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21的博文

卡尔·巴特神学研究

张旭,《卡尔·巴特神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第一部分 巴特神学概念 第一章 巴特思想的转折点:①一战爆发,自由神学屈服于战争意识形态;②巴特神学方法的转变。 巴特神学方法的转变:《信仰寻求理解》,原先是辩证神学方法(辩证地理解上帝之道的实事,页77),后来是恩典的类比(对上帝的认识依赖于上帝启示的恩典行动Gottes Gnadenakt的客观性)。 巴特神学一以贯之者:上帝在耶稣基督中的自我启示。上帝的话语(上帝之道)不在于新教的圣经原则所倚重的圣经,不在于天主教的教会原则所倚重的教会。 上帝的话语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之中的自我启示。 (页39) 巴特神学的主要敌人:天主教的自然神学和新教的现代神学(自由神学)。(页40) 第二章 巴特的神学概念 上帝。哲学的上帝:“什么是上帝”,善的理念或最高实体。圣经中的上帝:“上帝是谁”,上帝是具有意志性和人格性的行动者。(页45)类似海德格尔回到事情本身,巴特强调,基督教教义要 回到圣经所见证的事情上 。巴特与海德格尔的关联,页62。 巴特强调,神学的任务就是宣讲圣经见证的上帝之道。并且,这是教会的,因为神学作为聆听上帝之道的事业,它与服务于上帝之道的人同在,而不可能与之分离而成为学院内独立学术研究性质的工作。(页68)【可见,巴特不会同意,所谓汉语神学成为大学研究机构里的汉语基督教研究】“神学离开对教会关于上帝之道的宣道的自我批判和自我陈述,就不得不面对面对哲学进行一场毫无底气必输无疑的申辩。神学必须在与教会共生死存亡的关系中建立自身的合法性根基。”(页69) 现代德国新教神学方法:历史批判法——追问历史的耶稣,追问圣经的资料来源和编纂历史。 巴特强调,圣经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因为 圣经最本源地见证了上帝之道 。(页72)因此,巴特首先不是投身于解释上帝之道对于生存的意义,而是圣经神学。巴特神学本质上是对圣经的释经(对福音的叙事),这也影响了后来的叙事神学。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施莱尔马赫:神学的核心是以耶稣基督的内在生命inneres Leben为中介的个人宗教体验。 赫尔曼 神学继承了这一点,提出个体信仰论(上帝通过个体宗教体验将启示建立在个体中),这对早期巴特、布尔特曼、海德格尔具有影响。(页88-89) 接着对巴特影响的思想,是宗教社会主义(受布鲁姆哈特影响的库特、拉加茨)。 《罗马书释义》(第一版

小先知书

一,欧瑟亚 【先知以淫荡为意象,指责上主的人民如何背离上主。例如,以色列民不忠贞,因为它们敬拜巴耳神。这可以理解为,受了别的评价标准的扰乱(甚至诱惑),而丧失了最本己的坚守。例如追求世上的荣华,而遗忘了对上主的敬爱。】 为此,看,我要诱导她,领她到旷野和她谈心。从此我仍要将她的葡萄园赐给她,仍将阿苛尔山谷作为她的希望之门:她要上到那里,就如她幼年时,就如她从埃及地上来的那一天一样。到那一天──上主的断语──她要称呼我为“依士”(我的丈夫),不再称呼我为“巴里”(我主)。我必要从她的口中把巴耳的名号除掉,使他们再也不提起他们的名字。到那一天,为了他们,我要同田间的野兽,天空的飞鸟和地上的爬虫订立盟约,并且我要从地上将弓弩、刀剑和战争毁灭,使他们安居乐业。我要永远聘娶你,以正义、公平、慈爱、怜悯聘娶你;以忠实聘娶你,使你认识我是上主。到那一天,我必要应允──上主的断语──我要应允高天,高天要应允大地,大地要应允五谷、酒、油,五谷、酒、油也要应允依次勒耳。我要为我把她种在这地上,我要爱怜罗鲁阿玛(不蒙爱怜者),我要对罗阿米(非我人民)说:“你是我的人民。”而她要说:“你是我的天主。” (欧 2:16~25) 但是没有人争辩,也没有人谴责!司祭啊,我要与你争辩!你白天黑夜跌倒,先知也同你一齐跌倒,你竟然使你的人民丧亡。我的百姓因缺乏知识而灭亡;因为你抛弃了知识,我也要抛弃你,不让你充当我的司祭;你既然忘却了你的天主的法律,我也要忘记你的子孙。司祭越增多,也越得罪我,竟以耻辱作为他们的光荣。他们赖我百姓的罪恶自肥,一心渴望他们的过犯。因此,百姓和司祭,一律看待:我将按他的行径惩治他,对他的行为予以报复,好使他们吃,却吃不饱,行淫却不能繁殖;因为他们舍弃了上主,纵欲,行淫:老酒新酒叫人失去良知。(欧 4:4~11) 【此处对司祭的指责,可视为对教会中牧者的警戒】 二,岳厄尔 【指出当前蝗灾的可怕,并以末日的视角,联系上主的审判与赐福】 在上主伟大可畏的日子来临以前,太阳要变为昏暗,月亮要变成血红。将来,凡呼号上主名号的人,必然获救,因为如上主所说,在熙雍山,在耶路撒冷必有救援,必有上主召选的劫后余生。 (岳 3:4~5) 三,亚毛斯 【上主指责人们的罪行】上主这样说:“为了以色列再三再四犯罪,我不收回成命,因为他们为了银钱出卖义人;为一双鞋,出卖无辜的人。他们把穷人的头踏在尘土

