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ncept of Correlation: Paul Tillich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Mediating Theology

Clayton, John Powell. The Concept of Correlation: Paul Tillich and the Possibility of a Mediating Theology.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GmbH, 1980.

第一部分 现代神学的困境

第一章 导论

蒂利希工作的轴心就是处理神学与文化。所谓mediating theology,德文是Vermittlungstheologie,在蒂利希的语境中,指的是调和historical Christianity和当代文化。(p.8)本研究的工作是分析蒂利希的“关联correlation”概念,问题是:what sort of a correlative relation? what are the component elements of Tillich's concept of correlation? 作者将以蒂利希整个神学发展为视角去分析蒂利希的关联概念,从Kirchliche Apologetik到《系统神学》。

作者还强调,《系统神学·卷三》对于分析“关联”概念特别重要。就不同语言版本而言,德文版《系统神学》很重要,某种程度上可视为蒂利希《系统神学》的修订版,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在英译德的过程中,有些小词(如spirit)在翻译过程中被模糊化。(p.20-21)

蒂利希的早期和晚期作品,既有连续性,也有断裂性,因此要综合考量。(p.26)

作者指出,能符合蒂利希关联概念的对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reciprocity condition and autonomy condition。(p.31)


第二章 困境和关联概念

现代神学以来,为了处理宗教和文化的关系,有所谓施莱尔马赫困境Schleiermacher's dilemma,就是要同时满足reciprocity condition和autonomy condition。(p.42)这也是现代神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宗教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是完全独立自主,同时又必须与文化(或社会)存在互相影响。(pp.43-45)作者认为,施莱尔马赫没有清楚地指明宗教与文化存在着怎样(并且是何种程度)上的互相影响。(p.45)

施莱尔马赫最重要的后继者之一是特洛尔奇Ernst Troeltsch。特洛尔奇一方面扩充文化概念的范围,原先施莱尔马赫把文化视为是人的教化过程(如同植物的培育),但是特洛尔奇把文化视为社会性建筑infrastructure。另一方面,他也扩充了宗教概念,宗教不仅仅是敬虔,而且具有心理、社会、伦理等多重维度。(pp.48-49)特洛尔奇的mediating theology的原则是compromise,它指的是法律或政治意义上的妥协、智性意义上不同信念之间的调解、文化和基督教的调解、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妥协。(p.56)特洛尔奇还是“文化新教”的倡导者Kulturprotestanismus【类似“文化基督徒”?】——Emanuel Hirsch【此人后来加入纳粹】为此辩护,强调神学和当代的文化乃是国家是互相归属的zusammengehoeren,新教的命运就是德国的命运。(pp.60-62)【值得思考:中国哲学的命运就一定是中国的命运?】卡尔·巴特就极力反对文化神学,这包括在他的对自然神学的批判中。巴特拒绝任何文化与宗教综合的企图,认为这是死胡同cul-de-sac。

一边是Hirsch失败的尝试(综合文化与宗教),另一边是巴特的分离主张,在以上背景下,蒂利希试图继续发展mediating theology,提出关联法。但是,作者指出,蒂利希的“关联”概念意义不清晰,首先需要对它进行语言分析与澄清。在蒂利希文本中,关联的意思丰富,不仅仅是哲学问题和神学回答之间的关联。(p.77)作者指出,关联,在存在论意义上指的是上帝与世界、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联;在知识论意义上指的是认知主体与认知客体之间的关联、启示和接受启示者的关联;在关联法意义上【可见,如果只谈关联法这种神学方法的话】指的是信息与处境之间的关联。(pp.79-81)


第二部分 宗教和文化

第三章 宗教和关联概念

本章主要处理蒂利希的“宗教”概念。在蒂利希语境下,宗教的含义是:宗教1,指的是对无条件者的经验,即终极关怀;宗教2,指的是一种社会文化领域。(pp.88-89)借鉴黑格尔论述基督教的绝对性(基督教是宗教发展历程的终点),蒂利希认为,宗教2意义上的基督教并不享有这种对于其他宗教的优越性,但是,宗教2意义上的基督教有它的基础,这基础则具有绝对性。这个基础foundation就是基督教的基本内容或标准,即“耶稣是基督”。(pp.95-96)

从精神生活Geistesleben角度谈宗教,蒂利希认为,宗教不是feeling,而是心灵的态度an attitude of the mind, ein Verhalten des Geistes。(p.107)但是,在蒂利希的后期作品中,他开始发现,自己对施莱尔马赫的feeling概念存在误解(其实,feeling指的是一种自我的感觉)(p.108),但是,施莱尔马赫的feeling of utter dependence概念侧重人和神的关系,而他的ultimate concern概念指的是人和关怀者(神可能只是其中之一)的关系。(p.109)蒂利希认为,他的终极关怀,是对宗教投入的现象学描述,但是,作者指出,他的这个概念,含义含混不清。(p.112)


第四章 文化和关联概念

文化主要有三类含义:①the cultivation of natural capacities; ②Geistesleben; ③ a complete whole. (p.121)

对于第一点,文化被视为导向个人完美individual perfection的自我栽培的过程Bildung。特别是Wihelm Humboldt以来,文化被视为宗教的世俗替代品。但是,其后的施莱尔马赫则主张,one must be religious in order to be cultured. (p.125)蒂利希在这方面又受了宗教社会主义的影响,那些非文化精英(例如无产阶级)才是文化变革的力量。(p.126)

