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月, 2024的博文

On Subtweeting

Neufeld, Eleonore, and Elise Woodard. "On Subtweeting." (2022). 论“含沙射影”(阴阳怪气)。例子:Taylor Swift。【影射史学?】【施特劳斯的隐微写作】【捧杀】 AI: 这篇文章讨论了“含沙射影”(subtweeting),即在社交媒体上(特别是Twitter)进行的一种战略性沟通方式。含沙射影指的是间接地批评或嘲讽某人,而不直接点名,从而形成一种间接的言辞表达。作者分析了这种沟通的机制、战略用途以及其伦理影响,并将其与合理的可否认性、暗示和“狗哨”(dogwhistling)等概念联系起来。 主要内容包括: 1. **定义和特点**:含沙射影是一种通过间接的方式瞄准某人,而依赖背景知识让读者识别出话题人物的沟通方式。由于不直接点名,这种表达提供了合理的可否认性,让用户能够避免直接对抗或反击。 2. **战略性沟通**:含沙射影可以帮助用户在复杂的社交互动中保持模糊性,从而降低风险。它利用了Twitter平台的设计特点,例如公共互动、匿名性以及进行间接攻击的可能性。 3. **伦理问题**:文章指出了含沙射影的多种伦理问题,比如它如何为原本不可接受的行为提供“规范掩护”,使得被影射的人很难为自己辩护。这可能会导致伤害和复杂局面,包括那些积极参与含沙射影的人在不了解全部意图的情况下也变得共谋。 4. **平台设计**:Twitter的公开性和信息永久性放大了含沙射影的使用。平台的架构促进了这种间接沟通的传播和可见性,使得含沙射影在这一特定环境中得以广泛应用。 5. **对社会的影响**:文章指出,虽然含沙射影可以被用于战略性的优势,但它也可能加剧有害的社会动态,比如传播错误信息或助长欺凌行为。 作者探讨了含沙射影与其他形式的间接言论的比较,同时考虑了其可能存在的负面和有益的应用。文章最后反思了这种沟通方式对社会的广泛影响,强调了对其伦理和社会后果进行深入理解的必要性。

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

赫布·柴尔德里斯,《学历之死:美国博士消亡史》, 杨益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 【一个好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 ◆一步步丧失的尊严 >>报酬很低、福利全无、需保持沉默,每学期必会经历的“职业不安感”以及毫无诚意却又让每个人信以为真的承诺,就像主人假装扔球时,那条狗总是信以为真。在我们国家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劳动力中,大部分人将来的命运正是如此,而大部分学生将来所要面对的也正是这一部分为人师者。 >>2024-10-17 12:56:01 ◆没有引荐人,就没有工作 >>商业作家哈维·科尔曼(Harvey Coleman)总结了一套事业有成的秘方,取决于3个部分,即表现(performance)、形象(image)和曝光量(exposure),(或简称“PIE”,商业大亨每讲两句话,必出现一个首字母缩略词)。 科尔曼进一步对这3个要素做了“量化假定”(faux quantification),认为事业有成的具体配方是:10%的表现,30%的形象以及60%的曝光量。对于百分率的精确度,我不敢苟同,但我觉得他的总体判断是正确的。抱着“精英主义”的理念,我们坚信“表现好坏能够说明一切”。然而,表现得好与不好只是一块敲门砖,只是为了让另外两项要素有机会登台亮相而已。表现差劲的学者,肯定会被拒之门外;但表现上佳的学者,也只不过获得进入第二回合的资格罢了,接下来要考量的两项标准,权重更大。 >>2024-10-20 05:28:26 ◆大声说出梦想,而不只是表达恐惧 >>我希望每一位年轻的博士生都清楚自己为什么想当一名学者,想通过自己的研究展现何种真实的世界。我希望她能去三四所不同类别的学院担任助教,而不仅仅在自己学习的大学中任教,那样她才能了解高等教育及在校学生的全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服务最能打动学生。我希望学者的思考方式(不是对知识内容的掌握,而是保持一种经常性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冲动,去质疑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去关注谁受益、谁被忽视等问题)能带来多元化的就业机会,而不仅是封闭在学术空间内。 >>2024-10-24 05:18:07 ◆四项原则小结 >>一所具有价值的大学致力于培养和尊重其人际关系网络,这样的大学是一种由全体教师创造和引领的文化,它将所有人置身于不断学习的环境中,...

