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21的博文

开放与委身

赖品超,《开放与委身:田立克的神学与宗教对话》,香港:基督教中国宗教文化研究社,2000年。 导言 “本書嘗試展示,在田立克思想的發展中,體現了諸宗教神學的多種不同的進路。這就是說,他的進路是不能簡單地劃分為以上帝為中心或以基督為中心。本書所要提出的結論是,若由三一論角度出發,將更能解釋田立克整套有關宗教多元的神學概念。”并且,本书要说明,基督教三一上帝的教義應成為基督教諸宗教神學的房角石。 第一章 基督教神學與非基督宗教 十九世纪的神学背景。十九世纪,宗教比较兴起,首先的问题是论证基督教的绝对性和优越性。在《论宗教》第五篇,涉及宗教多元性问题,“士來馬赫拒絕為基督作出排他性的宣稱。他認為耶穌基督自身並無堅持只有他才是那唯一的中保。相反地,耶穌經常指向那將在他以後來的活的真理。同樣地,耶穌的門徒也肯定聖靈的自由和聖靈的種種啟示間的絕對合一,他們也從未對聖靈作出限制。士來馬赫的立場意味著,啟示並非局限於基督事件中,基督教的啟示是開放的 (open-ended),而聖靈論正是這種開放性的一個表達。”【启示不局限于基督事件!?】特洛尔奇试图构建一種建基於宗教歷史的神學。“特洛爾奇的基本關懷是緊扣著現代歷史性思考的後果。他指出,宗教歷史不僅是一種關於過去事件的知識,更在基本上是歷史方法之應用在宗教研究。在宗教歷史的方法下,出現了歷史主義(historicism)和相對主義(relativism)的問題。故此,特洛爾奇要處理的,是在歷史方法裏所包含的所謂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而並非方法之本身。” 二十世纪的神学背景。二十世纪,问题转变为宗教间相遇。“基督教的諸宗教神學,旨在從基督教的角度,對基督教和其他宗教的關係作出一種神學性的解說。”Gavin D’Costa“在《神學與宗教多元論》(1986)一書中,認為核心性的神學問題,是如何處理基督教之外救恩是否可能的問題,但在他近期的討論中,他已嘗試用三一論的角度去檢視整個問題。” 作者强调蒂利希《系统神学》卷三的重要性,因为它是蒂利希访日后写出的,包含他对与非基督教宗教相遇问题的思考。 第二章 諸宗教神學的進路 諸宗教神學的進路目前有两条进路:上帝中心论(倾向于消除道成肉身的教义);基督中心论(强调耶稣基督作为独特启示)。 第三条路:三一论。“本研究嘗試展示,田立克的系統並非一個融貫的系統...

The Concept of Correlation: Paul Tillich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Mediating Theology

Clayton, John Powell. The Concept of Correlation: Paul Tillich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Mediating Theology .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1980. 第一部分 现代神学的困境 第一章 导论 蒂利希工作的轴心就是处理神学与文化。所谓mediating theology,德文是Vermittlungstheologie,在蒂利希的语境中,指的是调和historical Christianity和当代文化。(p.8)本研究的工作是分析蒂利希的“关联correlation”概念,问题是:what sort of a correlative relation? what are the component elements of Tillich's concept of correlation? 作者将以蒂利希整个神学发展为视角去分析蒂利希的关联概念,从 Kirchliche Apologetik 到《系统神学》。 作者还强调,《系统神学·卷三》对于分析“关联”概念特别重要。就不同语言版本而言,德文版《系统神学》很重要,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蒂利希《系统神学》的修订版,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在英译德的过程中,有些小词(如spirit)在翻译过程中被模糊化。(p.20-21) 蒂利希的早期和晚期作品,既有连续性,也有断裂性,因此要综合考量。(p.26) 作者指出,能符合蒂利希关联概念的对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reciprocity condition and autonomy condition。(p.31) 第二章 困境和关联概念 现代神学以来,为了处理宗教和文化的关系,有所谓施莱尔马赫困境Schleiermacher's dilemma,就是要同时满足reciprocity condition和autonomy condition。(p.42)这也是现代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宗教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完全独立自主,同时又必须与文化(或社会)存在互相影响。(pp.43-45)作者认为,施莱尔马赫没有清楚地指明宗教与文化存在着怎样(并且是何种程度)上的互相影响。(p.45) 施莱尔马赫最重要的后继者之一是特洛尔奇Ernst Troe...

