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25的博文

中国净土宗通史

陈扬炯. 中国净土宗通史[M].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8. 第一章 佛陀的本生故事逐渐发展成本愿思想。(页13) 第四章 前面说过,昙弯主张称名念佛独立,并明确提倡口念。道绰把修行诸法分为正学与兼学,以称名念佛为正学,而把其他诸法,包括定学、慧学以及实相念佛、观想念佛等,通通名为兼学,从而确立称名念佛的主要地位。善导继承昙鸾和道绰,提出二行二业之说,以念弥陀名号为正行,以称名念佛为正业,建立起净土宗修行的完整体系。(页301)【念佛的方法逐渐变为主流,善导加以体系化】 第七章  智旭全面论述往生净土的条件:三资粮。(页456) 清代出现佛学在居士而不在佛门的现象。(页468) 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在近代影响力很大。 第八章 日本净土宗 源信《往生要集》系统论述净土宗教义。 亲鸾创立净土真宗,把“横竖”概念加进判教理论。提出“恶人正机”,即,弥陀本意是恶人往生是主体。 AI: 净土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宗派之一,专注于通过信仰和修持阿弥陀佛(Amitabha Buddha)来实现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其思想和实践对中国佛教的发展以及东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是净土宗历史的简要介绍: --- ### 1. **起源与思想背景** 净土宗的核心思想源于印度大乘佛教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这三部经典统称为“净土三经”。净土思想提倡通过念佛、持名或观想的方式,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救度众生,帮助修行者往生极乐净土,从而摆脱轮回之苦。 --- ### 2. **形成与早期发展** - 净土思想传入中国后,东晋时代的高僧**慧远(334–416)**是净土宗的奠基者。他在庐山东林寺发起“白莲社”,倡导专修念佛。慧远及其同修者的实践被认为是净土宗早期的重要标志。 - 隋唐时期,净土思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隋朝的**道绰**(562–645)和唐朝的**善导**(613–681)被视为净土宗的真正开创者。善导尤其强调“称名念佛”,主张通过专一念佛得以往生极乐净土。 --- ### 3. **全盛时期与特色** - 在唐代和宋代,净土宗广泛传播,其简单易行的修行方法吸引了各阶层的信徒。尤其在乱世,净土信仰提供了一种安身立命和解脱苦难的途径。 - 净土宗的特色在于强调“ 他力救度 ”,即信众通过虔诚信仰阿弥陀佛的愿力来获得往生,而非单靠自力修行。这使净土...

对局:从基础到最佳

申真谞,《对局:从基础到最佳》,2024年。 ◆最大的敌人是我自己 >>曾几何时,我的即时通讯软件个人资料上写着一个“忍”字。那段时间,我心头的话题是耐心。这并不是日常生活中的故事,而是围棋中的耐心问题。当该忍耐时无法忍耐,当该冷静时无法冷静,接连不断的对局让我陷入了低谷。 虽然那是我不愿再经历的时刻,但正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才有了今天的我。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挫折和失败固然痛苦,但它们也可能是为未来做准备的预防针,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同时,我也明白了,走得快的路不一定是好路,因为匆忙前行时,总会有所遗漏。 低迷的征兆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自我心。 体育比赛大多是对抗性的。根据对手的不同,总会有需要克服的障碍。围棋也是如此,面对不同的对手,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 然而,长期下围棋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围棋中最大的障碍往往不是别人,而是我自己。 >>2025-01-14 12:36:35 >>当遭遇不顺时,我们需要及时反思调整,但糟糕的情绪会带来更大的焦虑和恐惧,形成越来越大的雪球。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日子并没有什么特别戏剧性的转折。然而,当时我感到自己处于一条又深又黑的隧道中,艰难前行。尽管如此,凭借着事已至此、不能半途而废的决心,我日复一日地迎接每一场比赛。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偶尔的几场胜利也能让我看见希望。那些小小的胜利,给了我巨大的安慰。 如果能积累一些小小的进步和小小的快乐,这些都会成为摆脱低谷的强大动力。与其试图通过一些突破性的行动来逆转情况,不如试着以更长远的眼光积累一点一滴的小东西。这是我想对正在为低谷烦恼的人说的话。 >>2025-01-14 12:38:41 ◆只有怀抱热切之心,方能取胜 >>我认为,即使天赋稍显不足,但拥有强烈胜负欲的棋手,也能比那些没有胜负欲的棋手取得更好的成绩。 >>2025-01-14 12:40:19 ◆不是在生活中下围棋,而是在围棋中生活 >>正如父亲常说的那样,我并不知道对待失败的态度和对待胜利一样重要,因此我的心态经常动摇。失败其实是一个连想都不愿去想的存在。连思考胜利的时间都不够,竟然还要为失败做准备!然而,能够正确面对失败的人,才是真正的强者。 >>2025-01-14 12:42:15 ◆与杂念为友 >>我想起...

