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
郑雅君,《金榜题名之后:大学生出路分化之谜》,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
研究问题:为什么寒门难在出贵子?
两种模式:目标掌控模式(富学生),直觉依赖模式(穷学生)
三种意义感(及其来源):
(1)家:为地位保障/家庭责任而工作
(2)学校:为家国理想/社会价值而工作
(3)市场:为个体趣味/自我表达而工作
四种类型的人:
(1)自主驱动
(2)机会主义
(3)迷失无从
(4)价值归顺
寒门子弟如何改变:
(1)重塑意义感(我要的是什么):知道自己是谁,自己的位置,自己的目标;
(2)充实行动策略(我该怎么做):尽早对未来职业目标形成预期,熟悉游戏规则、着意积累资本。
◆难以回避的名校学子之叹
>>本书致力于探究一个显见却难解的迷思:为什么社会出身劣势的学生即使进入了最好的大学,却仍然在毕业出路与生涯前景上劣势明显?
>>2024-10-13 22:34:38
◆游戏规则
>>于是,大学生要想将自己打造成能够在求职市场获得优势的候选人,必须有意地、持续地反思和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将大学四年打造成一种致力于为简历加分的“履历经济学”(economy of experience)。要完成这些极具技术性的操作,需要额外对旅行、实习、体验等课余生活进行精细地投资利用,并加以适当地包装以衔接雇主的偏好,而这显然需要来自家庭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加持。
>>2024-10-14 02:53:46
◆Jin Bang Ti Ming Zhi Hou _Da Xue Sheng Chu Lu Fen Hua Zhi Mi (Du Jia Shou Fa )_split_024
>>目标掌控模式的核心特征在于:了解大学及劳动力市场中的制度和非制度性的规则,因此能有意识地树立生涯目标,并且知道如何通过管理自身的行动来趋近目标。目标掌控者有条不紊地组织大学生活,通过掌控自己的生涯目标来分配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他们在大学中的经历和成果往往可以高效地转化成他们下一步生涯目标的资本。
>>2024-10-14 06:39:51
>>直觉依赖模式的核心特征是,在陌生的大学场域中难以自我定位,从而无意识地陷入无目标状态,主要倚靠直觉和旧有习惯来组织大学生活。直觉依赖模式主要是由于阶级原有习性不匹配新的精英大学场域而引起的,即布迪厄所谓的“习性滞后”(habitus hysteresis)。“习性滞后恐怕是机遇和在抓住机遇所需的倾向之间存在差距的根据之一;该差距致使机遇被错过”p.84——在《实践感》一书中,布迪厄一针见血地阐明了直觉依赖者总是抓不住机遇的原因。直觉依赖者并非没有树立目标的能力,只是因为升学流动带来了场域的剧烈转换,从而引发其内在自我及文化常识的震动,陷入一种不清楚自己是谁、将要成为谁的模糊的位置感。此外,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没上过大学,所以他们对适应精英大学缺乏必要的文化性知识,譬如学生社团是如何组建的,团委和学生会在大学里扮演着什么角色,教授青睐什么样的学生等等。自我认同和必要知识的缺乏使得目标感无从建立。因而,他们对大学生活的安排常常缺乏方向上的一致性和策略上的技巧性,难以为日后的出路选择积累优势。例如,想当然地以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好好学习,参与课外活动、实习实践是“耽误”学习,但又没想过或不清楚成绩搞好是为了什么。缺乏包含多样策略的文化工具箱使得他们往往奉行单一的行动风格——勤恳而单纯,对任何事情都一样认真。也正是这种老实持重的风格使他们难以意识到尽早树立目标的重要性,也更难树立起一个对自身有意义的目标。
>>2024-10-14 06:41:00
>>有意思的是,目标掌控者与直觉依赖者的区别不仅仅体现在组织行动的技术层面,更体现在道德层面。换句话说,二者秉持着基于不同逻辑的道德判断,由此构成了区分“我们”与“他们”的象征边界(symbolic boundary)。目标掌控者认为,认为大学生理应有自己的目标,并且相信在规则允许的限度内使用策略去达成目标无可厚非,无目标地组织生活和学习是一种对自己的“不负责任”;而直觉依赖者却往往将围绕生涯目标组织大学生活视为“功利心强”“动机不纯粹”,并且对使用讨巧的策略去达成目标有种道德上的拒斥感。譬如,分别来自甘肃和贵州贫困地区农民家庭的成忠和余涛在入校不久后都发现,身边不少同学为拉高绩点去选一些给分容易的课。对此,成忠感到惊奇,却也很不以为然:“他们这也不是厉害,就是套路更深罢了。他们可能确实会拿到更好看的成绩。但是按照这种方式我觉得没必要。这样就失去了按兴趣来培养的初衷嘛,太功利了。”余涛还发现,身边聪明的同学会频繁和任课老师接触以取得老师在给分上的关照,他虽然羡慕别人的好分数,却对这种走捷径的“套路”嗤之以鼻:“他们会想方设法和老师和任课老师套近乎,经常问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就为了让老师记住他的名字,然后我就觉得这样的行为非常不齿。”这种道德感似乎与余涛对农村人的认同相连——他想保持住自己“本质”的东西:“就是自己最纯真的那一面。像我们很多人就说,当提到我们那边的时候,大家都会说很淳朴啊那个人,农村没有套路,是什么就是什么,大家都很朴实。所以我不会为了某个目的不择手段什么的。”