田立克:边缘上的神学

陈家富,《田立克:边缘上的神学》,香港:基道出版社,2008年。 第一章 神学 蒂利希的神学方法是关联法,即关联处境和信息。 哲学的基础是universal logos,神学的基础是concrete logos。蒂利希的神学是基督论-圣灵论,或谓圣灵基督论。这指的是,圣灵没有扭曲地临在于作为基督的耶稣里(页17),即圣灵(普遍性原则)和耶稣个体生命(具体性原则)的结合(页18)。 第二章 蒂利希与巴特关于辩证神学的争论 1923年前后 蒂利希指责巴特的辩证神学实际上是超自然主义的,而蒂利希的辩证神学主张新教原则Protestant Principle。 第三章 蒂利希的上帝观 蒂利希一方面强调上帝是Being-itself,另一方面强调上帝是personal God。为了统一这二者的张力,他强调上帝是三一论的上帝。圣父作为存有的根基,圣子作为具体的位格,圣灵作为生命的目的telos。 第四章 再思蒂利希的基督论 蒂利希的基督论强调,基督论的重点并不在于历史的耶稣的独特性,而是那种寓于耶稣此人身上的普遍性的新存有的力量。(页74)蒂利希以圣灵基督论,来统合incarnational Christology(侧重神性)和adoptionist Christology(侧重人性)。 第五章 反思科技 蒂利希认为,科技具有解放和奴役的含混性格。(页91)科技就是technical reason和controlling knowledge。 第六章 蒂利希早期的自然神学 蒂利希认为,自然,要在基督教的救恩历史下被理解和解放的。(页129) 第七章 蒂利希的教会观 新教原则,指的是“否”与“是”的辩证力量,对抗所有宗教的魔化的自升为高和自我无限化的举动。 第八章 蒂利希与神秘主义 蒂利希提出“上帝之上的上帝”。蒂利希指出,当信仰身处绝境(人极度失望),所有有神论的上帝概念都被粉碎。如何应对呢?一般而言,有神秘主义和位格关系(divine-human personal relation)两种药方。但是,神秘主义会把人带入一种彻底的否定,位格关系则带有一种即或不然的不确定性。蒂利希提出,他的药方是绝对信心,它以上帝之上的上帝为对象,产生存在的勇气。上帝之上的上帝,指的是存在自身作为普遍化的存有论结构Being-itself as the universal-ontological ...

教会教义学 1

卡尔·巴特,《教会教义学(卷一)神道论(一):§1-7 神的道作为教义学的标准》,王建熙 译,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18年。 导论 §1 教义学的任务 教义学是教会对神的话语的自我反思。神学的三重含义:①单纯信心下的生命见证;②教会服侍,如讲道、圣礼;③作为科学,确保神的真理,反对谎言。接着,巴特详细阐述神学的科学性,这并不意味着神学要接受其他科学的标准,而是说,神学要忠实自己的任务,自立吾理。(页10)“神学要证明其科学的特性,唯一能够采取的途径,乃是致力于其实际主题所决定的知识任务。”(页13) 教义学作为一种探询,它的预设是:基督教所论的神的内容是可知的,而且是必须被人知道的。谈论神的基础,是以释经神学来研究圣经的教导。(页22) 教义学之可能成立,在于信心,就是顺从基督的呼召。(页24)信心,不是人的决断行为,而是神凭借恩慈而赐予人,是耶稣基督的自由的同在。(页26)但这样以信心为前提是否不靠谱?巴特说,这就需要祷告的态度。“祷告是承认我们只靠自己的意图将一事无成,即使那都是祈祷的意图。祷告可以表达我们身为人愿意接受神的旨意。祷告可以表示,无论为善或恶,人皆为神辨明,而不是为自己辨明。”(页33-34) §2 教义学绪论的任务 教义学绪论的任务是阐明追求知识的方式。【听上去像认识论】“借着教义学绪论,我们了解到它如何明确论说教义学获取知识的特殊方法。”(页35)【可见这是在谈神学方法论了】巴特特别强调,要抵制崇尚理性的激进主义。教义学绪论,问的不是“人对神的启示的知识如何可能?”,而是“人对神的启示的真正知识是什么?” 巴特驳斥护教学,认为它是不负责任的。①护教学,以其信而认真地对待不信,但是信对于自身则不够认真。②对教义学自身过于自信,而分心去与他人讨论。③怀着中国长城的一劳永逸的心态,即一旦护教学完成其任务,就不再警惕对其言论的攻击。(页41-42)“神学之所以是真正的、有效的护教和论证,关键在于它的实质工作,是蒙神认可、授权并赐福,使之成为信心的见证,而不在于它采用某些特定形式……”(页42-43) 教义学绪论的必要性在于,澄清对福音的预设前提的理解。 第一章 神的道作为教义学的标准 §3 教会宣讲作为教义学的材料 宣讲(宣告)就是对人们宣告神的话语。“宣告是神亲自借着人的言语传讲信息,犹如君王差派使者传达一般。”(页70)你凭什么权利宣告呢?凭...