Justice in Hiring: Why the Most Qualified Should Not (Necessarily) Get the Job

Carey, B. (2024). Justice in Hiring: Why the Most Qualified Should Not (Necessarily) Get the Job.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 在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正义通常要求通过抽签雇用具有足够资格的候选人,因为这是承认每个候选人获得有意义的工作的平等道德要求的最佳方式。【通过抽签招聘,最佳】 作者将考虑三个角度的观点,并驳斥之。 最优秀者角度:公平竞争,优中选优,否则抱怨不公。 雇主的角度:选最优秀者带来更多利益。 第三方(客户)角度:选择最优者能带来好的服务。 作者认为,找出最优秀者是个错误。不应该优中选优,而是优后抽签。抽签保证了moral equality。 AI: 本文的主要内容围绕招聘过程中的正义性,探讨了为何不应总是雇佣最优秀的候选人。作者布莱恩·凯里(Brian Carey)提出,如果候选人足够胜任工作,雇主不应仅因为一个人最优秀就优先录用他,而是应通过抽签等方式给予所有合格候选人平等的机会。这种做法能够更好地体现候选人对获得有意义工作的平等道德诉求。 **主要观点总结:** 1. **反对过度重视资质差异**:作者认为,如果候选人具备足够的资质,招聘时基于相对资质的差异进行选择是不正义的。这种做法忽视了候选人获得工作的平等权利。 2. **重新定义“足够合格”**:作者建议用“足够合格”而非“最合格”作为雇佣的标准,这意味着在招聘中不应过度强调候选人之间相对的能力差异。 3. **雇主和第三方的权利和义务**:文章还探讨了雇主和第三方的权利。作者认为,雇主在招聘时应平衡候选人获得工作的利益和雇主自身利益,而不应仅考虑自身经济效益。此外,文章指出对第三方(如消费者)的责任在设定“足够合格”标准时应被考虑,但不应成为歧视合格候选人的理由。 4. **建议公平选择方法**:作者提出,在所有候选人都足够合格时,雇主应通过抽签等随机方式来决定最终录用者,这样能更公平地分配工作机会,减少不公正的主观偏见和资源浪费。 5. **例外情况**:尽管总体上倡导平等机会,作者承认在极少数情况下(如外科医生等特定职业),基于相对资质做出选择可能更有合理性,但这些情况应被视为例外而非常态。 总之,本文挑战了传统的“择优录用”观念,提倡更为公平的招聘方法,主...

西方元伦理学百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前瞻

陈真, 王桂玲. (2020). 西方元伦理学百年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前瞻. 哲学动态, 11, 88-101. 元伦理学的发展历程: 1,初创:道德语义学分析。 以追求规范性知识 ( 即对规范性问题的确定性认识 )为宗旨。例子,摩尔,开放问题论证。“Good”这一术语,其规范性何在? 2,扩张:认知主义(道德论说是对外部世界的断言,存在道德事实,有真值),非认知主义(道德论说是情感表达,不存在道德事实,无真值),错误论(不存在道德事实,有真值,但是永远为假)。 3,全盛:“理由”转向 a turn to reasons,“reasons”是伦理学的基础概念。 AI: 本文主要回顾了20世纪以来西方元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并展望其未来趋势。文章指出,西方元伦理学的百年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初创时期(20世纪上半叶)、扩张时期(下半叶)和全盛时期(21世纪以来)。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道德语义和实践理性。 1. **初创时期**:以分析哲学的兴起为背景,元伦理学主要关注道德语言的语义特征,形成了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两大阵营。摩尔的“未决问题论证”以及对道德概念的分析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 2. **扩张时期**: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元伦理学逐渐从单纯的语义分析扩展到实际的道德问题讨论,强调实践理性,探讨道德的合理性与行动理由的基础。 3. **全盛时期**:21世纪以来,元伦理学出现“理由转向”的趋势,强化了对实践理性和道德判断合理性的关注。元伦理学家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通过“理由”解释道德判断的规范性,同时对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的认知主义、非认知主义等进行深入分析。 文章最后总结,元伦理学的研究不仅帮助澄清伦理学中的概念问题,还为建立客观的规范性知识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以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种挑战。 AI: “**理由转向 (a turn to reasons)**” 是元伦理学在21世纪以来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它指的是将“理由”作为伦理学和规范性问题的基础概念,强调在探讨道德和规范性时,主要关注“行动的理由”而非其他传统的基础概念(如“善”或“价值”)。这一转向反映了对规范性问题的重新理解,尤其是在如何解释道德规范性和合理性方面。 ### 1. **背景** 在早期的伦理学中,讨论的重点通常是概念如“善”、“义务”或“德性”,这些被视为道德判断的核心。然而,自从菲...

