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二月, 2024的博文

孟子待解录

陈大齐,《孟子待解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性是否与生俱来?如长牙齿并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生长的,牙齿算性吗? 【会不会有畸形的性?犹如多长了一个手指。庄子?】 口之于味也章 作者主张,以人禽之辨理解性命之辨。 对于“仁”,作者关注仁的方向性问题。仁的动作的单向or双向? 人人皆有恻隐之心,是价值判断还是事实判断?【例如,小孩子刚出生,有恻隐吗】 顺:孝顺的问题【宗教的顺服,顺从,委身问题commitment】 事亲要顺,事君不要顺。 顺的限度何在? 《孟子》中天的含义 故释孟子思想为:作云下雨的天即是与贤与子的天,亦即将天字解作同名同实,当与孟子的本意可以相符。(页77) 怨天问题 敬的对象范围问题【康德的敬重,基督教的敬虔】 綜上所述,孟子所云敬人,只須解作看得起絕大多数的人,甚少例外,不必解作看得起一切的人,絕無例外。鄙見如此,不知能有當於孟子之意否。 善与人同,“同”什么意思? 妄擬作如下的解釋:舜與人一起爲善,不懂努力於自己的爲善,亦重視他人而樂於誘導其爲善。(页182) 诚的问题 神道设教问题。(页244) 孟子有關誠與動的理論實具苦心,其用心之苦與神道設教可以並美,筆者頗擬稱之爲神道設教的精神。神道設教,其動機極善,其結果則未必盡善,自昔已然,於今爲烈。 神道設教,旨在勸善戒恶,其所據理由大抵屬於神話,虚而不實。 其所收效果,雖在古代已不能盡如預期,但卻鑄成許多迷信,阻礙社會進步的設施,故其所得能否償其所失,已不無問题。现在民智日增,迷信日渐衰落,神道設教之裵失其立腳點,已成必然之势。孟子誠與動的理論,其内容自與神道設教大異,其忽視真偽的實情而強作然否的主張,依據的精神與進行之路線頗與之類似。自今以後,有關真偽的經驗日漸擴展,真偽的分别日漸明確,能否不蹈神道設教的覆辙,未可過於樂觀。

Philosophy Today, Volume 68, Issue 1 (2024)

Bradley, Arthur (2024). Hobbes's Medeas. Philosophy Today 68 (1):9-25. 本文探究霍布斯对《美狄亚》的翻译,指出霍布斯的政治神学意涵。古希腊词sparagmos(撕裂)原意指的是合法的宗教仪式,其目的在于城邦polis的重新合一。霍布斯却将它理解为无意义的政治暴力,它将会瓦解城邦。 Cerella, Antonio (2024). Power's Two Bodies. Philosophy Today 68 (1):71-89. 本文质疑阿甘本以考古学方法对主权sovereignty的解释。本文认为,历史上看,主权具有两个身体:transcendent and immanent。作者认为,前者(absoluteness)应该被视为后者the perpetuity of power的功能function。作者指出,阿甘本的ontological reading of sovereignty实际上是建立在an arbitrary use of historical analogies.

【重要】The use of biographical narratives in exemplarist moral education

Edward Brooks, Oliver Coates & Liz Gulliford (2024) The use of biographical narratives in exemplarist moral education,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53:1, 176-194. 本文以exemplarism为视角,探究传记叙事(如:奥古斯丁《忏悔录》)在道德教育中的意义。这套理论其中也存在一些张力,如传记式的榜样与实际相去甚远。 有两种榜样主义的道德教育: (1)古典教育:以Homer, Livy, Plutarch, and Virgil为代表,关注英雄行为。 第一,对学习者描述一个卓越行为; 第二,描述这个行为之后的报应reward; 第三,如何复制这一行为。 (2)现代教育:借鉴Linda Zagzebski的理论EMT,关注榜样agent。 第一,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人类兴旺; 第二,道德榜样的模仿是实现此一目标的主要方式; 第三,激发受教育者的崇敬admiration,并鼓励他们加以反思。 作者接着以奥古斯丁的《忏悔录》为例(一个重要转折点),阐述这种古今之变:从传统地接受名人堂到反思分析榜样的优缺点。奥古斯丁批判他受过的修辞学教育,其中的榜样是英雄。但是,奥古斯丁关注另一类榜样,即他的母亲、小老婆、一些朋友等等,这些人谦虚而怀有利他的爱。【这种榜样的转化,同样见于孟子2A1,管仲不是英雄,而是文王】 在榜样主义的道德教育中,具有四个关切concern的维度: (i) Selectivity 选择哪位传主? (ii) Indoctrination 灌输的方式?修辞与榜样的品格一致【修辞立其诚?】 (iii) Receptivity 如何使学习者接受这些榜样?奥古斯丁反思自己当初的不接受源于骄傲的自足proud self-sufficiency,或谓防御性的自我defensive ego。对于榜样的接受,在于gratitude and friendship. (iv) Relevance 与学生自身经历的相关性 摘要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use of biographical narratives in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with par