>>2024-10-14 06:41:18
◆Jin Bang Ti Ming Zhi Hou _Da Xue Sheng Chu Lu Fen Hua Zhi Mi (Du Jia Shou Fa )_split_026
>>在鼓励独立思考、广泛涉猎的高中环境里,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意识到学习成绩好只是优秀的基本条件。从他们讲述自己高中生活风格的语气和他们想强调的重点中我理解到,在他们的常识中,一个出色的学生本就应该特长明显,有自己的爱好,思维活跃而有主见,又在学业上游刃有余。换句话说,要在鼓励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的中学里成为佼佼者,成绩优异只算达标,而富有自主性的思想和有趣的个性才是加分项。这种超越庸众的思路,恰恰能够帮助学生更早认识到“自我”和“个性”的存在,调动起他们对爱好、目标、倾向的自主掌控,在大学前就对“目标掌控模式”习以为常。
相对而言,农村学生和中西部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则往往不允许他们考虑所谓的“个性”。禹海的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在家务农,家里还有一个姐姐患有慢性疾病,一家四口靠着父亲作为矿工的薪水勉强维持。不过即便如此,一贯重视教育的父母还是倾尽所能支持禹海读书,母亲在他中学期间在市区租房陪读4年。在高中陪读期间,母亲为了让他专心学习,趁他不在家时收走了电脑。在类似家境的被访者中,禹海仅仅是一个寻常的例子。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都极其辛苦,需要学生付出几乎全部的时间和心思专注于学业。许多人凭借出众的成绩跳过了县中,直接升入了全市乃至全省最好的高中,但这常常需要合家鼎力支持,学生所承担的压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因而,一个“懂事”的寒门学子必须十分专注于学业,才能取得好成绩回报父母,或是为辛劳的父母“争口气”。学业成绩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学业本身,更是为自己和家人换得尊重和指望的筹码。
>>2024-10-14 06:51:34
◆父母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
>>也就是说,优势阶层的父母一边鼓励孩子发展掌控自我的能力,一边又有足够的实力和眼界从旁为他们保驾护航。这些父母自身有上过大学的经历,有的甚至在大学工作,他们自然洞悉如何在重大教育决策中趋利避害。
>>2024-10-14 06:57:43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低阶层的父母不插手,多半是因为没有能力和见识去参与孩子的决策。他们绝大多数从未踏进大学的校门,对大学里发生的一切几乎一无所知。除了精神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帮助,他们再无法就子女高中以后的重大决策给出具体的咨询意见了,更不用说指导他们管理大学生活和确立生涯目标。实际上,他们的子女能够超越他们成为全家第一个大学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期望。至于上大学的目标,已经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范围。
>>2024-10-14 06:58:21
>>如果说优势阶层的父母放手让孩子选择是一种策略,那么从未上过大学的父母放手让孩子选择则是一种无奈。在大学这个游戏规则愈发复杂的迷宫里,优势阶层的父母基于对这一场域的洞悉,为孩子织就了一张“安全网”,帮助孩子认清形势、定位自身、树立目标,顺利通关;而弱势学生则没有这张“安全网”,只得独自在这个陌生的场域里无助地摸索前进,父母能提供的建议越来越少,往哪走全靠自己或对或错的直觉和过去的习惯。
至此,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家庭背景受访者的中学教育经历和父母在重大决策中的作用,本研究展示了“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的形成是如何与家庭背景交织在一起的。
>>2024-10-14 06:59:27
◆选报专业
