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教义学 1
卡尔·巴特,《教会教义学(卷一)神道论(一):§1-7 神的道作为教义学的标准》,王建熙 译,香港:天道书楼有限公司,2018年。
导论
§1 教义学的任务
教义学是教会对神的话语的自我反思。神学的三重含义:①单纯信心下的生命见证;②教会服侍,如讲道、圣礼;③作为科学,确保神的真理,反对谎言。接着,巴特详细阐述神学的科学性,这并不意味着神学要接受其他科学的标准,而是说,神学要忠实自己的任务,自立吾理。(页10)“神学要证明其科学的特性,唯一能够采取的途径,乃是致力于其实际主题所决定的知识任务。”(页13)
教义学作为一种探询,它的预设是:基督教所论的神的内容是可知的,而且是必须被人知道的。谈论神的基础,是以释经神学来研究圣经的教导。(页22)
教义学之可能成立,在于信心,就是顺从基督的呼召。(页24)信心,不是人的决断行为,而是神凭借恩慈而赐予人,是耶稣基督的自由的同在。(页26)但这样以信心为前提是否不靠谱?巴特说,这就需要祷告的态度。“祷告是承认我们只靠自己的意图将一事无成,即使那都是祈祷的意图。祷告可以表达我们身为人愿意接受神的旨意。祷告可以表示,无论为善或恶,人皆为神辨明,而不是为自己辨明。”(页33-34)
§2 教义学绪论的任务
教义学绪论的任务是阐明追求知识的方式。【听上去像认识论】“借着教义学绪论,我们了解到它如何明确论说教义学获取知识的特殊方法。”(页35)【可见这是在谈神学方法论了】巴特特别强调,要抵制崇尚理性的激进主义。教义学绪论,问的不是“人对神的启示的知识如何可能?”,而是“人对神的启示的真正知识是什么?”
巴特驳斥护教学,认为它是不负责任的。①护教学,以其信而认真地对待不信,但是信对于自身则不够认真。②对教义学自身过于自信,而分心去与他人讨论。③怀着中国长城的一劳永逸的心态,即一旦护教学完成其任务,就不再警惕对其言论的攻击。(页41-42)“神学之所以是真正的、有效的护教和论证,关键在于它的实质工作,是蒙神认可、授权并赐福,使之成为信心的见证,而不在于它采用某些特定形式……”(页42-43)
教义学绪论的必要性在于,澄清对福音的预设前提的理解。
第一章 神的道作为教义学的标准
§3 教会宣讲作为教义学的材料
宣讲(宣告)就是对人们宣告神的话语。“宣告是神亲自借着人的言语传讲信息,犹如君王差派使者传达一般。”(页70)你凭什么权利宣告呢?凭借着服侍神的道。当一个人要宣告时,这就意味着他立志服侍神的道。(页70)宣告中,有一个原则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神喜悦”,只要神喜悦,神就会把这个事物转化为祂本身的话语。(页72)【这个原则很重要,是另一种解决启示普遍性问题的道路】“事实上,教会的宣告本身只是把神的道之服侍,当作是从神恩手中赐下恩惠的管道。因此,它不能成为这道的主人,也不能把这道限制在自己的领域之内。”(页73)
就具体表现而言,宣告就是讲道和圣礼(它们是教会生活的中心)。(页75)宣告的意义在于,重申神的应许。(页70)至于讲道和圣礼的关系,巴特认为,“圣礼是为了讲道”(页94)。
教义学与宣告的关系:教会宣告是教义学的原材料(页102),教义学是对教会宣告的反思、批判、纠偏(页110)。同时,巴特指出,虽然教义学是作为一种批判性的维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具有任何优越性或特权(如诺斯替那样)。(页111)
教义学的工作只是研究我们如何以最好的方式谈论神、启示和信心。(页114)
§4 神之道的三重形式
神的话语具有三重形式:
①宣讲,传讲的神的道。它意味着人根据神自己的指示谈论神;人在神以自我对象的基础上谈论神;人以神自己的判断来谈论神;人有关神的谈论,而神在这谈论中并借着这谈论讲述自己。
②圣经,成文的神的道。作为成文的形式的正典,它具有权威性,而对于不成文的传统,它们只是自说自话。圣经之所以是正典,是因为它本是如此,它“凭借其内容而赋予自己权威”(页143)。
③启示,启示的神的道。启示,就是耶稣基督,就是道成肉身,就是神与我们同在(以马内利)。(页153)