Democracy in China: The coming crisis

Ci, Jiwei. Democracy in China: The coming crisi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Introduction 本书从prudence的角度来论证,民主对当代中国是必要的,否则CCP的统治将会面临危机。采取民主制度,将有利于统治的稳定和可持续。 CCP在中国实现了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但是作者看来,唯独缺乏sense of agency,主体感,即自由感、公民感。 论点:民主对中国必要且可能 1,审慎/规范(民主能带来现实的好处) 2,合法性危机(没有民主化,存在合法性危机) 3,民主的正当(当今中国的民主要素已经具备,只差政治体制) 4,民主化之后四个可能的挑战(CCP的地位问题,中国公民缺乏道德能动性,产生分离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Part 1 合法性危机 第一章 CCP有两条腿,legitimacy和performance,之前只靠经济方面的performance这条腿,但是现在随着经济放缓,这条腿已经越来越不足够,legitimacy这方面的虚弱愈加暴露。作者预测,中国将面对crisis of political authority,这一危机包括legitimacy和performance双重的缺陷(p. 44)。 64之后,原先是目的论的革命合法性,现在变成了绩效合法性。但是,同时,CCP并未放弃前者的遗产(例如“不忘初心”)(p. 42)。就后一点而言,作者认为贝淡宁主张的political meritocracy仅仅依赖于performance legitimacy是不足的(p. 55)。共产主义作为目的telo,这是CCP对其为什么适合统治的一个重要回答(p. 61)。 第二章 前一章论及,CCP的合法性最终依赖于其革命叙事的遗产,而非暂时的绩效。 邓以来的CCP,丢失了旧我,尚未找到新我。现在新加入了:经济成功与民族复兴。 为什么革命遗产能留下部分?这是因为,革命遗产的内容与方式可以分开。追求共产主义的内容已死,可是革命的方式和感情仍留存,可资利用(p. 76)。但是,作者认为,革命精神的危机将会在未来到来,习是革命精神的最后一代(p. 77)。 革命精神衰微后的两个危机场景:(1)抗议示威(群体性事件);(2)党内分裂。 后面论述习定于一尊的现象。但是,...

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郑雅君,《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 研究问题:为什么寒门难在出贵子? 两种模式:目标掌控模式(富学生),直觉依赖模式(穷学生) 三种意义感(及其来源): (1)家:为地位保障/家庭责任而工作 (2)学校:为家国理想/社会价值而工作 (3)市场:为个体趣味/自我表达而工作 四种类型的人: (1)自主驱动 (2)机会主义 (3)迷失无从 (4)价值归顺 寒门子弟如何改变: (1)重塑意义感(我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位置,自己的目标; (2)充实行动策略(我该怎么做):尽早对未来职业目标形成预期,熟悉游戏规则、着意积累资本。 ◆难以回避的名校学子之叹 >>本书致力于探究一个显见却难解的迷思: 为什么社会出身劣势的学生即使进入了最好的大学,却仍然在毕业出路与生涯前景上劣势明显? >>2024-10-13 22:34:38 ◆游戏规则 >>于是,大学生要想将自己打造成能够在求职市场获得优势的候选人,必须有意地、持续地反思和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将大学四年打造成一种致力于为简历加分的“履历经济学”(economy of experience)。要完成这些极具技术性的操作,需要额外对旅行、实习、体验等课余生活进行精细地投资利用,并加以适当地包装以衔接雇主的偏好,而这显然需要来自家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加持。 >>2024-10-14 02:53:46 ◆Jin Bang Ti Ming Zhi Hou _Da Xue Sheng Chu Lu Fen Hua Zhi Mi (Du Jia Shou Fa )_split_024 >>目标掌控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了解大学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和非制度性的规则,因此能有意识地树立生涯目标,并且知道如何通过管理自身的行动来趋近目标。目标掌控者有条不紊地组织大学生活,通过掌控自己的生涯目标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在大学中的经历和成果往往可以高效地转化成他们下一步生涯目标的资本。 >>2024-10-14 06:39:51 >>直觉依赖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在陌生的大学场域中难以自我定位,从而无意识地陷入无目标状态,主要倚靠直觉和旧有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直觉依赖模式主要是由于阶级原有习性不匹配新的精英大学...