中药学

凌一揆 主编,《中药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药物的性能:性(寒凉温热)、味(辛甘酸苦咸)、归经(药物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升降沉浮、毒性。

方剂学

许济群 主编,《方剂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 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 方剂的分类:和解剂、固涩剂、安神剂、开窍剂、治燥剂、治风剂、泻下剂、消食剂、涌吐剂、清热剂、温里剂、理气剂、理血剂、祛暑剂、祛湿剂、祛痰剂、补益剂、解表剂、驱虫剂

中医诊断学

邓铁涛 主编,《中医诊断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中医诊断:四诊(望闻问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三焦)。 对于外感病,可用表里,表证浅而轻(皮毛口鼻),里证深而重(脏腑骨髓)。表证,舌苔薄白,脉浮;里证,舌苔黄黑,脉沉。 对于疾病性质,寒证阴盛阳虚(恶寒喜热),热证阳盛阴虚(恶热喜冷)。 对于邪正盛衰,虚证指正气不足(宜补),实证指邪气盛实(宜攻)。 阴阳,其实可视为八纲的纲领。阴证,包括里、寒、虚。阳证,包括表、热、实。

中医基础理论

印会河 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整体地看问题),辨证(根据望闻问切所获得的疾病资料来辨明判断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1,阴阳五行 2,藏象(脏象):脏腑的生理机制 3,气血津液: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 4,经络:气血通行的组织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5,病因与发病:疾病的发生在于人体内外坏境失调 6,病机:病理变化的规律 7,防治原则: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地制宜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相互对立、阴阳相互依存、阴阳动态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阴阳失调,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恢复阴阳平衡。(页17) 藏,指的是体内的内脏。象,指的是表现于外的现象。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主要功能为生化和蓄存精气;以及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为受乘和传化水谷并积存精气。“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疠气(瘟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痰饮淤血。

中医知识体系

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经典:内经、温病学、伤寒论、金匮要略 临床各科:内科、儿科、妇科、耳鼻喉、眼科、外科、伤科    针灸推拿:腧穴学、经络学、推拿学、针法灸法学、针灸学、针灸治疗学     其他: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针灸医籍选 、各家针灸学说 本科课程顺序: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中药学 方剂学 中医内科学 针灸学 黄帝内经 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学

异乡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

侯活士 威廉姆,《异乡客:基督徒的拓荒生活》,贺志勇 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 对于题解,作者表明,基督徒是异乡客,而教会就是拓荒地(colony),即异质文化中(世界)的孤岛。(页2)【可是,殖民地历史上带来多少伤害?】 在第一章中,作者表明,不是要像自由主义神学家(施莱尔马赫、蒂利希)那样,让基督教取信于现代世界(君士坦丁式的基督教),而是要像巴特那样,关心我们到底信什么,或者说我们的基督信仰如何使我们与众不同。(页8-13) 第二章,作者认为,基督徒的政治任务是成为教会,而不是转化世界。(页23)“教会的存在自有其理由,它来自教会的使命,而不是来自世界。我们并不是皇帝特许的机构。”(页25)【相当于自立吾理的意思】【但是,这种另立中央式的教会论,如何面对霍布斯?】教会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就是成为十字架的群体。(页32) 第三章,作者主张,被拯救,就是重新上路,进行一种探险活动。 第四章涉及教会,作者认为,基督教伦理的基本议题乃是我们是否忠于教会的独特眼界,从而如门徒那样去生活和行动。(页53)并且,作者强调基督教伦理的末世论维度,即天国进入世界,给世界上的其他国度带来了终末。(页70)因此,基督教的基本伦理问题应该是“真实的世界看起来应该是怎样?”,而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页71) 在第五章,作者指出,康德的伦理学更加大众化,即正确的行为基于人人都有的普遍理性;相比之下,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更有贵族气,即正确的行为是通过模仿榜样而习得的(如同学习语言,先听,再模仿)。基督徒的伦理学更倾向亚里士多德。(页80) 在第六章,作者鼓励基督徒要讲真话,诚实地传讲基督信息,即指摘、纠正、见证、诠释、复述并牢记上帝的故事。(页108)【带有故事神学的色彩】 在第七章,作者再次表明,基督教神学最大的难题不是翻译(辩护),而是展现自己。(页154)【巴特味】

