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onfucian Contingency Model: Person, Agency, and Morality
D'Ambrosio, P.J. (2024). The Confucian Contingency Model: Person, Agency, and Morality.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74(1), 45-65.
背景:Confucian role ethics
本文研究目的:意在探究contingency的重要性,对于Person, Agency, and Morality而言。
论点:早期儒家文本是立足于偶在的,在偶在的基础上谈论道德。
一,既有理论
对理解Person, Agency, and Morality,有三种立场:
Position 1: Non-Contingent Autonomy 存在核心的自我,独立存在
Position 2: Contingency-Influenced Agency 自我受偶在影响,因而强调自我对外界的适应adaption。
Position 3: Determinism 完全偶在的自我受外界决定
二,当代儒学
介绍儒家角色伦理。作者提出儒家的偶在模型:
Position 4: Contingency Model 完全的偶在。角色、环境对道德发展有直接影响。
三,基于偶在模型的道德选择
现代道德哲学中,道德选择存在分裂:非道德的选择(完全偶在) vs 道德的选择 (不完全偶在)。
儒家的偶在模型则指出,全然偶在,但是人仍可做出道德选择。这是因为,儒家认为, people are expected to challenge contingences even though no reference to anything outside of contingencies is made (p. 52).
四,挑战
早期儒家没有直接的agency的讨论。但是,作者认为,早期儒家有类似的讨论。例如,中道而废,今女画。
五,作者指出,Ames的角色伦理,对位格和自我的描写太理想了,忽视了一些肮脏的不和谐的细节。
六,因此,作者指出,角色具有的多面向的不一致的predisposition倾向。
七,由于位格处于多维度多面向的偶在的张力之中,位格具有反思的力量。
八,作者的偶在模型对Position 1的回应
作者认为,他的模型,只承认善作为一种定向orientation,而不视之为内在的自主性。
九,结论
作者解释,儒家的位格意味着偶在的不断转化的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