息;闲逸过度的,可运用体育锻炼的方法来增加运动,总之要通过主动的纠偏补弊及时恢复健康状态。


>>养生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根据具体的情况不拘一功一法,从起居、动静、药食、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实践活动,中医养生学称之为“杂合以养”。


>>节欲首先要使心神宁静。心为一身之主宰,心静则一身俱静。要使心神宁静,应避免引起欲念过度的环境刺激因素。


>>怡情摄神,即在人的精神将要或已经失于清静而发生异常时,采取适当的方法,从而使情志回归正常的精神养生法。


>>移情法

又称转移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情绪和意志,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之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从而从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续名医类案·郁证》中说:“失志不遂之病,非排遣性情不可”,“投其所好以移之,则病自愈”。


>>琴棋书画移情

《北史·崔光传》说:“取乐琴书,颐养神性。”《理瀹骈文·续增略言》亦说:“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在烦闷不安、情绪不佳时欣赏音乐、戏剧等,可使精神振奋,紧张和苦闷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消。平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如书法、绘画、弈棋等,可免思虑万端,排解愁绪,寄托情怀,舒畅气机,颐养心神,有益于身心健康。琴棋书画之乐事,为之应保有自然开阔的心境,而不宜带有市侩的目的性,如《福寿丹书·清语摘奇》所述:“山栖是胜事,稍一萦恋,则亦市朝。书画赏鉴是雅事,稍一贪痴,则亦商贾。”


>>运动移情

运动不仅可以增强生命的活力,而且能有效地把不良情绪发散出去,使机体重臻平衡。研究表明:人在运动时,大脑会释放一些能引起精神愉快的化学物质——内啡肽。内啡肽分泌得越多,人的愉快感、放松感就越强。因此,经常从事体育运动能显著地松弛紧张感,并能消除失望、沮丧情绪。如果遇有情绪紧张、郁闷时,不妨转移环境,转移注意力,去参加体育活动或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以形体的紧张消除精神的紧张,既强健了体魄,又愉悦了心神。尤其是传统的体育运动,因其锻炼中主张动静结合,松静自然,因而能使形神舒畅,心神安合,达到阴阳协调平衡,锻炼之中自有一种浩然之气充满天地之感,一切不良情绪也会随之而消。


>>升华移情

升华,就是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不良情绪的干扰,用理智将其化作行动的动力,不为一时的失意所击倒,志存高远,投身于更伟大的事业中去。如司马迁虽惨受宫刑,但其以坚强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记》的撰写之中,把身心创伤这一不良刺激变为奋发努力的行动,以舒志解愁,调整缓解心理矛盾,转移不幸遭遇所带来的痛苦心境。


>>超脱移情

超脱,即超然,是在思想上把事情看淡,在行动上主动脱离导致不良情绪的环境。如高考落榜后,有的考生灰心丧气,感到前途无望,更有甚者竟想轻生,此时应冷静想想考试的意义,最好找一个安静的环境思考一下。“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大学不是唯一的出路,只要不气馁,勇敢面对生活,面对自己的现实,振作精神,路就在脚下,前途总是光明的,应该挺起胸膛去迎接生活,或者换个环境,如外出旅游等,这也是恢复精神心理平衡的方法。


>>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喜贵于调和,而怒宜戒除。养生名著《老老恒言·燕居》中说:“人借气以充其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心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可知怒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大,而且暴怒喧扰不宁,精神失常可致疯狂。因此,节制调节过激情绪首当节制“怒”。


>>需要疏泄的情志大多为恶劣情绪,故宣泄时既要方法适当,还要宣泄适度,否则同样会损伤脏腑气血而为病,即所谓“悲哀喜乐,勿令过情,可以延年”(《鲁府禁方》)。疏泄情志可以直接疏泄,如哭泣便是一种直接的疏泄方法。《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肝为泪”,泪液流淌排放,可促进肝司疏泄的功能,使气机调畅。研究表明,因感情变化而流出的泪水中含有两种神经传导物质,当这两种物质随眼泪排出体外后,悲伤、痛苦的情绪也会随之得到缓解。此外,还有间接疏泄,如通过倾诉、赋诗作文、歌唱等,也可将心中的不良情绪宣达出去。