Aristotelian Flourishing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Theories of Wellbeing

Symons, X., VanderWeele, T. Aristotelian Flourishing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ical Theories of Wellbeing. J Happiness Stud 25, 26 (2024). 本文主要分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 eudaimonia (εὐδαιμονία)概念。亚的幸福理论接近幸福的致善主义perfectionist theory of wellbeing。 Aristotelian flourishing includes elements of moral and cognitive perfectionism as well as an objective list of external goods and presupposes one's embeddedness within communities. 亚氏的幸福,包括道德和认知的致善主义,以及外在善,并且预设了一个共同体。 最后,作者提醒,当代的幸福理论的哲学家需要考虑亚氏的幸福概念以何种方式拓展了现代的幸福概念。亚氏的概念是发展的,积极的active,而不是passive。

The Phenomenon of Loneliness in the Modern World

Turarov, S., Imanzhussip, R., Seitembetov, Y., & Abdulkadir, Ç. (2023). The Phenomenon of Loneliness in the Modern World. International Philosophical Quarterly. 本文关注现代社会下的孤独现象。认为它不仅是个人的,更是一种社会现象。 研究方法:analysis, synthesis and generalization of scientific journalism, as well as classification 研究对象为哈萨克斯坦。 The study showed that loneliness is an integral part of every person's life, as well as having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单看摘要,感觉有点空疏,没啥发现】

加里肋亚人的影子

 Gerd Theissen, 《加里肋亞人的影子》,香港公教真理學會 ; 1989年。 本书是一本小说,可以视为故事释经narrative exegesis。 1 审讯 無形無像的天主會站在失敗者這一邊。 4 任务 一位罗马军官眼中的犹太教:你們猶太人也有一套新而不同的思想:信仰唯一的神,這神幫助弱者。這是一個偉大的思想,但與它一齊求的是一個沉重的包袱:與眾不同。 (页51) 18 这个人:一个梦想【本章记叙了主角一系列的梦境】 我又站在浪涛汹湧的海邊。有一隻新的怪默破浪而出。這次是一隻宽背的熊。牠向人們走過来,把他們分成兩組。一组分給他們鞭子,另一组卻給他們脚鐐。持鞭的逼迫上了脚鐐的那羣人工作。做苦工的人一批又一批力竭而跌倒。大熊立刻鼠過来吞食了他們。有些人暗中弄鬆了脚鐐企圆偷偷溜走,可是大熊敏捷地抓住、就把他們壓死在牠的巨掌之下。有時兩组人聯合起來,把鞭子抛了,企圆逃走,但熊比他們更快。牠愤怒地追趕他們,随即展開大屠殺。然後牠像一座山那樣矗立着高聲叫:「我製造秩序!我製造秩序!」(页285-286)【特权阶级】

作为“典范”的“规矩”——理解《孟子》的一个关键隐喻

徐翔Xu Xiang.(2020).作为“典范”的“规矩”——理解《孟子》的一个关键隐喻A Reexamination of Guiju as Model: A Key Metaphor in Mengzi. 哲学动态(11),32-40+127-128. doi:CNKI:SUN:ZXDT.0.2020-11-004. 作者观察到规矩的类比: 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 规矩者,方圆之至;礼者,人道之极也。(《荀子·礼论》) 对于荀子,规矩是外在的规范;对于孟子,则是具体的典范a specific model。前者的动词是“中”,中规中矩;后者的动词则是“尽”,尽心践形。 作者指出规矩的三个特性: 1,教育性:在师徒授受中,以规矩作为教学标准。 2,卓越性:经过长期练习达到的优异状态 3,含混性:规则”主张清晰客观不同,“典范”所“信奉和宣扬的道德原则和理念都是含混的”【类似Nussbaum说的卷尺?】

