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ion‐based Benevolence

Brys, W. (2025). Action‐based Benevolence. European Journal of Philosophy, e13058.


作者主张,拒绝Affect-based Benevolence的仁的解释,支持Action-based Benevolence的仁的解释。这样做,才能和孟子的其他论点: (1) the Sufficiency Thesis, and (2) the Necessity Thesis保持一致。


AI:

本文围绕孟子的仁爱观展开研究,对传统观点提出质疑并提出新见解,核心内容如下:

1. **引言**:许多当代学者认为孟子的仁爱与道德情感倾向紧密相关,即 “情感基础的仁爱观”(Affect - based Benevolence),该观点认为仁爱之人必然具备道德相关的情感倾向。但作者认为此观点与孟子的核心哲学观点存在冲突,提出应将孟子的仁爱理解为 “行动基础的仁爱观”(Action - based Benevolence),即仁爱是一种实施仁爱行为的倾向。

2. **孟子的仁爱观**

    - **充分性论题**:作者通过对《孟子》2A5、4A13、7A22、1A7等篇章及相关古典注释的分析,表明孟子认为统治者若实施其建议的政策,就能统治天下。因为这些政策能使百姓受益,赢得民心,进而成为真正的王者。

    - **必要性论题**:依据《孟子》7B13、4A3等篇章及朱熹的注释,孟子主张只有仁爱之人才能统治天下,且是否仁爱关乎天下的得失。统治者若要成为仁爱之人,就必须具备仁爱品质。

3. **矛盾 triad**:“情感基础的仁爱观” 与 “充分性论题”“必要性论题” 无法协调。依据 “情感基础的仁爱观”,仁爱之人需具备道德相关的情感倾向;由 “充分性论题” 和 “必要性论题” 可知,实施政策的统治者就是仁爱之人。但在孟子看来,实施政策并不能表明统治者经历了情感转变,这与 “情感基础的仁爱观” 相矛盾,形成了不一致的 triad。

4. **解决矛盾 triad**

    - **拒绝充分性论题**:支持 “情感基础的仁爱观” 的学者可能会拒绝 “充分性论题”,但这样做需要解释大量支持 “充分性论题” 的文本证据,且这种解读存在方法论问题,过于牵强。

    - **行动基础的仁爱观**:作者主张用 “行动基础的仁爱观” 解决矛盾。仁爱是在恰当情境下实施仁爱行为的倾向,这种观点与 “充分性论题”“必要性论题” 相符。例如,统治者实施孟子建议的政策就是在实施仁爱行为,长期坚持就可被认为具有仁爱倾向。

5. **捍卫行动基础的仁爱观**

    - **优势**:“行动基础的仁爱观” 与孟子改善世界的哲学关切相符,不歧视神经差异者does not discriminate against the neurologically divergent,符合大众对美德的直觉,有文本依据支持。如《孟子》4A3的内容,从反面说明了统治者保护百姓就是仁爱,体现了行动与仁爱的关联。

    - **回应反驳**:针对 “王道与霸道” 的反驳,孟子对两者的区分在于是否实施正确政策,而非情感倾向,霸主未实施正确政策,所以 “行动基础的仁爱观” 与之不冲突;对于 “出于仁爱的行为” 的反驳,4B19等篇章未明确 “出于仁爱行事” 的含义,朱熹和赵岐的注释表明其可理解为出于稳定的仁爱行为倾向,与 “行动基础的仁爱观” 兼容。

6. **结论**:本文挑战了传统的 “情感基础的仁爱观”,论证了 “行动基础的仁爱观” 不仅能解决矛盾 triad,还具有诸多优势,呼吁重新审视儒家哲学中的仁爱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