Fame and redemption: On the moral dangers of celebrity apologies

Matheson, B. (2023). Fame and redemption: On the moral dangers of celebrity apologies. Journal of Social Philosophy. 澄清概念:redemption,apology 名人为什么会道歉?可能的三种解释。 名人公开道歉蕴含的moral danger,是narrative setting; narrative disempowerment(受害者无法掌握自己的叙事权);barrier to moral redemption。 【假如名人已经死了怎么办?名人的相关人员,如家属,如徒子徒孙有义务进行公开道歉吗?】【儒家圣人的问题】 【为尊者讳?冯友兰】 AI: 本文《名人道歉:名望与救赎的道德风险》讨论了名人公开道歉现象,特别是其中的道德含义。作者本杰明·马西森(Benjamin Matheson)来自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主要探讨了为何名人通常会公开向公众道歉,并指出这一做法可能带来的道德风险。 文章列出了名人公开道歉的三大原因:一是为了澄清公众记录,二是履行他们作为公众榜样的责任,三是为了维持自己的名声。此外,马西森还强调了名人道歉的三大道德风险:第一,名人可能利用道歉操控公众舆论,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叙述;第二,名人的道歉可能使受害者失去对自己人生叙事的掌控,过多关注名人而忽略了受害者;第三,针对粉丝的道歉可能阻碍名人实现真正的道德救赎,因为这种道歉如果主要是为了维持名声,而非出于真诚的悔过,那么其道德价值会大打折扣。 文章引用了琳达·拉兹克(Linda Radzik)的道歉与救赎理论,解释了错误行为如何破坏关系,以及道德救赎不仅需要行为上的转变,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和补偿性行动来重建信任。通过分析多位名人的道歉案例,马西森展示了这些道德风险在现实中的表现,并指出我们可以从这些高社会地位人士的公开道歉中学到哪些关于道歉和救赎的社会现象的教训。

爱的知识

玛莎·努斯鲍姆,《爱的知识:写在哲学与文学之间》,李怡霖、于世哲、范昀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 序言 强调内容与形式之间的整体性(二者不可分),并且强调文学作品,特别是小说,作为伦理作品的意义。【作者注意到文学对哲学思考的意义】 作者批判当代英美哲学分离了内容与形式(风格)(页7)。 这本书质疑这个理念:情感对实践智慧没多大作用。 作者指出,亚里士多德式的观点会认为,在慎思的时候,情感往往比超然的理智更可靠(页48)。 为什么需要小说呢?小说,甚至是文学,能够扩展我们狭隘的经验(页54),是一种对生活的延伸。 第四章 有瑕疵的水晶 本章解读《金钵记》。这是一篇体现文学的伦理维度讨论的例文。小说的一位女主角希望在道德上保持纯真,如大海上轮船的水密隔舱(页186),又如修女般的生活。但是,现实的道德生活是充满各种责任的冲突,女主角就发现她作为女儿与作为妻子之间身份的冲突(夫妻之爱与尽孝义务,页187)。 值得注意的是,该女主角与她的父亲,都相信道德生活的consummate(页196),把道德生活视作一种审美活动,如同金钵。【注意,安乐哲把仁人翻译为consummate,也强调审美】(页191-192) 真实的道德生活,是没有剧本的,演员需要继续发挥。 第九章 为生命阅读 《大卫·科波菲尔》中提及,小说,使得读者与其中的人物建立友谊。 阅读小说也是一种坠入爱河的练习。小说让读者做好了爱的准备,对社会的道德发展做出贡献。(页355)哲学的诱惑在于把人带入抽象的高处,远离特殊的世界;文学的诱惑则是使人进入更加复杂的世界。(页355) 第十一章 爱的知识 讨论《追忆似水年华》的马塞尔:爱的认知由痛苦的经验构成。 问题:爱是怎样被认识的?我们如何对爱有所了解?(页399) 讨论《学会投入》:如何克服怀疑与孤独的处境?爱。放弃怀疑而信任他人。爱的知识就是爱的故事。探询爱就需要我们自己去读故事。(页404) 第十五章 超越人性 当希腊的神为奥德修斯提供超越人性的生活(比如永生),奥德修斯拒绝了,他仍然选择人性的生活。 外在超越(基督教,查尔斯·泰勒),完全超越人性的另一种生活 内在超越(亚里士多德,努斯鲍姆),围绕人类的善的人性的生活

