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四月, 2025的博文

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 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

图片
Haidt, J. (2001). The emotional dog and its rational tail: a social intuitionist approach to moral judgment. Psychological review, 108(4), 814. 有别于传统的理性主义模型:moral reasoning → moral judgement 作者提出社会直觉模型的假设:social and cultural intuition → moral judgement AI: 本文挑战了道德判断的理性主义模型,提出社会直觉主义模型。理性主义模型认为道德判断源于推理,而社会直觉主义模型指出道德判断通常由快速的直觉引发,推理多为事后构建。文章回顾了理性主义在哲学和心理学中的历史,阐述社会直觉主义模型的构成,从双加工问题、动机性推理问题、事后推理问题和行动问题四个方面质疑理性主义模型,并介绍直觉的机制、起源和发展,最后探讨整合理性主义和直觉主义的方法及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Exemplars and expertise: what we cannot learn from saints and heroes

Archer, A., & Dennis, M. (2023). Exemplars and expertise: what we cannot learn from saints and heroes. Inquiry, 1-23. 本文讨论道德楷模是否要求过高,是一个moral demanding的问题(supererogatory)。作者通过类比美学楷模,否认这一点,指出这些楷模只是服从于一些他人不服从的义务obligation。 第四节正面论述激进道德观:支持 “应站在英雄一方解决行动者 - 观察者差异,进而接受激进道德观” 的诸多理由。 第五节反驳第四节的论证:一是指出道德模范具有多样性;二是引入审美模范进行类比。 AI: 一段话总结 本文探讨从道德模范处能否学习到道德义务的问题。道德模范常将人们认为的超义务行为视为自身职责,这引发了关于道德要求程度的争论。有人据此主张激进的道德要求观,但作者通过指出道德模范的多样性,以及引入审美模范进行对比,反驳了该观点。作者认为,模范们的行为基于对理想的追求,其所宣称的义务是与理想相关的假设性命令,仅适用于致力于该理想的人,而非普遍义务,我们应谨慎看待从模范处学习到的规范性知识。 ### 详细总结 1. **引言**:许多人认为道德模范在道德发展和教育中作用重大,但道德模范对自身行为的道德认知与常人不同,这引发了关于道德要求程度的讨论。该讨论对道德哲学家意义重大,还关乎道德与审美规范性的关系。 2. **行动者-观察者差异**:以简·海宁和约翰·魏德纳为例,许多观察者认为他们的行为是超义务的,但他们自己却认为是道德要求的。这种差异体现的是对道德要求人们做出牺牲程度的分歧。 3. **对差异的回应:选项**     - **观察者正确,英雄错误**:厄姆森认为英雄可能因过度谦虚而错误判断自己的行为,但可通过补充英雄因其他美德更易犯错来使该观点更合理。     - **行动者和观察者都正确**:卡博内尔认为道德要求因人而异,部分基于知识;弗莱舍认为圣人和英雄道德责任感更强,面临更多义务,所以两者可能都对。     - **圣人和英雄正确,观察者错误**:接受此观点可能支持激进的道德要求观,但需理由支撑。【这是本文主要讨论的论点】 4. **英雄主义与要求**...

Action‐based Benevolence

Brys, W. (2025). Action‐based Benevol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e13058. 作者主张,拒绝Affect-based Benevolence的仁的解释,支持Action-based Benevolence的仁的解释。这样做,才能和孟子的其他论点: (1) the Sufficiency Thesis, and (2) the Necessity Thesis保持一致。 AI: 本文围绕孟子的仁爱观展开研究,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新见解,核心内容如下: 1. **引言**:许多当代学者认为孟子的仁爱与道德情感倾向紧密相关,即 “情感基础的仁爱观”(Affect - based Benevolence),该观点认为仁爱之人必然具备道德相关的情感倾向。但作者认为此观点与孟子的核心哲学观点存在冲突,提出应将孟子的仁爱理解为 “行动基础的仁爱观”(Action - based Benevolence),即仁爱是一种实施仁爱行为的倾向。 2. **孟子的仁爱观**     - **充分性论题**:作者通过对《孟子》2A5、4A13、7A22、1A7等篇章及相关古典注释的分析,表明孟子认为统治者若实施其建议的政策,就能统治天下。因为这些政策能使百姓受益,赢得民心,进而成为真正的王者。     - **必要性论题**:依据《孟子》7B13、4A3等篇章及朱熹的注释,孟子主张只有仁爱之人才能统治天下,且是否仁爱关乎天下的得失。统治者若要成为仁爱之人,就必须具备仁爱品质。 3. **矛盾 triad**:“情感基础的仁爱观” 与 “充分性论题”“必要性论题” 无法协调。依据 “情感基础的仁爱观”,仁爱之人需具备道德相关的情感倾向;由 “充分性论题” 和 “必要性论题” 可知,实施政策的统治者就是仁爱之人。但在孟子看来,实施政策并不能表明统治者经历了情感转变,这与 “情感基础的仁爱观” 相矛盾,形成了不一致的 triad。 4. **解决矛盾 triad**     - **拒绝充分性论题**:支持 “情感基础的仁爱观” 的学者可能会拒绝 “充分性论题”,但这样做需要解释大量支持 “充分性论题” 的文本证据,且这种解读存在方法论问题,过于牵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