>>故富贵之疾,宜于补正,贫贱之疾,宜于攻邪。


>>中医还有“食药有别”之说。其一,食物是维持人体健康的物质基础,有水谷则生,无水谷则死;药物非日常生活必需品,无须天天服用。其二,食物性平和,作用和缓,无毒副作用;药物则偏性相对较强,“是药三分毒”。其三,食物作用弱,起效慢,重在久久食用;药物作用强,起效快,多按疗程间歇服用。


>>粮谷类不宜加工太细,烹调时避免淘洗次数太多,不要加碱,以免损失水溶性维生素。为提高其营养价值,可与豆类混合食用。


>>居住环境宜选安静清幽之处 居住环境的安宁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正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人类生活在各种各样声音之中,有的声音对人体有益,如优美的音乐、悦耳的歌声等,这些声音会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而各种噪声却给人带来极大的损伤。因此,环境安静清幽,人们的精神会得到放松,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有利于心态平和,古人喜欢选择山林作为静养休息的场所,正缘于此。


>>一是耗损脏气,尤其是脾、肺之气,故《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二是可致形体组织损伤,主要是筋骨的劳损,故《素问·宣明五气》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神劳即劳神,也称“心劳”。主要指思虑不解,用脑过度。房劳又称“肾劳”。主要指房事太过,或手淫成习,或妇女早孕多育等。


>>首先,量力而行。体力劳动要轻重相宜,依据体力大小量力而行。

其次,脑体结合。脑力劳动要与体力活动相结合。比如,体力劳动者,休息时可参与弈棋、阅读、书画之类的娱乐休闲活动,使劳累的形体得到放松的同时,过逸的心神得以小劳;而脑力劳动者,休息时则不妨多活动形体。

再者,休息多样化。不仅采用睡眠形式的休息,也可选用听音乐、下棋、聊天、观景、散步、打拳、钓鱼、赋诗作画等休息方式。


>>睡前饮水过多会使膀胱充盈,排尿次数增多,特别是老年人,肾气已虚,固摄功能减弱,过多饮水势必增加夜尿而影响休息。同时,夜间起床过频,也常给老年人带来一些健康问题,如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睡前饮茶也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原因之一,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能兴奋中枢神经,所以饮茶后使人难以入睡。


>>古今医家都认为常人右侧卧是最佳卧姿。右侧卧位,即身体侧向右边,四肢略为屈曲,双上肢略为前置,下肢自然弯曲,躯体呈弓形。根据人体生理结构,右侧卧时心输出量较多,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代谢能得到加强,人自身感觉也比较舒适。


>>高雅的情趣活动,主要有音乐、弈棋、书画、品读、垂钓、花鸟、旅游、品茗、集藏、香熏、色彩等,皆可作为养生方法而使用。


>>不宜弈快棋 所谓快棋,就是下棋速度快,每一步有时间限制。它虽能锻炼人的思维敏捷性,但较耗费心神,尤其对老年人和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不适宜。


>>品读养生是指以读鉴诵唱为主要方式的养生方法,包括品读诗文、吟诵歌赋、品鉴书画、学唱戏曲等。


>>品茗养生是指在品尝茶饮的过程中,享受茶茗的韵味、茶友交流的乐趣、饮茶趣谈的氛围,从而获得养生益寿的效果。


>>一般认为,最佳饮茶时间在上午,因为上午往往工作强度较大,需要饮茶以提振精神、提高效率。饮茶习惯的培养要循序渐进,从淡茶开始,随自身饮茶口味的加重,逐渐增加用茶量。虽然每天茶叶的适宜用量有争议,且与身体耐受度有关,但从养生角度而言,可以相对保守一些,以精神得到提振、茶叶滋味已出为度。确定茶叶量后,宜将其固定为规律,每天投放等量茶叶。饮茶种类而言,尽量固定品饮一种茶叶,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具体品牌可以不限。


>>八段锦是我国传统的养生功法,据文献记载,北宋期间八段锦就广泛流传于世,明代以后,在许多养生著作中都可见到对关于该功法的记述,如《类修要诀》《遵生八笺》《保生心鉴》《万育仙书》等均收录了这套功法。八段锦的名称是将该功法的八组动作及效应比喻为精美华贵的丝帛、绚丽多彩的锦绣,以显其珍贵,称颂其精练完美的编排和良好的祛病健身作用。八段锦流传甚广,流派较多,有“文八段”(坐式)和“武八段”(立式)之分,由于站势八段锦便于群众习练,故流传较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