物理学

亚里士多德,《全集·物理学》,徐开来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亚里士多德,《物理学》,张竹明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卷一 (本原) 1  认识某一事物意味着,对它的本原(亦即根本原因)有所了解。 2  本原的种类:①一个:运动和不运动;②多个:有限和无限。换言之,问题是:存在着的万物所由以存在的东西(本原、元素)是单一还是众多? 3  “存在”不是单一的。 4  自然哲学家的两种主张:①存在的基础物是一;②在一中才分出对立。 5  许多哲学家以其各自的方式把“对立”视作本原。本原之为本原,乃在于它既不互相生成(因其对立)【没有缘起这一可能性吗?】,也不由他物生成(因其原初),而是一切由它产生。事物的生灭源于其对立面或其居间者。论点:本原是对立。 6  本原既然是对立的,那它到底有几个?本原不是单一的,因为单一就没有对立;也不是无限的,因为无限会使得存在变得不可知。因此,本原是非单一而有限的。 7  我们发现,对立双方是本原,但又必然有另外的某物处于其下作为载体。 补 实体乃是被其他一切所述说者。 8  早期思想家在生灭问题上由于缺乏经验而易于迷路。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要从①偶性②潜在与实现这两者入手。 9  在生灭问题上,质料与短缺是不同的,前者是偶性的非存在,后者是自身的非存在。 卷二 (四因) 1  ”所谓自然,是一种由于自身而不是由于偶性地存在于事物之中的运动和静止的最初本原和原因。”(192b)人生人,而木不能生床。因此,人的形式是自然,工艺制品的形式是技术。 2  自然哲学家需要了解事物的目的(各自所为着的东西),同时也需要顾及到质料层面(因为自然哲学是不同于数学的——数学可以把研究对象与自然物相抽离)。 3  四因:质料、目的、动力、形式。(194b) 4  怎么去理解“机会”和“自发”(chance and spontaneity)? 5  机会是由于偶性而生成,自发是为了什么而生成。 7  原因就是对“为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 8  自然有两层含义:①质料;②形式。形式是目的,其他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的。出于自然的东西都是从自身的某个本原出发,经过连续的运动,从而达到某一目的。【目的论】“一般说来,技术有些是完成自然所不能做到的事情,有些则是模仿自然。”(199a) 9  在制作中(如盖房子),总有一些东西(

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现代性的神学起源》,张卜天 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导言 现代性,或谓“现代”的观念,是培根和笛卡尔时代以来欧洲思想的一种自我理解,即今胜于古(强调自治性,由此延伸出原创性、进步观念)。(页13-14)【强调我们现在与以前不一样,如今科研也是这样地强调所谓创新,却没有思考述而不作的意义】 现代性危机:在大大增强人类力量的同时,却没有带来和平繁荣,而是世界大战。回应现代性危机的方案:①现代性危机是因为伽利略和笛卡尔所引入的有缺陷的理性概念(现代理性的缺陷),导致强力技术和自然权利学说取代了古代的理性主义和自然法。因此,要恢复古老的理性主义。(胡塞尔、列奥·施特劳斯、阿伦特、沃格林)②现代性危机是西方传统本身失败的后果,因此需要新的开端(存在论解构),甚至进入后现代。(海德格尔,德里达)③现代性危机是因为某种返祖性的东西(例如宗教)在现代性内部再生,因此要净化现代性。(页16-17) 作者强调,现代性的起源具有神学维度,即中世纪晚期的唯名论。“现代性的产生源于摆脱唯名论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努力。”(页23) 中世纪的形而上学分为一般形而上学metaphysica generalis(包括存在论、逻辑,即研究存在本性和理性本质)和特殊形而上学metaphysica specialis(包括理性神学、理性宇宙论、理性人类学,即研究神、自然、人这三个特定的存在领域)。在海德格尔那里,即是存在论层次和存在者层次。(页24)经院哲学之后的人们的主要争论点在于 特殊形而上学,特别是人、神、自然这三者的优先性(存在领域的等级结构)问题。 (页24)【人文主义强调人,宗教改革强调神,现代科学转向自然】 第一章 唯名论 【本章值得反复读】 经院哲学传统: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哲学) 唯名论反对经院哲学传统(Robert Kilwardby,司各脱,奥卡姆),强调神的全能和自由,谈所谓的共相只能限制神的这种全能和自由。共相只是更高阶的符号,但并不指称实际的事物。唯名论对共相的拒斥,不仅意味着对形式因的拒斥,而且也意味着对目的因的拒斥,即自然不存在一个普遍目的(善),这为理解人的自由提供可能。(页34) 唯名论也展现在方济各会神学中。方济各会(代言人奥卡姆)与教宗约翰22世关于贫穷的争论。 现代性的两个目标:①使人掌控和拥有自然;②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基督教大思想家