>>父母很支持他的选择,他们非常清楚一个专业壁垒高的学位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更强。
>>2024-10-14 07:03:56
◆Jin Bang Ti Ming Zhi Hou _Da Xue Sheng Chu Lu Fen Hua Zhi Mi (Du Jia Shou Fa )_split_030
>>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优势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的性情倾向和文化能力始终能够满足学校场域的规则和要求,因而他们一入校即会体会到一种舒适感,在基础教育阶段已经被培养起来的自主性、自我反思能力和目标意识也得以较好地彰显。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低阶层大学生的习性好不容易适应了基础教育阶段严苛的应试环境,却又在大学阶段遭遇了一个脱离了考试主义的规则更复杂、更隐蔽的场域,入学以后不得不经历一个痛苦的适应期,他们在情感层面和行动层面承受双重的茫然无着感,加之基础教育经历又多强调苦学而不强调生涯目标的选择,他们在大学里起航的状态和家境优越的学生迥然不同。他们找不到自己的方位,前路一片模糊,只好如履薄冰地凭着感觉行事,对自己迈出的每一步都忐忑不安。
>>2024-10-14 07:19:02
◆Jin Bang Ti Ming Zhi Hou _Da Xue Sheng Chu Lu Fen Hua Zhi Mi (Du Jia Shou Fa )_split_031
>>不理解“目标掌控者”的人对他们有一个常见的误解,认为他们太过强调达成行动的目的性和策略性,从某个角度看似乎很急功近利。其实并不尽如此,如果我们把“功利”定义为“花费尽可能少的代价达成短期目的”的话,“目标掌控者”优等生的确重视目标的达成,却不一定在所有任务上都企图花费最少的代价,而且他们的目标也可能是长期的。泽斌在回应这种“功利”评价的时候主动辨析了二者的区别:“比如说我找工作,那么我要实习,那么每一份实习,如果我只是为了凑(简历上的)经历,这是一种功利性的想法。但是呢,我的意思是如果你的目的是工作,那你就不应该把实习当作一种你刷简历的方式。所以我所指的这个目的其实不是那种功利,是你要对自己负责,你在决定了做某事的话就是你不能就什么都不想,你要为它做好准备!所以如果你要去工作的话,当然要有本科文凭,但其实在上课这件事情上投入很多就没有必要。”
我们从泽斌的话里可以对“目标掌控者”的道德感有所认识。他们中的不少人向我表达过:“有目标地组织你的大学生活”是对自己、对家人负责任的表现。在目标所指向的领域,他们同样鄙视短期功利化的行为,也强调要在自己选定的目标方向认真努力;反之,对于那些并非他们目的、又必须去做的任务,他们则接受一定程度地使用策略去省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自己的目标方向进行投入。
>>2024-10-14 07:24:43
◆社会性投入:被习惯性忽略的宝藏
>>如果说目标掌控者会不假思索地多在社会性方面投入,那么“直觉依赖者”则往往不假思索地尽量少在社会性方面投入。正如上文所述,大学里的竞争绝不仅在于学业,社会性投入在帮助学生找到职业方向方面所能带来的帮助远胜于学习。然而,正如已有研究已经指出的,弱势背景的大学生往往会对校园中的社交活动和课外活动保持着一定的拒斥感,他们倾向于将这些活动视作是对他们的主业——学习——的一种干扰。换句话说,他们的阶层习性没有为他们养成对社会性投入的向往和积极性,也没有令他们足够地意识到社会性投入在生涯发展上的价值,再加上习惯性地对学业的重视,使得弱势背景的大学生往往对大学里的人际交往和课外活动投入程度较低。
>>2024-10-14 07:34:51
◆第四章 努力
>>话说回来,对于所有新生而言,要在短短的大学四年里迅速适应大学的游戏规则,并认清未来的职业目标(对于部分人还意味着实现习性的转变),绝非易事。即便对于优势家庭背景的学生来说,形成对未来职业道路的明确想法也需要一个探索的过程。在这个问题上,大学生发展研究已经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学生必须主动投入,积极投身学校的各类教育实践,提升学习成果,主动与老师和同学互动,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根据该领域的文献,学业投入(academic integration/engagement)与社会性投入(social integration/engagement)一般被认为是学生的投入中促进自身发展的两个最重要方面。
>>2024-10-14 07:42:16
◆学业投入:学以致“用”的策略
>>不在意,却尽量不错过它所能带来的好处(至少不能让它成为一种阻碍),是多数目标掌控者对待学习成绩的态度。他们清楚成绩对他们的“用处”在哪里,也知道什么样的课该去怎么应付。这并不是说“目标掌控者”不会认真对待学业,而是说他们牢牢把握住了投入的意义,并且从这些意义出发,选定他们的学业投入策略。实际上,他们对学业投入的程度基本取决于他们在实现生涯目标方面对学业成绩的需要程度。