对于第二点,文化被视为精神生活(黑格尔、赫尔德Herder)。有的侧重文化具有不同阶段和层次,有的侧重文化具有不同的种类。总之,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自我表达。蒂利希在这里,受到马克思的影响,他承认,至少对于欧洲的资本主义兴起而言,经济冲突决定了文化,但是,这不能上升为普遍规律,非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则另当别论。(p.137)蒂利希赞同黑格尔和马克思,"culture is the direct or immediate expression of its underlying foundation." (p.138)

对于第三点,涉及到文化联合culture unity的理论。斯宾格勒以一种类型学的态度区分了不同的文化类型。蒂利希认为,统合文化的东西是文化的substance。(p.143,148)


第三部分 关联关系的两个模型models

第五章 问-答和关联概念

作者首先引用Max Black的model理论,阐述model的不同含义,包括:scale models, analogue models, mathematical model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conceptual archetypes。(p.156)作者将分析蒂利希关联概念中的两个模型,其一是question-answer,其二是form-content,尽管这两个模型在蒂利希语境中经常混杂在一起。作者将论证,这两个模型都无法完全满足关联的条件,即reciprocity condition和autonomy condition。(p.159)

首先,作者注意到蒂利希早期所谓“辩证”神学,及其与巴特的关系。蒂利希认为,较之于巴特,他的“辩证”才是真的辩证,因为他同时注意到了上帝的Yes和No,而巴特则过于超自然主义了。(p.164)至于辩证和申辩的关系,蒂利希用问答模型来解释。作者指出,蒂利希从辩证转向问答,主要是马堡大学时期受海德格尔的影响。(pp.169-171)蒂利希把申辩视为一种问答的技艺。(p.174)

接着,插一句,就“问题”这一概念,蒂利希的德文和英文版本有不一致,德文只是die Frage nach,英文却更细致,根据不同的语境而表达为the question of和the quest for。(p.181)对蒂利希关联法的批评,主要有两种。其一,认为处境或信息,会互相干涉乃至主宰另一方。作者认为,这种指责没有根据,因为这是关联法的应用问题,而非关联概念的可靠性问题。至于方法的应用问题,蒂利希自己就有免责声明,表示方法的实际应用并非十全十美的。(p.182)其二,在原则上批评关联法,例如哲学问题并不一定需要其他领域(神学)来回答,或者是哲学问题的可回答性。但是,蒂利希会强调,所谓问题,指的是实存问题,或与终极关怀相关的问题。(pp.186-188)

最后,作者论证问答其实并不满足关联关系。【可见,作者批评关联法的角度是一个点,即就关联概念本身而言,蒂利希的问答结构是否是关联的。但是,如果强调关联法作为一条神学方法,是一条线,是否感觉会不一样?】作者认为,在问答模型中,哲学与神学处于一种松散的对话,没有guidelines没有标准,互惠reciprocity有余而自主autonomy不足。(p.189)


第六章 Form, Content and the Concept of Correlation

就蒂利希形式form-内容content概念的发展史来看,它脱胎于Form-Inhalt-Gehalt这个辩证过程。(p.191)这些观念与蒂利希所谓theonomy有关," the more the form, the more the autonomy; the more the Gehalt, the more the theonomy." (p.196) Inhalt意味着物质性的内容material,Gehalt(底蕴)意味着意义meaning。(p.197)——这又有关于蒂利希受art的影响,特别是当时的表现主义expressionism。(p.200)总之,早期蒂利希对Gehalt的影响受到表现主义的影响,后来又受到信仰实在论glaeubiger Realismus, belief-ful realism的影响。(p.203)Theonomy对于蒂利希,就是a self-transcending autonomy。(p.204)对蒂利希思想影响,除了①表现主义艺术,还有②马堡时期的基督神学研究,以及③与Hirsch的论战。(pp.204-205)蒂利希利用kairos这个概念,认为耶稣基督史历史的中心。(p.206)并且,在蒂利希的后期著作中,基督论逐渐被重视。(p.208)另外,在他的朋友Hirsch强调德国基督徒deutsch Christen时,蒂利希更愿意靠近巴特(p.210),蒂利希主张,不能把上帝国的临在等同于某一历史事件,不能把末世论的Kairos等同于an actual occurence(something finite)。(p.213)正是因为要和Hirsch(他对kairos的“误用”)的区别,蒂利希把原先的revelation和kairos,替换成了message和situation。(p.216)并且,蒂利希划分了一定的level,启示处于更高的level(耶稣基督作为判定标准),kairos处于较低的level。(pp.216-217)总之,早期蒂利希文化神学的关键词是theonomy,后期church theology的关键词是correlation。(p.221)因此,蒂利希所谓apologetic theology其实就是文化神学与教会神学的联合。(p.222)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检验Form-Content是否符合关联关系。作者认为,与问答的模型相反,Form-Content是自主有余而互惠不足。这是因为,蒂利希太过于强调基督教的内容content了(eternal and unchanging content),太强调基督教之为基督教的本质(即,耶稣是基督)。(pp.225-226)作者给出的解决方案是,避免这种基督教内容的本质主义,需要借助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事物并不是单一的本质,而是互相交错重叠的)的分析。(pp.236-243)

全书的结论。蒂利希的关联概念没有解决施莱尔马赫困境(即,他的关联概念其实不满足关联条件)。可借助家族相似来避免关联法的本质主义倾向。(p.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