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神学起源

米歇尔·艾伦·吉莱斯皮,《现代性的神学起源》,张卜天 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


导言

现代性,或谓“现代”的观念,是培根和笛卡尔时代以来欧洲思想的一种自我理解,即今胜于古(强调自治性,由此延伸出原创性、进步观念)。(页13-14)【强调我们现在与以前不一样,如今科研也是这样地强调所谓创新,却没有思考述而不作的意义】

现代性危机:在大大增强人类力量的同时,却没有带来和平繁荣,而是世界大战。回应现代性危机的方案:①现代性危机是因为伽利略和笛卡尔所引入的有缺陷的理性概念(现代理性的缺陷),导致强力技术和自然权利学说取代了古代的理性主义和自然法。因此,要恢复古老的理性主义。(胡塞尔、列奥·施特劳斯、阿伦特、沃格林)②现代性危机是西方传统本身失败的后果,因此需要新的开端(存在论解构),甚至进入后现代。(海德格尔,德里达)③现代性危机是因为某种返祖性的东西(例如宗教)在现代性内部再生,因此要净化现代性。(页16-17)

作者强调,现代性的起源具有神学维度,即中世纪晚期的唯名论。“现代性的产生源于摆脱唯名论革命所引发的一系列努力。”(页23)

中世纪的形而上学分为一般形而上学metaphysica generalis(包括存在论、逻辑,即研究存在本性和理性本质)和特殊形而上学metaphysica specialis(包括理性神学、理性宇宙论、理性人类学,即研究神、自然、人这三个特定的存在领域)。在海德格尔那里,即是存在论层次和存在者层次。(页24)经院哲学之后的人们的主要争论点在于特殊形而上学,特别是人、神、自然这三者的优先性(存在领域的等级结构)问题。(页24)【人文主义强调人,宗教改革强调神,现代科学转向自然】


第一章 唯名论 【本章值得反复读】

经院哲学传统:实在论(亚里士多德哲学)

唯名论反对经院哲学传统(Robert Kilwardby,司各脱,奥卡姆),强调神的全能和自由,谈所谓的共相只能限制神的这种全能和自由。共相只是更高阶的符号,但并不指称实际的事物。唯名论对共相的拒斥,不仅意味着对形式因的拒斥,而且也意味着对目的因的拒斥,即自然不存在一个普遍目的(善),这为理解人的自由提供可能。(页34)

唯名论也展现在方济各会神学中。方济各会(代言人奥卡姆)与教宗约翰22世关于贫穷的争论。

现代性的两个目标:①使人掌控和拥有自然;②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

【巴特对唯名论的接受与思考?唯名论→隐匿的上帝→宗教改革强调神的意志→宗教战争?(霍布斯问题)巴特如何回应】


第二章 个体性

彼特拉克发明个体性。

他强调人的生活,并不是要像方济各会那样追求贫穷(过于野蛮和不人道),而是追求美德。

彼特拉克《论孤独生活》中,认为公共生活与美德不相容。因为,社会生活由众人的意见和评价所主导,而众人总是受自己激情的奴役。公共生活努力培育的是财产,而非心灵。心灵在公共生活中痴迷于闲谈、喧闹和扰乱而麻木不仁,换言之,思想生活在公共领域消失。(页81)

他强调,要把人理解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个性的个人,这就是他的个体性概念。“要想知道应当如何生活,就必须知道他是谁。因此,人并不试图为他人制定规则,而只是显示他自己心中的原则。”

他建议过一种孤独的生活,孤独并非懒散,并非僧侣那样离群索居的生活,而是一种生活在朋友之间的私人生活。朋友(或友谊)意味着交谈或对话(包括口头或书面),包括与古人为友。(页85-86)【这种生活值得追求——与古人为友的私人(孤独)生活】


第三章 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不强调人的堕落,而是强调人是神的形象,从而看重人的尊严。

人文主义强调艺术,因为艺术是模仿(mimesis)神的原初制造的重新制造(poiesis诗)。(页107)

在强调人的价值的同时,由于人的有限性(比如寿命,比如受命运辖制),引发怀疑论。由此,人文主义出现三条道路:①强调奥古斯丁主义那样的虔敬(萨沃纳罗拉,路德);②强调罗马人的尚武的美德(马基雅维利);③新柏拉图主义的基督教(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强调基督教的和平主义,而非好战的教条主义。他把改进当时腐败教会的希望寄托在系统的人文学(human letters)教育和圣经研究上。