顾准的后半生

罗银胜. (2015). 顾准的后半生.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第三章 大都会里的“财税总管” >>一开始,在当时上海财税工作就出现了两种税收方法之争,一种是中央财政部推行的“民主评议”(其实只适应于刚解放不久的中小城市);一种就是顾准主张的“税收专管”这一符合现代税收制度的做法,其核心是:“专管、查账、店员协税”。因为在顾准看来:“进入上海以后,货物税(纸烟、棉纱、火柴等轻工业产品的出厂税)照旧章征收,没有什么困难。营业税、所得税两者是否采用民主评议办法,一开始我就持有疑问。上海大厂商多,账册‘健全’,早在30年代国民党政府开征所得税时,资产阶级就在学习在税法范围内和国民党政府作斗争(我在30年代的潘序伦修改的那本《所得税原理与实务》,事实上就服务于资产阶级来进行这种斗争的)。”(9) 顾准心里很清楚:“我们如果在上海搞民主评议,只能有二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征税实额低于税法规定的税率,这会使资产阶级占尽便宜。二是征税实税高于税法规定的税率,这就会变成‘摊派’。民主评议首先要我们提出应征税收总额,再层层派下去,这个应征总额怎样定法,实在摸不到底。又民主评议评到户,要经过各业同业公会。上海工商户如此之多,一个行业的同业公会内有势力的资本家可能占便宜,不占势力的可能吃亏。更重要的是,这种税收方法因其必然完全脱离税法规定,它可以保证完成税收任务,可是绝不能使税收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限制反限制的斗争的武器。”(10) 可见,正因为“民主评议”有悖税收法规,与上海的实际情况也显违和感,上海工商界的实际情况正如顾准所言,会计基础好,账册一般比较健全,完全可以依率计征,按照税法纳税,同时上海有强大的工人阶级队伍,可以动员他们来协助监督,防止偷逃税的行为出现。据此,顾准在税收工作上敢于直言,提出不同的意见,并且勇于坚持真理,当然也不是为了一己的私利。 这场争论因为涉及与中财部的意见相左,当然惊动了市委。据陈敏之介绍,市委(还有华东局)曾不止一次地讨论过这个问题。1950年8月陈毅在去南京军区前夕,曾专门找潘汉年和顾准到他家讨论这个问题,陈毅同志的结论,毫无保留地要废除民主评议,采取“自报、查账、店员协税”的方法。可以设想,如果没有市委和陈毅同志的同意和支持,顾准的正确主张是不可能付诸执行的。 这场争论当然也通到了中央。1951年12月,中财委主任陈云同志在中央的一次会...

Ritual, Tradition, and Culture: Reading Hume in Light of Classical Confucianism

Vitz, Rico (2024). Ritual, Tradition, and Culture: Reading Hume in Light of Classical Confucianism. Hume Studies 49 (2):315-330. 本文揭示休谟的道德哲学和儒家的礼(意味着德性virtues与礼仪rituals)互相关联。 AI: 作者 Rico Vitz 分析了休谟在其哲学中使用的两个关键概念——“得体与礼仪”(decency and decorum)以及“习俗与礼节”(customs and manners),并指出这些概念在规范角色和道德培养中的功能,与儒家“礼”的功能相似。 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礼仪与得体:休谟对“得体”这一概念的规范性和道德性进行了详细探讨,强调其在社会角色和地位中的重要性。作者将这一点与儒家“礼”的德性层面进行了对比,指出两者均强调基于年龄、性别和社会角色的适当行为。 习俗与礼节:文章指出,休谟的“习俗与礼节”与儒家“礼”的形式层面相似,都是一种社会实践,用于规范群体行为并促进个人与社会的美德培养。 教育功能:作者还探讨了“习俗与礼节”与教育之间的类比关系,认为这些社会实践不仅与道德教育相辅相成,还在通过同情(sympathy)和理性(reason)塑造品德方面发挥了作用。 总结而言,本文论证了休谟的道德哲学中确实存在与儒家“礼”相对应的概念,并且这些概念在促进个人和社会美德的形成方面扮演了类似的角色。这一分析为进一步的比较哲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启发。

