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浅的心灵

马克·里拉,《搁浅的心灵》,唐颖祺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本书研究“反动reaction”,认为反动者(反动派)的心灵就是搁浅的心灵。(页8)他们不为现代的谎言所感染,作为卫士,他们看到的是辉煌的过去。(政治怀旧)

本书研究了三个人,弗朗茨·罗森茨威格、沃格林、列奥·施特劳斯。罗森茨威格写作《救赎之星》,他把基督徒比作生活在一片光亮的世界却见不到光本身,而犹太人却是能看到光却无法在时间维度上生活在其中的民族。他把犹太的过去理解为超验的理想。(页43-44)沃格林十分博学。在《新政治科学》中,他指出,现代产生于对基督教的叛逆,它本质上具有灵知性质。(页57)施特劳斯则看到了耶路撒冷(启示)和雅典(理性)之间的张力。通过对中世纪早期伊斯兰教思想家的研究,发现隐微的知识(哲学在隐微实践时保持自由,在公共实践时在政治上负责)。(页74-76)值得注意的是,施特劳斯上课(教学法),就是要学生朗读一个文本段落,然后点评,然后接着下一段。(页79)



林国华,《灵知沉沦的编年史:马克·里拉〈搁浅的心灵〉述评》,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历史的发展充满了文明正典和异端负典之间的张力。文明正典,主张一元论,希望与世界和解。异端负典,则是诺斯替的二元论,反世界。(页15-16)

马克·里拉的大分离概念,指的是清除政治话语中的神学论证,即政治秩序与灵性秩序相互切割分离。(页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