第四章 宗教改革

唯名论的神,是遥远的冷酷无情的疏离的,神不欠人的债。

面对这种神,路德陷入极度不确定自己是否得救的体验。路德有所谓的“塔楼体验Tower Experience”,实际上就是他在上厕所时候的体验。(页166)

路德认为,人做任何事情都没用,人只能凭借信仰(圣经→恩典→信仰)而得救。路德试图把唯名论的遥远的神变成一个充满个人的内在力量(内在化)。路德所谓信仰,不是说决定赞同某种见解,而是要对生活做一种根本的重新定向。(页154)路德神学的关键是讲道,这归因于人文主义的修辞传统,《圣经》即是一种修辞行为。(页156)

【与其从修辞(宣道、圣经)去理解基督信仰,不如从记忆与遗忘(圣餐作为纪念)来理解】


第五章 

16世纪20年代,闵采尔鼓动德国农民起义,说真正信徒的能够刀枪不入,结果超过10万农民遭到屠杀。(页171)

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在一般形而上学领域,它们都同意唯名论的个体主义。在特殊形而上学领域,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优先性,宗教改革强调神的优先性。

伊拉斯谟和路德的争论。背景:伊比鸠鲁主义、斯多亚学派和怀疑论关于意志自由问题的争论。(页190)伊拉斯谟和路德争论人的意志和神的意志的关系问题

伊拉斯谟强调要通过教育,渐进改革;路德的宗教激情影响人采用暴力的方式改革。


第六章 笛卡尔

笛卡尔强调理性的自然之光。笛卡尔为了抵御唯名论那个可怕不定的神,要建立理性的堡垒来确保确定性。

笛卡尔受赫尔墨斯主义(玫瑰十字会,试图理解隐藏的自然秩序,即关于自然原因的秘密知识)影响。(页228-229)

笛卡尔认为,科学的关键在于判断的确定性。(页247)

主体是指被确立或抛到对象之下(sub-iectum)的东西,对象是被抛到我们面前(ob-iectum)的东西。(页258)【拉丁语iacio,抛掷。海德格尔的被抛,应该与此相关。】

笛卡尔依赖于解析代数,再现式重构自我与世界。(页260)笛卡尔把唯名论的神归结为纯粹的理智实体,从而驯服了他。

笛卡尔的目标:掌控自然,即掌控自然的因果性。


第七章 霍布斯

霍布斯的起点:恐惧。他关注暴力(如内战)对政治制度及实践的影响。他希望建立这样的科学,它能消除暴力,建立和平,促进人类繁荣。

霍布斯的物理学。笛卡尔依靠的是字面意义的普遍数学,霍布斯依靠的是隐喻性的几何学(这与他学习欧几里得几何有关)。

霍布斯的人类学。笛卡尔强调,人是广延(自然物维度)和思维(神性维度)。霍布斯则强调,人是纯粹的自然物。每个人都是利己的个体,生存的威胁来自于他人。

霍布斯的政治学。宗教和国家奠基于自然法的基础之上。霍布斯强调人是绝对的个体,这不是出于日常经验(如亚里士多德,先有家庭、部落),而是出于霍布斯对内战期间社会崩溃的体验。【我认为,霍布斯的意义就是指出了这种极端状态下的个体体验,例如文革下的个人生存该何处去的问题。】

霍布斯的神学。Erastianism。主权者同时进行世俗统治和教会统治。他把信仰问题转化为服从问题。


第八章 启蒙运动 【本章十分重要】

法国大革命的恐怖统治。

现代性的诞生(特殊形而上学的重大问题的演变):在一个全能的神的意志所预定的世界(唯名论的理解)中,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受束缚的?(页358)

①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的关系。伊拉斯谟侧重人的自由,路德侧重神的自由。

②强调自然的优先地位。笛卡尔与霍布斯(作者分析了二人的争论)把自然理解为机械运动。

③启蒙运动的两个极端。其一,人是超人(神),可以实现理想世界。其二,人是机器,自然有其宿命。

④康德的二律背反:自然的必然性与人的自由。【作者提醒,原先的神的预定和人的意志自由问题在此以自然的必然性和人的自由表现出来】

⑤后启蒙的两条思路,试图消除自然和人在存在者层次上的区分(页362)。其一,把自然理解为是一种精神运动(德国浪漫主义,早期德国唯心论),而非机械运动。其二,把物质运动视为自然力的相互作用(唯物论者,功利主义)。


尾声

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主要区分在于缺乏道成肉身观念。道成肉身观念给予人文主义以一定可能性,赋予人以准神圣的地位。但这在伊斯兰教看来不可接受。【类似高基督论和低基督论的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