归责与规范: 一种道德责任理论

图片
刘晓飞. (2022). 归责与规范: 一种道德责任理论.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本书讨论“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问题,非常重要。其中所引用的华莱士的一本书,涉及怨恨。参见Wallace, R. J. (1994).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oral Sentiment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华莱士认为,怨恨等回应性态度是因为对方违背了normative expectation规范性期待(页145)。并且,在论述华莱士的过程中,作者指出,怨恨总是关于行动者agent的。作者说: 更重要的是,华莱士的理论无法真正回避掉有关“自我性”的问 题。我们注意到,回应性态度的对象是行为者——我们赞扬、批评、 感激和埋怨的对象一般都是做出行为的人;而回应性态度所回应的则 是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图、态度或判断——这个行为表现出来的 “是好意、爱意、或敬意,还是轻蔑、冷漠、或恶意”。那么问题是: 为什么由某个意图、态度或判断所引发的回应性态度,最终却指向了 行为者?这一态度与行为者之间是何种关系从而造成了这一指向?答 案只可能是:“这个态度是属于这个人自己的!”也就是说,华莱士 最终依然要回答:使某种回应性态度成为合理的善意或恶意是如何联 系到行为者那里的,以至于我们要将行为者(而非行为或者态度)作 为回应性态度的对象。(页148) 作者在概述中梳理了至今关于道德责任的主要讨论(分析哲学传统)。对于操控难题(如果一个行为者的决定和行为完全由外部因素操控,相容论是否仍能合理地将道德责任归于行为者。)制造的麻烦,作者以功能主义的视角,利用身份同一性来论证归责对象其实分属不同的主体(页182)。 在第八章中,作者概括了前文的主要内容: 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前面七章的内容。对道德责任问题的讨论中, 有一个基本共识:如果一个人要对某行为负道德责任,该行为就必须 是这个人自己的。这就是归责的“控制力条件”。但对如何理解控制 力条件,学者们意见不一。古典学者将其理解为一种超越了因果确定 性的东西,比如自主的选择。现代学者中则流行一个更为精致的模型 ——具有真实敞开的多重可能性的择它能力。自法兰克福对“多重可 能性原则”提出了挑战后,越来越多的当代学者放弃从多重可能性的 角度来理解控制力条件,转而从“自我性”...

Does King Xuan of Qi Feel Compassion for the Ox? A Reflection on Howard Curzer's Interpretation of Mengzi 1A7

Hu, X. Does King Xuan of Qi Feel Compassion for the Ox? A Reflection on Howard Curzer's Interpretation of Mengzi 1A7. Dao 23, 579–602 (2024).  AI:主要内容 文章 **《齐宣王是否对牛怀有怜悯之心?——关于霍华德·科泽解读的反思》**主要探讨了孟子与齐宣王在《孟子·梁惠王上》(1A7)中的对话,并对霍华德·科泽(Howard Curzer)提出的解读进行了批评和分析。以下是主要内容: 1. **科泽的观点**:    - 科泽质疑传统解读,认为齐宣王对牛的怜悯并非真心,而是出于吝啬。    - 他提出,孟子利用了齐宣王伪装出的怜悯之情,通过“植入”新的“道德萌芽”来引导其品格发展。 2. **传统解读**:    - 传统学者普遍认为,孟子的策略是识别并引导齐宣王已经存在的怜悯之心,鼓励他将这种情感扩展到关爱他的百姓,从而实现道德与政治上的转变。 3. **对科泽观点的批评**:    - 胡向农反驳了科泽关于齐宣王缺乏真实怜悯的观点,引用文本证据证明齐宣王具有道德潜力。    - 作者认为,孟子的策略符合他关于道德修养的整体理论,强调逐步扩展内在的道德情感。 4. **道德教育与怜悯心**:    - 文章支持传统观点,认为孟子并非在“无中生有”地创造齐宣王的怜悯之情,而是识别并培养他已有的怜悯。    - 胡向农特别强调孟子的教学方法灵活且因材施教,注重道德发展的自然性和渐进性。 5. **结论**:    - 虽然科泽的解读具有创新性,但其观点与《孟子》的文本和哲学背景并不相符。    - 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最合理的解读是基于儒家框架:倡导培养并扩展道德情感以推动仁政的实现。 AI:第三节详解 在文章的第3节中,作者胡向农逐一反驳了霍华德·科泽对传统解读提出的六点主要反对意见(O1-O6)。以下是各项反驳内容的具体总结: ### **O1:对齐宣王换羊行为的解读**   **科泽观点**:齐宣王用羊代替牛的行为,...