Nietzsche, Genealogy, Morality: Essays on Nietzsche's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Schacht, R. (Ed.). (1994). Nietzsche, Genealogy, Morality: Essays on Nietzsche's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 (Vol. 5).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7 One Hundred Years of Ressentiment Nietzsche's Genealogy of Morals 本文研究问题:怨恨的伦理维度? 第一小节:IS GENEALOGY A GENETIC FALLACY? 谱系学是起源谬误吗? 道德的谱系学,首先是关于道德的动机。 怨恨,是关于权力power的情感。更准确的说,它是权力的缺乏。缺乏权力不是怨恨的原因cause,而是怨恨的内容content。 作者认为,尼采对高贵和怨恨的强调,其实也就是对德性的强调,因而与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学是一致的。 第三节 Strength and Weakness 作者观察到,尼采似乎觉得,strength就不该是vulnerable。【脆弱性】但是作者反问:But why should vulnerability be considered to be a weakness, and not rather a strength? 尼采认为,strength的体现在于independence,而且可以用此来衡量:看看他能忍受多少寄生虫?作者问道,如果是寄生虫,为什么不是家庭、朋友呢?(p. 113)对于尼采而言,他的社会关系似乎太过单向度unidirectional。作者觉得,这似乎意味着,对于尼采而言,interdependence相互依赖是怨恨的产物。总之,怨恨似乎预设着无能和脆弱感。resentment presupposes some sense of impotence and vulnerability. 作者指出,怨恨的,其实并不是自然的脆弱的羔羊,而是自卑self-contempt,拒绝承认自己并且自我折磨(一种poison)。因此,与其说怨恨的道德是弱者的道德,不如说,怨恨的道德其实是另一种【受伤的自尊的道德,自卑的道德】。 第四节 injustice 怨恨是一种不平感a sense of injustice. 罗尔斯对怨恨也有相关讨论。 总结

做研究是有趣的:给学术新人的科研入门笔记

图片
刀熊,《做研究是有趣的:给学术新人的科研入门笔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2年。 第一部分 如何读文献 如何构思文章的结构——设想自己在做律师辩护,要有假想敌 第三部分 学术写作 3.8 学术期刊投稿流程 3.9 投稿后的修改 【值得学习!】 收到 R&R (revise and resubmit) 之后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你应该找一个自己心情 不错、 头脑清楚、 心态平稳的时间, 安下心来去读审稿人的意 见。 之所以要找状态好的时候去读, 是因为我们知道审稿人意 见里指出文章问题的内容一定会多于表扬文章的内容。 应该去理解审稿人提出某个意见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真正好的修改是去解决这个问题来提升文章质量, 而不是对审稿人的意见唯命是从。 修改步骤的建议: 分类:把审稿人的意见分成不同的小点, 根据其关 于文章哪部分的意见进行分类。这种归类方式的好处是, 可以让你直观地看到审稿人对文章的哪一部分的意见最多,并且审稿人之间有没有相似的意见。 由大到小: 把比较根本性、 改动会比较大、 比较重要的 审阅意见先挑出来, 考虑先改这一部分。 改稿应该分主次、 分先后, 重要的部分改动之后有可能次要的部分已经变化了, 所 以我个人感觉应该先改大问题。 第四部分 科研周边 如何参加学术会议? 参加学术会议的意义:促进自己的论文成型。这个被我放在第一位, 因为我感觉这常常是资深学者们参加会议的最常见理由。 作为年轻学者最好能更多地在一个领域深耕,要尽量让自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 相对而言, 涉猎不同 的领域会分散人的很多精力和时间, 因此要学会有选择地对开 始新的项目和有一些机会说 “不”。 你的论文成果可能横跨几个 大题目, 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集中的方向, 就会给人没有专长的 感觉。 但这并不是说完全不能涉猎其他题目, 总体来说 70% ~ 80%的精力应该首先放在某一个专门的领域 , 其他的时间和精 力可以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其他研究。  如何保持产出?每日15分钟写作,自律、计划、小块时间、注重效率 作为研究者的心法:成长性思维(关注下一步如何改进,Don't take it personally,不断努力成长),而非固定性思维(天赋固定,受不了自己犯错)