尚未明确出路预期的“目标掌控者”对学业的态度通常是:把成绩控制在某一区间,以保证未来不会因成绩过低而失去机会;同时又尽可能在学业中节省投入成本,以便让自己投入到更广泛的目标探索中去。
>>2024-10-14 07:44:10
◆社会性投入:锚定职业目标的关键环节
>>英国社会学家Phillip Brown在二十年前就观察到,在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力(employability)越发成了一个建立在比较和排序之上的相对概念:毕业证书只是就业中的敲门砖,求职者还需要对自己的过往经历、个人品质、甚至性格和自我认同进行一系列管理和展现,才能获得雇主的青睐。这个诊断在今天的中国仍然适用。毕业生需要精心打造自己的简历,不仅展示自己在大学的学业表现,更重要的是通过恰当的履历来展示自己的素质和品质,例如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而在打造简历时,学生在大学期间的社会性投入(包括人际交往、实习、实践等)比学习投入可能更重要。
>>2024-10-14 07:51:17
>>雅君:“那你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经纬:“当我失败的时候。”
雅君:“什么?”
经纬:“你知道什么是选择吗?”
雅君:“什么是选择?”
经纬:“我们都害怕选择,是因为选择往往要意味着放弃已有的东西。当你选择自己要的东西时你可能就必须放弃一条安逸的路。其实你大多数的时候不想去选择,因为你已经有一个很好的选择——就是你不去改变,顺着既有的轨道往前走。但是当你失败的时候,你会发现那条(原先的)路堵死了,然后你才会发现什么才是我最终要做的。那个时候其实人很难,当那条路已经堵死的时候,你必须选择:你要么重新启航找一条路继续走,要么说你真的去寻找你想要做的事情然后认清自己、为之努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会想很多事情。”
雅君:“你的人生在什么时候发生了这件事情?”
经纬:“就是大三创业失败的时候,就是所谓的‘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虽然说没有那么夸张,但是那个时候没有好好学习,没有去上课一年,也挂过科。然后那时候本来是想着出国读研,大一大二的时候是想着安安分分出国读研,大三了(成绩)就成了这样……当然又觉得可以去争取。因为我家有足够的钱,要想出国读书不是一件难事。你可以真去,但是你真的是想要这个吗?当时我咨询了很多人,如果我要是去做这件事情,重新开始努力而且我还要比别人更努力,或者说就去做别的事情。这时候我们会发现这(失败)才是真正的选择。因为当你可以不去选择的时候,你觉得不去改变是最好的选择。”
>>2024-10-14 07:56:35
◆Jin Bang Ti Ming Zhi Hou _Da Xue Sheng Chu Lu Fen Hua Zhi Mi (Du Jia Shou Fa )_split_040
>>有研究表明,来自弱势社会背景的学生在遇到挑战时更偏向独立解决而不是求助或与他人合作,禹海在访谈时直言他确实如此。独立解决问题固然是一种可贵的品质,但有限的社会性投入和同质化的交往圈子,限制了他扩展“文化工具箱”的机会,也限制了他为职业道路早做准备的可能。根据同在北方大学的“目标掌控者”宇森的观察,“北方大学在明面上虽然倡导集体主义、奉献社会,但实际上会在官方或者非官方的地方很鼓励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哪怕你就是想赚钱也是可以的,但你一定要知道自己要什么!这一点大学或许没有搬到台面讲,但是私下里辅导员、老师、学长学姐都会给你讲,你一定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很重要,所有的一切焦虑、一切纠结都源于自己不清楚这一点”。
>>2024-10-14 08:02:32
>>“目标掌控者”以生涯目标为核心来组织学业和社会性投入的策略确实更容易使他们在大学里积累职业优势。“直觉依赖者”虽然可能同样努力,其学业和社会性投入却缺乏目标意识的统领,因而容易流于松散,不利于他们在有限的大学时光中积累优势。更不用说,由于习性错配所制造的适应障碍,他们在学业和社会交往上融入大学环境的难度本就更大。结果就是,“直觉依赖者”常常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被推向毕业的出口。抑或说,“直觉依赖者”组织学业和社会性投入的松散方式本无可厚非,甚至比“目标掌控模式”更接近于“博雅教育”的人文主义理想,但一旦被置于第二章所述及的宏观制度背景和竞争规则之下,其相对于“目标掌控模式”的低效性就显而易见了。说到底,“直觉依赖模式”下组织学业和社会性投入的低效方式,是习性不能完全适应场域游戏规则所产生的结构性限制。
>>2024-10-14 08:04:27
◆行动策略的充实化
>>除了意义感的重塑,从“直觉依赖者”到“目标掌控者”的转变过程往往还伴随着文化工具箱中行动策略的充实化。如果说“直觉依赖者”升级自身文化工具箱的第一步是开始有意识地选择“我要的是什么”,那么关键的另一步就是对“我该怎样做”增加更多的概念。