Confucius on Knowledge

Sosa, E. (2015). Confucius on Knowledge. Dao, 14, 325–330. 作者解释论语2.17,区分出一阶知识(动物知识),即“知之为知之”;和反思性知识,“是知也”。 AI: 本文探讨了《论语》2.17 中孔子关于知识的论述,并尝试通过当代德性认识论对其进行解释。作者重点分析了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探讨其翻译与解读的多样性,并试图从不同视角(如“动物性知识”和“反思性知识”)赋予这段话更深层次的认识论意义。文章提出,真正的知识不仅在于知道或承认自己的认知状态,还包括在第二层次的反思中确认这一知识的可靠性,使其达到“更高层次”的智慧水平。

Knowers and Knowledge in East-West Philosophy: Epistemology Extended

Lai, Karyn L., ed. Knowers and knowledge in east-west philosophy: epistemology extended. Springer Nature, 2021. 第十四章 Lai, Karyn L. "Models of knowledge in the Zhuangzi: Knowing with chisels and sticks." Knowers and Knowledge in East-West Philosophy: Epistemology Extended (2022): 319-343. 本文,赖老师阐述了《庄子》中的embodied knowledge,以佝偻者和轮扁为主要案例。 西方哲学强调mind对知识的重要性,但是作者强调bodily engagement也很重要。These bodily engagements are basic, irreducible components of knowledge, fully integrated with the cicada catcher's understanding of cicada habits and habitats (p. 324). 现在有学者提出extended cognition的概念,强调tool usage在认知中的地位,佝偻者使用工具,恰恰是这个例子(p. 328)。 以轮扁为例子,embodied knowledge恰恰是“得之于手而应于心”(p. 335)。 庄子与惠子关于standard的对话,说明了:a person is able to seize the moment only when she is not so firmly entrenched in her expectations that she is unable to factor in considerations arising from exigent circumstances (p. 336). 一个人不要固执于他的既有期望。

Confucian Familialism and the Crisis of Care

Lee, Subin. "Confucian Familialism and the Crisis of Care." Hypatia 39, no. 4 (2024): 597–615. https://doi.org/10.1017/hyp.2024.50. 本文改自作者的博士论文。作者关注到韩国的社会案件,指出韩国政府的儒家式的“孝”的立法法案的问题所在。不能家庭第一,必须重视社会救济。本文批判了当代儒家理论的家本位的问题。 AI: 本文分析了现代儒家道德与政治理论支持的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福利模式,尤其是韩国这种符合儒家家庭主义的福利系统的实际效果及其局限。文章指出: 1. **儒家家庭主义与韩国福利模式的联系**:现代儒家理论倡导家庭对个体福祉承担主要责任,国家仅在家庭无力支持时提供救助。这与韩国强调孝道的家庭责任型福利制度相吻合。 2. **实际问题与批评**:    - 理论假设贫困是个人失败,忽视了结构性社会不平等。    - 家庭被理想化为没有权力层级的统一体,但现实中资源和责任在性别等维度上不平等分配。    - 忽略了社会再生产的负担,尤其是女性在家庭中的无偿劳动。 3. **女性贫困的特别剖析**:    - 韩国女性因育儿和家庭责任而职业中断,导致就业机会、薪资水平和退休保障方面的长期劣势。    - 福利制度对家庭义务的依赖,进一步加重女性贫困,使她们更容易陷入经济困境和社会边缘化。 4. **系统性影响**:这种以家庭为中心的福利模式既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反而加剧了不平等与社会危机,特别是性别不平等。 文章最终认为,韩国的福利模式及其背后的儒家家庭主义设想,不是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而是问题的一部分。

Response to John Makeham on Xiong Shili

Jackson, F. Response to John Makeham on Xiong Shili. SOPHIA 56, 519–522 (2017). 作者表示,分析哲学家会赞同熊十力的整体主义的观点。 AI: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 Frank Jackson 对 John Makeham 关于熊十力哲学观点的评论,特别是从分析哲学的角度讨论了熊十力的思想。以下是本文的核心概括: 1. **熊十力的哲学与唯心主义**:本文认为熊十力的哲学与乔治·贝克莱(George Berkeley)的唯心主义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否认独立外部世界对意识体验的因果作用,而认为外部世界是由意识或经验构建的。 2. **熊十力对知觉和意识关系的批判**:熊十力批评唯识学(Yogācāra)的二分观点,即将意识分为“认知部分”和“被认知部分”。他认为这种分裂破坏了意识的整体性。 3. **分析哲学的视角**:    - **关系理论(Relationalism)**:认为知觉经验是一种直接意识到外界属性的关系。    - **表征主义(Representationalism)**:认为知觉经验的现象性质来自其表征外部事物的方式,而不是由外界实际属性决定。 4. **熊十力与现代哲学的对话**:分析哲学家可能会赞同熊十力对关系理论的批判,但提出表征主义作为替代方案,解释意识体验的现象特征。 5. **熊十力的理想主义的基础**:熊十力的意识观念排除了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他唯心主义立场的核心。 简而言之,本文探讨了熊十力哲学思想与现代分析哲学之间的潜在联系和对话空间,同时分析了他对意识与世界关系的独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