晚年周恩来

高文谦,《晚年周恩来》,明镜出版社,2003年。 ◆第一章  毛、周关系的历史回顾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先是毛泽东在四月间以红四军前委的名义复信中共中央,批评中央的"二月来信"对客观形势及主观力量的估计"都太悲观","是一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当时下级党组织像这样毫不客气地批评中央的作法是不多见的。这显示了毛蔑视权威,敢于抗上的个性。而作为中共党内最高军事首脑的周恩来在六月间收到毛的这封辗转来信后,表现出相当的民主作风,并不认为这是在违忤抗命,相反还觉得毛的申述意见不无道理,便站在中央的角度作了自我批评,承认中央"二月来信"中让红军分散等问题"是有些毛病" ,并且不再坚持让朱、毛离开部队,而改为希望红四军前委指派一得力人员前来中央讨论问题。 >>2024-09-25 19:54:20 >>在共产国际的压力下,中共在随后召开的六届四中全会上不得不吞下了由王明教条宗派全面掌权的这颗苦果。周恩来虽然被留在中央,却威信扫地,只是一个戴罪之身的留用人员。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话说:"恩来同志自然应该打他的屁股,但也不是要他滚蛋,而是在工作中纠正他,看他是否在工作中改正他的错误。"经过这一场打击之后,周恩来元气大伤,虽说还没有到心灰意冷的地步,变得和他性格相仿、个人关系又一度很好的江浙同乡瞿秋白一样,但党内斗争的残酷和叵测,特别是李立三因违抗共产国际而遭到的下场,却在他的内心留下无法抹去的阴影,深感如履薄冰。周本来就是一个组织纪律观念极强的人,又有着临事而惧的个性,在他对事情没有看清并且确有把握之前,宁可犯政治错误,也绝不犯组织错误。这是周氏一生典型的政治哲学。 >>2024-09-25 20:02:17 >>值得一提的是,与毛泽东指挥的前三次反围剿的胜利相比,第四次反围剿打得更加漂亮。因为前三次只是歼灭了国民党的杂牌军,而这次则是围歼了蒋介石的精锐部队,并创造了以往红军从未使用过的大兵团伏击战法。对此,蒋介行深为懊丧,称:"此次挫败,惨凄异常,实有生以来唯一之隐痛",就连原先准备在一旁等着看笑话的毛泽东也不得不承认:这是国民党发动围剿以来败得最惨的一次。这一胜利使周恩来如释重负,...

正义的两面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修订版)》,三联书店,2014年。 本书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正义理论。 正义的条件circumstances: 主观条件(人类既定的心理特征) 客观条件(人类既定的生存状况) 正义是介于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之间的品德。 第九章专门讨论怨恨 resentment的来源:“愤恨的来源恰在于此:既然我们有意识地把正义的要求作为定言命令,但同时又无意识地把正义的要求作为假言命令,那么,一旦别人违反正义的相互性并伤及我们的利益,我们就会产生愤恨的道德情感。”(页233) 后记 这本关于正义的书可以说是一部相当抽象的哲学论著,但我做这项研究的念头却始于对具体的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这些现象可以概括为: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效仿这种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这种现象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发生,在道德文化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且,不论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正义观念,这一可能性都无法避免。本书的主要思路,即正义的两面性,就是在思考这一现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顺着这一思路研读有关著述时,我才发现,这一问题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关于正义心理的任何研究都属鲜见。于是,我的这项研究就有了双重目的,一是以上述现象为切人点,解释正义心理和正义运作的若干重要方面,二是试图填补正义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第一个目的也是更主要的目的,产生于作者对具体的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因此,我恳请读者在考虑本书的抽象论证时能结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具体思考。(页248)

Chapter 38 of the Dàodéjīng as an Imaginary Genealogy of Morals

Ci, J. (2011). Chapter 38 of the Dàodéjīng as an Imaginary Genealogy of Morals. Ethics in Early China: An Anthology, 1, 233.  本文对《道德经》38章做道德谱系学的分析,指出这一章的重要性在于说明:儒家道德更会产生伪君子。儒家在道德完美性moral perfectibility上越走越远。(p. 243)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