>>2024-10-14 08:11:28
>>都会自己想得比较清楚自己是要干什么。因为不同追求的人在学校里干的事也不一样。
>>2024-10-14 08:13:03
◆Jin Bang Ti Ming Zhi Hou _Da Xue Sheng Chu Lu Fen Hua Zhi Mi (Du Jia Shou Fa )_split_044
>>回到我们的游戏比喻。如果说资本化过程奠定了各类玩家在游戏中的基本倾向,那么本章所讨论的投入过程则更直接地为他们积累了可用于关底对决(毕业出路)的装备与能力值。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业投入,课外社交活动的参与、与老师的互动、同学社交圈子的营建,既是融入大学生活的过程,也是能力形成、奠定简历优势的过程,甚至还可能是重组文化工具箱、发生习性转换的过程。某种程度上说,在大学这一局的游戏规则里,学业投入是“初赛”,社会性投入则是“预决赛”。课外的社会性投入尤其重要,正如学者们已经指出的——大学生活经历在帮助学生们意识到他们“想要什么”这一问题上功劳卓著。在这一过程中,结构性因素和个体能动性的重要性都不可忽视。在有限的游戏时间内,带着什么样的实践模式来走完迷宫路线,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大学生在游戏出口处是从容还是仓惶。
>>2024-10-14 08:17:24
>>恰如泽斌的忠告,在当下内卷加剧、“履历经济学”当道的今天,围绕一条确定的生涯发展道路开始准备得越早,则越有利。
>>2024-10-14 08:17:45
◆消费社会的新潮理念:为个体趣味/自我表达而工作
>>从被访者的相关论述中不难发现,上述三种观念图式(在最典型的情况下)各自出于不同的社会制度组织所构建的话语体系。名校的大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三个话语制造者——家庭、大学和市场——平行地生产出三种不同的意义阐释逻辑,为名校大学生看待工作的目的和意义提供了竞争性的图式资源。
>>2024-10-14 08:21:51
◆选择与被选择
>>上述浅显的观察还不能得出可靠的结论,但或许反映了当代名校大学生文化工具箱分化的某些特征:主轴A两端一者代表着“家”本位的传统文化,一者代表着“国”为先的集体主义精神,都是改革开放之前早已深入人心的文化图式,都将个体的意义纳入某一社会角色中;而主轴B和主轴C则均与改革开放之后才兴起的个体趣味/自我表达图式相联系,这说明作为“90后”新生代的大学生虽普遍熟识从父辈承袭而来的文化工具,但其中成长于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优势群体,似乎能够更加自然和熟练地运用个体本位的文化图式去建构自己工作的意义。他们的文化工具箱所制造出的矛盾,不再是“家庭责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而是“自我趣味”与“社会角色”之间的冲突。换句话说,不同家境和地区的大学生所面对的意义感的纠结点可能存在分化。
>>2024-10-14 08:23:58
◆成我所愿:“自主驱动者”的追梦之路
>>“价值归顺者”虽然也缺乏目标意识,却相对比较顺服学校提供的正式教育,因而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中内化了学校所传输的理想信念(详见上文提到的“家国理想-社会价值”图式),并且出于该理想选择了相应的出路。由于“价值归顺者”的价值信念深受学校教育影响,因而在选择上倾向于跟随同学的普遍选择和进入体制系统(例如公务员、国企)。而“迷失无从者”则因为游离于各种价值取向之间而往往对未来的发展方向举棋不定,最终陷入被动局面。在毕业出路的获得上,“迷失无从者”处于最不利地位,而“价值归顺者”获得了学校和体制的赞助,“机会主义者”为自己博取了能力范围内尽可能高待遇的职业,“自主驱动者”则往往能够实现自主设定的职业或升学目标。可以想见,“自主驱动者”目标通常具有相当高的门槛和精英性质,与无路可走的“迷失无从者”可谓天壤之别。
>>2024-10-14 08:26:13
◆Jin Bang Ti Ming Zhi Hou _Da Xue Sheng Chu Lu Fen Hua Zhi Mi (Du Jia Shou Fa )_split_054
>>当我们仔细思忖上述四分类,会发现关于价值信念与行动之关联的两种理论路径——价值观驱动范式和文化“工具箱”范式,其实有论无争,甚至互相补充:价值观驱动范式的解释重点在于人的行动目的是如何确立的,而“工具箱”范式强调了人如何像使用工具那样使用文化去达到预先确立的目的。在学校-工作转换的具体语境下,学生能在生涯选择上享有多大程度的自由,取决于两个要素:(1)内化的价值观念是否驱动了自洽的、明晰的目标;(2)学生作为理性行动者使用文化工具达成目标的能力,而如上文所述,使用文化工具来达成目标的能力与阶层有着系统性的联系。
>>2024-10-14 08:33:09
◆寒门学子能做什么?
