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巴特神学研究

张旭,《卡尔·巴特神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第一部分 巴特神学概念

第一章

巴特思想的转折点:①一战爆发,自由神学屈服于战争意识形态;②巴特神学方法的转变。

巴特神学方法的转变:《信仰寻求理解》,原先是辩证神学方法(辩证地理解上帝之道的实事,页77),后来是恩典的类比(对上帝的认识依赖于上帝启示的恩典行动Gottes Gnadenakt的客观性)。

巴特神学一以贯之者:上帝在耶稣基督中的自我启示。上帝的话语(上帝之道)不在于新教的圣经原则所倚重的圣经,不在于天主教的教会原则所倚重的教会。上帝的话语就是上帝在耶稣基督之中的自我启示。(页39)

巴特神学的主要敌人:天主教的自然神学和新教的现代神学(自由神学)。(页40)

第二章 巴特的神学概念

上帝。哲学的上帝:“什么是上帝”,善的理念或最高实体。圣经中的上帝:“上帝是谁”,上帝是具有意志性和人格性的行动者。(页45)类似海德格尔回到事情本身,巴特强调,基督教教义要回到圣经所见证的事情上。巴特与海德格尔的关联,页62。

巴特强调,神学的任务就是宣讲圣经见证的上帝之道。并且,这是教会的,因为神学作为聆听上帝之道的事业,它与服务于上帝之道的人同在,而不可能与之分离而成为学院内独立学术研究性质的工作。(页68)【可见,巴特不会同意,所谓汉语神学成为大学研究机构里的汉语基督教研究】“神学离开对教会关于上帝之道的宣道的自我批判和自我陈述,就不得不面对面对哲学进行一场毫无底气必输无疑的申辩。神学必须在与教会共生死存亡的关系中建立自身的合法性根基。”(页69)

现代德国新教神学方法:历史批判法——追问历史的耶稣,追问圣经的资料来源和编纂历史。

巴特强调,圣经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因为圣经最本源地见证了上帝之道。(页72)因此,巴特首先不是投身于解释上帝之道对于生存的意义,而是圣经神学。巴特神学本质上是对圣经的释经(对福音的叙事),这也影响了后来的叙事神学。


第二部分

第三章

施莱尔马赫:神学的核心是以耶稣基督的内在生命inneres Leben为中介的个人宗教体验。赫尔曼神学继承了这一点,提出个体信仰论(上帝通过个体宗教体验将启示建立在个体中),这对早期巴特、布尔特曼、海德格尔具有影响。(页88-89)

接着对巴特影响的思想,是宗教社会主义(受布鲁姆哈特影响的库特、拉加茨)。

《罗马书释义》(第一版)尝试用灵感解经来克服历史批判解经。


第四章

危机神学:上帝与人之间的绝对距离(神人之隔)就是上帝对人的危机。

这是受到克尔凯郭尔(质的区别)和加尔文(强调分离diastasis)的影响。

巴特还受欧韦贝克影响,此人运用末世论(末世论的上帝、审判人的上帝)克服历史批判法。

《罗马书释义》(第二版)强调上帝的隐秘性Die Grenzen der Erkenntnis Gottes。


第五章

辩证神学:神学家必须谈论上帝又不能讨论上帝,即我们同时要言说上帝的肯定性与人的否定性两个方面。(页141)


第三部分

第六章

《哥廷根教义学》开始尝试以三位一体来构建神学。巴特的内在三一论:上帝是启示者(父)、被启示者(子)和启示行动(灵)本身。(页171)

《明斯特教义学》尝试克服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


第七章

上帝之道(上帝的话语)的三种形式:教会宣讲、圣经见证、耶稣基督。


第四部分

第九章

《安瑟伦书》(第二次转折),提出恩典的类比(巴特的神学方法)。

【存在的类比:存在者→存在】

【恩典的类比:信仰者←被信仰者】

巴特指出,安瑟伦是信仰实证主义,从而强调启示的客观性。

巴特的双重拣选说(在耶稣基督的恩典行动中,上帝既是拣选者,也是被拣选者),涉及普救论。(页234)


第十章

巴特认为,创世论不是自然史的问题,而是神学问题。

有人指责巴特过于强调神人之隔,如何处理神与人相遇?巴特指出上帝的人性,并不是从人的角度思考人性(或通过文化、艺术等来提升人性),而是从耶稣基督来讨论神与人相遇,即,通过上帝的人性来提升人性。(页245,页251)


第十一章

和解论:在上帝美好地创世后,人因为堕落而背离上帝,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难为人赎罪,重新与上帝和好。

基督中心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话(耶稣基督是上帝的自我启示)。


第五部分

第十二章

神学政治问题:如何在具体境遇中实践上帝之道。

教会论:教会是被耶稣基督所差遣的负有见证与宣讲上帝之道使命的使团,是面向【聆听】上帝的话语的暂时性共同体。

分裂是教会的耻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