Pain, suffering, and the time of life: a buddhist philosophical analysis

Smith, S.M. Pain, suffering, and the time of life: a buddhist philosophical analysis. Phenom Cogn Sci (2024). In this paper, I explore how our experience of pain and suffering structure our experience over time. I argue that pain and suffering are not as easily dissociable, in living and in conceptual analysis, as philosophers have tended to think. Specifically, I do not think that there is only a contingent connection between physical pain and psychological suffering. Rather, physical pain is partially constitutive of existential suffering . My analysis is informed by contemporary thinking about pain and suffering as well as Indian Buddhist philosophy. 物理上的痛苦是实存论苦难的一部分。 在开头,作者明确列出了自己这篇文章的主要论证思路【值得学习】: 1. Pains are homeodynamic affects. 2. Homeodynamic affects have horizonal and not just object intentionality. 3. Homeodynamic affects are partially constitutive of existential suffering. C. Pains have horizonal intentionality and are partially constitutive of existential suffering. 注:Hom

On 'Ontology': Analyzing the Carnap-Quine Debate as a Case of Metalinguistic Negotiation

Sam Whitman McGrath. 2024. "On 'Ontology': Analyzing the Carnap-Quine Debate as a Case of Metalinguistic Negotiation". Journal for the History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 Volume 12, No. 1. 本文论述Carnap and Quine's debate about ontology。就一阶而言,二人相矛盾;但是解释了其对“ontology”不同的语义使用,作者认为二人是一致的。作者进一步提出元语言的协商 metalinguistic negotiation来处理ontology在当今哲学中的意义。 1 二人的争论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ontological inquiry. 卡尔纳普反形而上学,蒯因则试图削弱其论证。对这段哲学史的公案,修正主义者认为,二人其实在深层而言是具有亲缘性的——如果这样,那二人的争论如何理解?作者就试图帮助修正主义者回答这个问题。 2 作者提出metalinguistic negotiation (MLN) 来解释二人的不同 Sections 3 through 5 provide a detail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central texts of the debate. They aim to show that the initial appearance of sharp first-order disagreement between Carnap and Quineism is misleading. Sections 6 through 8 explore their views about the use of ontological terminology in positive philosophical theorizing. Ultimately, Carnap's view on how "ontology" should be used—pejoratively, as a label for an e

“祷是正礼”:朱子学视域下“祷”的哲学基础及其精神意涵

张清江.(2023).“祷是正礼”:朱子学视域下“祷”的哲学基础及其精神意涵. 孔子研究(06),130-139+160. doi:CNKI:SUN:KZYJ.0.2023-06-012. 本文研究朱熹与陈淳关于“祷”的往来书信,进而思考儒家与神圣的问题。 摘要:对于《论语》中的“子路请祷”,陈淳一开始将其等同于民间信仰“惑于怪”之类,侧重从实际功效的角度否定其行为价值,但在朱熹的引导下转而接受“祷是正礼”的说法,并从理气论角度阐释“祷”的存在方式与必然性基础,强调这一行动本身是基于真诚信念的“当为”实践。在朱子学的诠释下,“祷”作为面向特定信仰对象的意向性行动,是圣人基于“天理之自然”确定的礼仪准则,在气化流行的宇宙秩序中有获得“回应”的真实性依据。祷者正是以这些基础信念为前提,将自身生活困境向神灵敞开,并在与神圣的“遭遇”中获得如何面对这些困境的精神经验和意义依据。儒者在生活中的行“祷”实践及其精神经验,不能单纯以外在形式或世俗角度来看待,更需要从一种 原发性信仰行为 的角度去理解,以此才能更好理解神圣在儒者生活中的作用方式。 初始问题:有疾而祷 南宋绍熙二年(1191),陈淳写信向朱熹问学,讨论到亲人患病时“行祷”的问题: “子路请祷”,集注举《士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程子曰:“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陈淳对此有所疑虑,他认为,民间社会遇到亲人患病的情况,会不分信仰对象而胡乱祭祀和祈祷,这是“惑于怪”的表现。【人与超越之间的关系?】在朱熹看来,面对至亲尊长重病的情况,臣子以“祷”的方式向恰当的信仰对象(“所当祭”)寻求帮助,是载于礼典的正确举动。 经过与朱熹的探讨,陈淳对“祷”的态度,从对世俗现象的忧虑而倾向于加以否定,到从祈祷得应的具体实例去追寻“应之之理”,再到将之视为“自尽其所当为,而不可觊其所难必”的必然行动,其间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转变在于,不再以“祷”的功利结果作为确证其存在价值的主要标准,而是在这一行为作为天理必然性表达的真实信念上强调其在实践过程中的“应当”。这其中不变的,是基于儒家礼仪原则对“祷”之对象和方式合宜性的坚持。 威廉·詹姆斯在《宗教经验种种》中告诉我们,对宗教徒来说,祷告所带来的效果,不是神以超乎自然进程的方式解决祈求者的生存困境,而是让祈求者能够以一种全然不同的心态和动力去面对生存中的困境。