>>因而突破障碍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自己所经历的困境并非自身的能力或性格缺陷所引起,而是像本书所展现的那样,是个有规律可循的社会事实。虽然看似是个人的体验,却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是正常的,也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的。
>>2024-10-14 08:34:55
>>要在认知上做好突破文化障碍的准备,还需要向自己强化一个信念:我愿意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去挑战我习以为常的观念和生活方式,接受(至少是有反思性地拒绝)那些总是不假思索就拒绝的观念和事物。因为习性总是不自知、不自觉地作用于日常生活的分分秒秒,行动者无需刻意思考和判断就自动知道该如何行动。习性作用下的实践常常是前反思性的、是倾向于维护旧有习性的。因此,当寒门学子来到新的名校场域,总是会无意识地拒斥所接触到的新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正如书中运用“直觉依赖模式”而不自知的同学,明知道其他策略更有利,却常常轻易从自己的道德体系出发,对此嗤之以鼻。当然,寒门学子在接受新事物的时候要有所反思和甄别,亦步亦趋大可不必,但全盘拒斥也不可取。即便是拒斥,也要经过反思程序再决定拒绝。
>>2024-10-14 08:35:04
>>突破文化障碍的第三个要点,是对新场域文化及“游戏规则”的广泛了解和学习。初始的“文化脱嵌”感并不可怕,当寒门学子浸淫在名校的新环境,他们有很多机会去见识其他人习以为常的那些观念和做法。寒门学子要做的,除了在认知上松动自身不假反思的旧观念和旧做法,还要积极为自己创造多元化的社交机会,去尽可能广泛地接触新观念和新做法。在这方面,增加社会性投入和突破单一化的社交圈子非常重要。要尽量避免仅仅在老乡和高中同学群体里寻求社交支持的倾向,也要着意和更广泛的人群、特别是与自己背景不同的同学沟通交流。
>>2024-10-14 08:35:28
◆文化障碍的二重性
>>基于现有的文献和本研究的发现,我试图总结出在精英大学中羁绊低阶层学生的文化障碍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关联,却也有着明显的分野,可以说对寒门大学生适应名校、取得成功构成了双重障碍。第一重文化障碍称为“文化脱嵌”,典型特征是寒门学子进入精英大学后,体会到对周遭物理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全面疏离。
>>2024-10-14 08:38:19
>>第二重文化障碍称为“文化迷失”,其典型特征是寒门学子升入名校之后,场域的剧烈转换造成了内在自我的冲突,继而引发了行动目标和策略的迷失。“文化迷失”障碍使得进入精英大学的寒门学子对自己感到迷茫和困惑,弄不清楚当下的自己“是谁”“想要什么”“该干什么”。它极大地削弱了寒门学子使用文化工具去树立目标、达成目标的行动力和能动性,使得他们很多时候仅仅停留在茫然的观望状态。随着习性不断地调和自身与场域之间的矛盾,一方面需要维持与旧系统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又需要发展新的倾向以适应新环境,于是产生了布迪厄所预言的“习性裂化”p.511。一方面,寒门学子已经脱离原来生长的环境,接触了许多新鲜的观念和事物,与原本熟悉的自我逐渐拉开了差距;另一方面,其在名校新获得的身份和自我认知又不断被原先的自我和社会关系所干扰,以至于自我认同时刻处于一种不稳定或撕裂状态,个体因自己的出身陷入自卑感与羞耻感当中,甚至将自我分裂成多个部分。
>>2024-10-14 08:3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