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的两面

慈继伟,《正义的两面(修订版)》,三联书店,2014年。


本书从道德心理学的角度探讨正义理论。


正义的条件circumstances:

主观条件(人类既定的心理特征)

客观条件(人类既定的生存状况)

正义是介于纯粹利己与纯粹利他之间的品德。


第九章专门讨论怨恨


resentment的来源:“愤恨的来源恰在于此:既然我们有意识地把正义的要求作为定言命令,但同时又无意识地把正义的要求作为假言命令,那么,一旦别人违反正义的相互性并伤及我们的利益,我们就会产生愤恨的道德情感。”(页233)


后记

这本关于正义的书可以说是一部相当抽象的哲学论著,但我做这项研究的念头却始于对具体的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与思考。这些现象可以概括为:如果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非正义行为没有受到有效的制止或制裁,其他本来具有正义愿望的人就会效仿这种行为,乃至造成非正义行为的泛滥。这种现象在任何社会都可能发生,在道德文化和法律制度不健全的社会更是如此,而且,不论一个社会有什么样的正义观念,这一可能性都无法避免。本书的主要思路,即正义的两面性,就是在思考这一现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顺着这一思路研读有关著述时,我才发现,这一问题很少有人问津,甚至关于正义心理的任何研究都属鲜见。于是,我的这项研究就有了双重目的,一是以上述现象为切人点,解释正义心理和正义运作的若干重要方面,二是试图填补正义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第一个目的也是更主要的目的,产生于作者对具体的社会道德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因此,我恳请读者在考虑本书的抽象论证时能结合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具体思考。(页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