夭折的上帝

马克·里拉,《夭折的上帝:宗教、政治与现代西方》,萧易 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年。 该书梳理了西方政治思想史,着眼于宗教(政治神学)与政治(政治哲学)的张力。 第一章 危机 在第一章,作者首先询问政治神学如何兴起?即,人们为什么需要在政治思想中诉诸宗教信仰?作者认为,这是由于这里有一个政治权力的正当性问题,即因为有些政治权力需要神给予正当性。(页6-7)政治神学具有三个派别,第一是泛神论,神就是宇宙,神在世界居住和工作;第二是诺斯替,神是遥远的remote神,世界被邪恶的造物主控制,因此需要逃离政治社会;第三是超越的transcendent神,既不在世界中,也不远离世界,例如希伯来圣经的上帝。(页13) 第二章 大分离 【大分离的根本原则就是政治思想必须放弃神学吁求】 政治神学依赖于神、人、世界三者神圣联结的图像。但是,在第二章,作者指出了现代政治哲学的转向,即大分离。具体来说,早期现代政治哲学家则试图不诉诸神,而通过其他东西来论证政治权力本身的合法性(例如心智的本性、个体权利),换言之,他们试图将政治思想和宗教信仰二者相互分离。以霍布斯《利维坦》为节点,这部书的目的就是“攻击和摧毁基督教政治神学的整个传统”,它表达的信念就是“要了解宗教和政治,我们不必了解任何与神有关的事情,我们只需要了解人,照我们所见的那样,世界上的单独的一个人。”(页46-47)霍布斯看到,基督教的启示隐藏着暴力和不安全的潜能,他的治疗方案是:①设立一个俗世的神(君主);②改革哲学和科学,丢弃传统教义。总之,霍布斯希望我们对公共的政治利益的思考和启示区分开来。(页57)【注意此处霍布斯对启示论的消极看法】霍布斯的焦点是征服黑暗王国(教会、国家、大学的联合体),使得基督教界神学政治的讨论,偏离关于神启的辩论,而朝向控制和疏导人的激情(这些激情原来是源自启示的主张)。(页59)霍布斯的后辈(例如洛克、休谟)赞同霍布斯的策略strategy,即大分离,但是,在具体的计谋tactics上他们采取自由主义的做法,即有限政府、政教分离、宗教宽容。(页60) 第三章 伦理的上帝【康德的道德的上帝】 霍布斯《利维坦》成功地转变了西方政治思想的主题,即,原先的主题是政治秩序需要接受神的启示,而现在的主题是人的问题,即为什么会有基督徒。(页72)这种宗教人类学的问题,由卢梭、康德进行补充。他们二者的策略是...

搁浅的心灵

马克·里拉,《搁浅的心灵》,唐颖祺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本书研究“反动reaction”,认为反动者(反动派)的心灵就是搁浅的心灵。(页8)他们不为现代的谎言所感染,作为卫士,他们看到的是辉煌的过去。(政治怀旧) 本书研究了三个人,弗朗茨·罗森茨威格、沃格林、列奥·施特劳斯。罗森茨威格写作《救赎之星》,他把基督徒比作生活在一片光亮的世界却见不到光本身,而犹太人却是能看到光却无法在时间维度上生活在其中的民族。他把犹太的过去理解为超验的理想。(页43-44)沃格林十分博学。在《新政治科学》中,他指出,现代产生于对基督教的叛逆,它本质上具有灵知性质。(页57)施特劳斯则看到了耶路撒冷(启示)和雅典(理性)之间的张力。通过对中世纪早期伊斯兰教思想家的研究,发现隐微的知识(哲学在隐微实践时保持自由,在公共实践时在政治上负责)。(页74-76)值得注意的是,施特劳斯上课(教学法),就是要学生朗读一个文本段落,然后点评,然后接着下一段。(页79) 林国华,《灵知沉沦的编年史:马克·里拉〈搁浅的心灵〉述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历史的发展充满了 文明正典和异端负典 之间的张力。文明正典,主张一元论,希望与世界和解。异端负典,则是诺斯替的二元论,反世界。(页15-16) 马克·里拉的大分离概念,指的是清除政治话语中的神学论证,即政治秩序与灵性秩序相互切割分离。(页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