汉斯·昆,《基督教大思想家》,包利民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第一章 保罗 保罗将以色列的一神信仰(犹太教)传遍世界(基督教)。 保罗神学的中心就是被钉十字架并复活的耶稣基督。保罗神学的基本公式:通过耶稣基督而达到上帝。(页8) 第二章 俄里根(Origen) 俄里根的著作《基督教原理》努力将基督信仰和希腊文化相结合。 俄里根的神学是柏拉图-诺斯替模式:堕落(下)与回升(上)——因人的罪过而受损的上帝的形象终由天意与上帝在基督中的教化艺术而得以复元。 俄里根的圣经解释学:圣经具有三重含义,即历史-字面(身体)、道德-心理(灵魂)、属灵-寓意(精神)。他认为,只有属灵的方式才能真正探索圣经的奥秘。(页43) 第三章 奥古斯丁(拉丁教父) 他推动基督教从希腊化典范走向拉丁/中世纪典范。 多纳特派危机→教会事务→教会论:可见的和不可见的两种教会。 帕拉纠主义→恩典与事工→罪论:强调人的罪性(原罪),从而突出恩典的意义 罗马濒临崩溃→上帝之城→以俗世之国和上帝之国的斗争来解释世界史(人类的命运) 第四章 阿奎那 他将基督信仰和亚里士多德哲学结合起来。 阿奎那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强调人的理性能力(人的理解力),在神学上表现为转向经验事物、转向理性分析、转向科学研究。(页100) 《驳异教大全》回应异端(如伊斯兰教)在灵性和理智上的争论。 《神学大全》为神圣的教义提供系统审视。 第五章 马丁·路德 路德面对的基本问题是:人如何在上帝面前称义(得救)? 他发动宗教改革,强调教会生活要回归耶稣基督的福音。(1)sola scriptura“唯有圣经”(因为圣经记载着原初的基督教信息);(2)solus Christus“唯有基督”;(3)sola gratia“唯有恩典”。但这种对教会更新的呼吁,在当时转变为罗马教会的权威性问题。 宗教改革的问题:新教刚从罗马教会中解脱出来,又陷入了国家(世俗政权)的束缚中。 第六章 施莱尔马赫 他推动基督教从宗教改革典范转向现代神学典范。 他的基本问题是:启蒙运动之后,基督教的意义何在? 他强调,宗教的独特性在于情感体验。基督教的本质是一种虔敬形态,它将每个人与拿撒勒的耶稣所完成的拯救意识联系起来。(页171) 他的基督论:耶稣是人,同时他又具有巨大能量的上帝意识。(页175) 第七章 卡尔·巴特 巴特开创后现代神学的典范,他的神

Evangelical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Barth, Karl.  Evangelical Theology: An Introduction , translated by Grover Foley, Grand Rapid: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mpany, 1963. 1 Commentary Theology is a science, whose task is to apprehend, understand and speak of "God". "Evangelical" means this theology mainly deals with the God of the Gospel.    There are three presuppositions of evangelical theology: (1)human existence confronted by the self-proclamation of God in the Gospel; (2)men's faith to acknowledge God's self-proclamation; (3)reason as a capacity for perception. The object of evangelical theology is God in the history of his deeds. God exists neither next to man nor merely above him, but rather with him, by him, most important of all, for him. Evangelical theology is concerned with Immanuel, God with us. 针对诸宗教,巴特强调,不是宗教的优越性的竞争,真正的好的宗教是简朴的schlicht。(S.10) Wo es sich ereignet, dass er der Gegenstand menschlicher Wissenschaft und als solcher deren Ursprung und deren Norm wird, da ist evangel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