Facing Uncertainty: The Philosophy of Divination in the Xici 繋辭

Hon, T. (2023). Facing Uncertainty: The Philosophy of Divination in the Xici 繋辭. Advance online publication on Project MUSE. 目前对《系辞》的解读有三种路径: 1, social evolution 2, the historical context 3, philosophy 作者提出第四种解读路径: 4, philosophy of divination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作者要论证:目前的学界没有很好地意识到the co-existence of a divinatory voice and a philosophical voice in the Xici,预设神性与哲学不能并存。作者的第四种解读路径则注意到了这一点,认为系辞意在面对我们不确定的生活。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解读文本,指出系辞的内在的三个论证:(1)人有忧患;(2)为了面对忧患,需要符号系统;(3)通过此一系统,更好地面对生活的复杂与不确定。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参考了祁克果对fear and anxiety的区分。 Part 1 【第一部分更侧重文献综述,例如提到卡西尔的理论】 论述系辞的三个层次: (1)过程宇宙论 (2)符号形式的哲学 (3)预测的方法 Part 2 作者在阅读顺序上反着读系辞 1,面对环境的变化(例如商周更替),怀有fear and anxiety 2,克服虚无感 3,Trying to Live with Fear and Anxiety

The Confucian Contingency Model: Person, Agency, and Morality

D'Ambrosio, P.J. (2024). The Confucian Contingency Model: Person, Agency, and Moralit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74(1), 45-65. 背景:Confucian role ethics 本文研究目的:意在探究contingency的重要性,对于Person, Agency, and Morality而言。 论点:早期儒家文本是立足于偶在的,在偶在的基础上谈论道德。 一,既有理论 对理解Person, Agency, and Morality,有三种立场: Position 1: Non-Contingent Autonomy 存在核心的自我,独立存在 Position 2: Contingency-Influenced Agency 自我受偶在影响,因而强调自我对外界的适应adaption。 Position 3: Determinism 完全偶在的自我受外界决定 二,当代儒学 介绍儒家角色伦理。作者提出儒家的偶在模型: Position 4: Contingency Model 完全的偶在。角色、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直接影响。 三,基于偶在模型的道德选择 现代道德哲学中,道德选择存在分裂:非道德的选择(完全偶在) vs 道德的选择 (不完全偶在)。 儒家的偶在模型则指出,全然偶在,但是人仍可做出道德选择。这是因为,儒家认为, people are expected to challenge contingences even though no reference to anything outside of contingencies is made (p. 52). 四,挑战 早期儒家没有直接的agency的讨论。但是,作者认为,早期儒家有类似的讨论。例如,中道而废,今女画。 五,作者指出,Ames的角色伦理,对位格和自我的描写太理想了,忽视了一些肮脏的不和谐的细节。 六,因此,作者指出,角色具有的多面向的不一致的predisposition倾向。 七,由于位格处于多维度多面向的偶在的张力之中,位格具有反思的力量。 八,作者的偶在模型对Position 1的回应 作者认为,他的模型,只承认善作为一种定向orientation,而不视之为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