这三重形式是统一的。并且,巴特强调,宣讲要不断地成为神的话语,圣经要不断成为神的话语,之所以说“不断”,是因为神的恩典的自由,即“无论何时何处,只要使神喜悦”。(页155)启示使用宣讲和圣经。(页157)
§5 神的道之性质
在本章开篇的小字部分,巴特对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做出了反思。【值得留意】上一章表明神的话语是什么,本章研究神的话语如何向我们说。
神的话语,意味着神在说话。神的道,①主要具有属灵性质(有别于自然的、肉体的、物质的);②就是那真理,就是那客观实在,就是耶稣基督;③具有目的性(或针对性),即神针对人具有自由而无私的爱——神对人说话,不同于人对人自己说的话;是瞄准我们而对我们的重击;更新我们走向复和;是未来的话,最后的话。
神的话语,同时就是神的作为。这意味着,它具有①同时代性contingent contemporaneity(神的话语既是那时那地的,也是此时此地的);②统治的权能,“教会不能因世人的不敬虔而受困扰,她不应太认真地对待世界的不敬虔。如果教会一直坚持如此看待,那就表明她没有认真相信神的道。如果是认真的话,她就必须具体地考虑其能力。……基于看重神的道的能力,这样的神学就必须得着世界、历史和社会。”(页206)【巴特在此还提到,这不是自然神学的问题,而是超自然神学的问题,这可与蒂利希《系统神学》关联法一节对比。换言之,巴特此处是说,不要太担心神的话语对中国人是陌生的,或是别人的、西方的,从而努力从人类学出发论证神的话语对于人的普遍性或先天性。而是说,之所以《圣经》从以色列开始,从特殊的真理开始,就是因为神的权能,即神的权能使得祂能够与每一个具体的特殊的人同在。耶稣基督既然能与近东人同在,就也能与西欧人同在,也能与中国人同在。】;③决定(决断)性,神的道首先是决定(选择、运用自由),然后才是历史事件。
神的话语,是神的奥秘。这意在表明,神学不可骄傲,以为神的话语已经如数学假定公理那样被掌握了。神的话语是在其世俗性(启示,即神道成肉身,意味着神进入世界)中的至高奥秘,是在其片面性(要么遮蔽,要么显露。祂的遮蔽,可以改变为祂的显露,祂的显露可以改变为祂的遮蔽)中的至高奥秘,在属灵(圣灵)意义上一直是奥秘(我们只能凭着圣灵去聆听和接受神的道,即凭着信心去聆听和接受神的道,因为信心是圣灵的工作)。
小结。神的话语是什么?神的话表现为宣讲、圣经、启示。神的话语是如何?它是我们心与口之中的圣灵的奥秘。
§6 神的道的可知性
神的话语对人而言是可知的。问题:人(教会中的人)如何可以知道神的话语(可能性)?
巴特首先解释,为什么这一问题中的人,是教会中的人——这是因为,神的话语是被教会所听到并宣讲的,教会因此成为教会。由此,巴特也明确反对笛卡尔主义。笛卡尔强调要从人的自我肯定去证明神的存在。但是,巴特认为“神学的程序,是要在神的确定上建立自我确定性,以神的确定来衡量它,因而从神的确定性开始。”(页261)换言之,神的话语的可知性并不是人类学问题,它问的不是一般人如何知道神的话语,因为神的话语作为神的话语是具体地向这个人或那个人说的。由此,它问的是神的话语向这些人说话,而这些人是如何可以知道的。(页261)【重要的思路!巴特在此摆脱了人类学的思路。】
人可以经验神的话语,这意味着神的话语决定着做自我决定的人(存在的人)。巴特在此引入承认Anerkennung,acknowledgement的概念。①承认需要智性;②承认涉及神人关系;③承认意味着屈从乃至接受被承认者(神);④承认意味着尊重被承认者身上发生的事实,即我们需要经历神的同在;⑤承认意味着屈服于神的权能,这是不平等的关系;⑥承认意味着决定,即神的美意(恩典或审判)和人的决定(服从或不服从);⑦承认意味着在难解之谜面前的停顿,因为要尊重和承认被承认者的奥秘;⑧承认是人的行动,它是不断被引领的;⑨人的自我决定和屈服于被承认者,二者是不矛盾的,因为前者决定去屈服于神,这是因为后者引发了前者的承认的决心。“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人类心灵的工作,其创造和努力从年轻时开始就不良,只能透过宽恕才能得到帮助。那么,在我们的经验中承认神的道,有甚么可以与神的道的确定和必要性相互对应呢?如果真有的话,那就是凭借人无法实现并因此不能断言的承认,乃是因着恩典临到他那因罪恶而带来腐败和死亡的工作,是为基督的缘故而不是了他内心的缘故。”(页291)“认识神的道之可能性是在于神的道,而不是任何其他的。”(页294-295)【人的确定性始终是在危机中,是在威胁中的】