加尔文,《基督教要义》,钱曜诚 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10年。 〇上册 本书的目的:“传授一些基本的真理,使一切热衷于信仰之人成为真正敬虔的人”。(页81) 第一卷  本卷:认识作为创造者的神 智慧:认识自己+认识神【注意与哲学家苏格拉底之不同】 自然神学:通过宇宙自然之伟大来认识神。(第五章)但这又是不够的,因为“人若只从自然受教,就绝不会有任何确定可靠或清晰的认识,反而会为一些混乱的原则所束缚,至终去敬拜一位未识之神。”(页34)因此,人们需要《圣经》的帮助。因为圣经是神的话语,是来自天上的启示。(第六章)圣经先于教会,因为教会不是建立在使徒或先知之上,而是建立在使徒或先知的证道上。(页45)而且,对于圣经的解释权,“若想用证据和理性来印证圣经,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应当确信圣经的教导,而这确信是借着圣灵的印证而得的。”(页49) 在第十章到第十二章,指控了天主教犯了偶像崇拜。因为他们以区分dulia(服侍)和latria(敬拜)为掩饰,实际上,服侍包括敬拜,二者是一样的。 第十三章解释三位一体:神在合一的essence内存在三个person。Person指的是神合一essence中的subsistence(本体),这个subsistence表示的是“各自的特征”。(页103) 第十六章触及偶然性问题。作者认为神不但是万物的造物主,而且也是永恒的掌管者和护理者,因此,一切事物神都有预定,绝无偶然性。命运并不反复无常,而是说,“大多数发生之事的秩序、原因、目的以及必然性都在神的旨意中,并向我们是隐藏的。所以,这些事虽然出于神的旨意,必定会发生,但从某种意义来看却是偶然的。”(页184) 第二卷 本卷:认识作为救赎者的神 原罪:不顺服神。“亚当不但是人类的始祖,也是人类本性之根,因此说全人类受亚当罪的玷污是应当的。”(页223) 人的灵魂分为理解力和意志两部分。(页247)哲学家依靠人的理解力,相信理性足以引人行善,但“所有的神学家都承认:人的理智深受罪的影响,人的意志也被恶欲俘虏”(页235)认识自己意味着认识到自己的悲惨、贫困、一无所有。(页243)理性的局限性具体表现在:“人的理性既不接近也不追求,更不思考这真理:真神是谁或他与我们的关系如何。”(页253) 帕拉纠主义认为,人的得救是自身的功劳。加尔文反对这种自夸,认为恩典具有在先性——有了恩典,我们才能有改

朋霍费尔:伦理学

朋霍费尔,《伦理学》,胡其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依据德文版的顺序。 五 基督、实在与善(基督、教会和世界) 伦理学问题:我如何变得善良?我如何做善事?朋霍费尔认为,这个问题不究竟,真正的伦理学问题应该是:何谓上帝的意志?这是因为,“一切伦理关怀须以上帝表明其自身是善的为出发点。”(页159)“基督教伦理学问题是上帝在基督中启示的实在在上帝的造物当中实现。”(页160)上帝是终极实在,“我们惟有分有实在方能分有善。”(页161) 我们一般有这样一种空间思想Raumdenken,即认为有两个领域,一个是神圣的领域,一个是世俗的领域。但是,作者认为,不存在两种实在,只有一个实在,即在世界实在中显示于基督之中的上帝的实在。(页165)在神学上,空间思想是静止的,律法的。而教会(或教会的空间性)指的是,“任何实在根源在于耶稣基督在此获得明证。”(页169)“教会这个空间的存在,不是为了同世界争土夺地,而是为了向世界证实,世界仍然是世界,是上帝爱过并与之和解的世界。”(页169)《新约》宣讲的中心内容就是上帝爱基督中的世界并与之和解。(页170) 世界与基督的关系,其具体表现是上帝的四种委托:工作,婚姻,政权,教会。(页172) 三 作为塑造的伦理学 恶具有复杂性,哪怕是道德理论家也会时而盲目。 “当我们致力于超越我们的人性,把人甩在身后时,上帝则变成了人。而我们必须认识到,上帝则愿意我们也是人,也是真实的人。……上帝不容忍我们按照我们自己的尺度区分人并且以审判人的法官自居。上帝自己变成真实的人,变成罪人的知己,上帝以此迫使我们成为审判上帝的法官,这样上帝就证明了我们的荒谬(adabsurdum)。”(页77) 有人以世俗的成就为尺度,或者肯定它,或者否定它(例如,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其名),但是,“被钉上十字架的人的形象,使各种各样以成就为尺度的想法失效;因为这些想法乃是否认永恒正义。无论是有成就者的胜利,还是失败者对有成就者的怨恨,归根到底都不能战胜世界。耶稣肯定不是历史上有成就者的辩护律师,但他也不会领导失败者起而反抗有成就者。就他而言,关键并不在于有无成就,而在于自愿接受上帝的审判。……人类惟独在基督的十字架中,即是说,作为被处决者,才能获得其真实的形象。”(页81-82) 有人把死亡偶像化,比如讨论新世界或某种应该被开创的新社会(而这种新被理解为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