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

印会河 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

中医学的特点:整体观(整体地看问题),辨证(根据望闻问切所获得的疾病资料来辨明判断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有以下内容:
1,阴阳五行
2,藏象(脏象):脏腑的生理机制
3,气血津液: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
4,经络:气血通行的组织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
5,病因与发病:疾病的发生在于人体内外坏境失调
6,病机:病理变化的规律
7,防治原则:治未病、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地制宜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相互对立、阴阳相互依存、阴阳动态平衡、阴阳相互转化。
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阴阳失调,治疗的基本原则就是恢复阴阳平衡。(页17)

藏,指的是体内的内脏。象,指的是表现于外的现象。五脏,即:肝、心、脾、肺、肾,主要功能为生化和蓄存精气;以及六腑,即: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要功能为受乘和传化水谷并积存精气。“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卵巢),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其共同特点是它们同是一类相对密闭的组织器官,却不与水谷直接接触,即似腑非腑;但具有类似于五脏贮藏精气的作用,即似脏非脏。

病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疠气(瘟疫)、七情、饮食、劳倦、外伤、痰饮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