【巴特由于强调确定性在神那里,而不在人那里,这就同时意味着——哪怕是圣经文字、使徒见证、历次大公会议信条,在人的意义上而言,它们也都不具备确定性(“它们不是我们的财产possession”),只有在神的意义上而言,由于神的带领,由于神的自由,由于神的恩典,才使得这些东西具有确定性。】
【蒂利希神学,可以视为一种初学者的自以为的人神相遇的道路,哲学→神学
巴特神学,可以视为真正委身于基督后,对自己以往道路的回顾(以一种新的眼光),甚至是重新出发(再上一次慕道班),现在我目前对巴特的疑虑仅剩政治现代性这块。
因此,对待蒂利希和巴特,可以视为这样的成长史:蒂利希→巴特,具体来说就是:
哲学→申辩神学→宣道神学
这也可以当作是我个人认识神的历程,就是认识到人生的诸多困境,便学习哲学,希望从而得到解答。但是,哲学本身也是有诸多困境(如人的骄傲),因此必须走出哲学而走向神,但是,蒂利希的申辩神学无法很好地处理现代性问题,于是又必须从中走出而走向巴特的宣道神学。】
【巴特强调确定性在神那里,这对克服现代思想的人类学中心很有意义。但是,我最近的疑虑是,巴特这样做的政治后果是不是很危险?——因为他这样做就相当于另立中央,甚至“造反有理”(危机)。
在现代政治哲学的意义上说,现代思想家之所以要把中心放在人类学,是为了避免宗教战争带来的社会混乱乃至国家衰弱(霍布斯),所以才那么强调人的主权(世俗权威),从而摆脱神学的宗教权威,从而能够富国强兵,让人民富起来。
可是,现在巴特又引入神作为另一个权威,在思想上我承认是十分积极的(确实比蒂利希聪明多了),但是这种神学的政治后果就是威胁了世俗权威及其稳定秩序(类似文革上纲上线,拿共产主义理想来挑战“造反”已建立的官僚精英秩序),从而是不是又会带来社会混乱乃至国家衰弱?
笼统地说,这就类似于——
前现代:你要考虑理想和现实
现代:理想太扯淡了,现实是,我要上北大,才能吃好饭(人类中心的吃饭哲学)
巴特的批判:你要以理想为中心,神的呼召是让你退学当乞丐
现在的问题就是:上北大(政治)还是当乞丐(神学)?】
信心,使得人可以认识神的话语。①信心是人对神的话语(耶稣基督)的真实经验,是一种承认的行为。②信心是神赐予给人的,如光(神)照亮黑暗(人),信心的事件就是相信耶稣基督与人同在,相信光照亮黑暗。③人完全地由于这对象(神)而成为信徒。概言之,神恩赐“人相信”。
§7 神的道、信条和教义学
本章,巴特对教义学再次进行了反思。教义学的任务,是检查教会的宣告是否与神的道一致。(页334)神的话语是教义学的唯一标准,我们拒绝去寻找其他标准。神的话语的具体形式是圣经。(页339)教义学,不是教条dogmas的科学,而是信条dogma的科学。信条,指的是教会的宣告与圣经所证明的启示的一致性。(页352)巴特主张,信条不是启示的真理,但它指向启示的真理。(页355)在此,巴特质疑罗马天主教对信条的理解,天主教把教会的信条等同于启示的真理(页352,359),巴特认为这会使得启示的真理物质化和去位格化。(页358)
巴特指出,教义学有两类,一类是正规的(学院学术的,更注重完整性),另一类是非正规的(学院之外,教会之内,缺少完整性,有所侧重)。巴特指出,对教义学进行科学化,有如下要求:①专注于教会宣告的问题;②不能止步于重复教会的宣告,还要对它批判和纠偏;③决定性的是,探询教会的宣告与圣经所证明的启示的一致性。巴特强调,“无论在任何时候,无论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有任何借口,神学最迫切的关注,莫过于始终忠于自己,并始终为圣经的神学而更忠于自己。”(页378)“终极重要的是,教义学是否依据圣经。”(页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