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20的博文

The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us Life

Heidegger, Martin. The Phenomenology of Religious Life .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010. Part 1 Methodological Introduction Chap.1 To the sciences, introduction means to present the domain of the subject matter , and the methodological treatment of that domain, and a historical overview of the various attempts at solutions. Philosophy arises from factical life experience. What philosophy is can only be made clear in philosophizing itself. "The point of departure of the path to philosophy is factical life experience." (p.8) Experience has a worldly character and emphasizes significance. Chap.2 Troeltsch's goal is the working out of a scientifically valid, essential determination of religion. He has a fourfold concept of the essence of religion: psychological, epistemological, historical, metaphysical. (p.19) Chap.3 The core phenomenon is the "historical". Historical means becoming, emergence, proceeding in time, a characterizati

海德格尔论东西方对话

 马琳,《海德格尔论东西方对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写博士论文的范文参考】 第一章 虚无主义。海德格尔认为,要去思考虚无主义的前因后果。并且,存在和无本质上是同一回事。“存在不是一个存在者”,这里的“不是”就是无。 翻译(übersetzen)。über意思是穿越cross。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翻译是穿越(über-setzen)外语而抵达母语的彼岸。它通过与一种外语的相遇而重新居有并传递母语历史中被遗忘或被覆盖的源泉。(页42)例如翻译《道德经》,萧师毅强调要忠实原文地翻译,但是海德格尔认为这是削足适履,把老子强行纳入西方概念系统中。(页44) 方法methodos。海德格尔认为,真正的“方法”【方法论的思考】是逗留于道路之上。(页50) 第二章 语言。对语言的观点:(1)意图主义:语言是内在意识的外在表述;(2)实用主义:语言是人的活动;(3)认知主义:语言是实在与非实在的表象与再现。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与存在相互联系。(页68) 海德格尔赞扬巴特:“当今时代唯一的精神生活在卡尔巴特那里。”(页73)引自Ruediger Safranski, Martin Heidegger: Between Good and Evil .  海德格尔认为,是西方的历史区分出了东西方。 第三章 现代技术的本质:集置,即命运Geschick和危险Gefahr。 雅斯贝尔斯提出轴心时代,企图超越西方哲学的独语,从而与其他思想传统对话。但是,海德格尔认为提这个问题为时尚早,因为西方的独语(Monolog)尚为成熟,本真的思想只能从内蕴丰富的孤独中诞生。(页105)受集置而来的东西方接触,必定是浅层次的。真正需要的是深度相遇。 第四章 艺术在本质上是诗歌。海德格尔主张,诗歌是存在者之揭蔽的元说。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解释,有三大主题:存在史的家园、异域之旅、归家。 第六章 海德格尔始终坚持西方哲学传统的中心地位,他对亚洲经典的关注局限于为其以存在为核心的哲学道路寻求支持,获得恰切的表述。(页202) 第七章 海德格尔批评西方语言的逻辑-语法概念系统。 海德格尔认为,“ 西方二元形上学思想已变成全球化,欧洲和亚洲学者都无法企及古代亚洲传统的真谛,这种状况的改变,或者说是另一启始,只能通过回溯产生这种‘岌岌可危’的状况之本源才能实现。换言之,西方哲学传统最为迫切的任务

敌基督者

 尼采,《敌基督者:对基督教的诅咒》,余明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基督教站在颓废者一边,敌视乃至败坏生命。比如拿“罪”的观念欺骗人。基督教带着怨恨、报复。 涉及对基督教与佛教的比较研究。它们都是颓废的宗教,但是佛教是实证主义的宗教,它比基督教要冷静。(见20、21、23、42节)“佛教不许诺,而是履行,基督教许诺了所有,却什么都不履行。”(页59) 尼采认为,“福音书”中耶稣真正的教诲是废除“罪”。(33节)可是十字架之后,“复仇”和“审判”等观念的兴起背离了福音。(40节)保罗就是推动仇恨逻辑的天才。 “基督教是一场所有在地上爬行的人反对有高度之物的暴动。”(页62) 批评殉道者,殉道者损害了真理,因为他们企图以为某件事情献出生命而改变这件事的价值。(53节) 谎言就是“不愿看见所看到的东西,不愿像所看到的那样去看它”。(页86) 基督教夺走了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果实。(页98)十字军东征就是高级海盗。(页99) 【尼采反对颓废,《射雕英雄传》中的侠义之气就是对此的一种积极回应】 吴增定,《<敌基督者>讲稿》,北京:三联书店,2012年。 尼采批评道德化的历史。他还认为,高贵的东西不是那种希望获得别人承认的东西,越“普世”的东西,越“全球化”的东西,越没有价值。(页13)“ 在他看来,只有最低的价值才能被普遍接受,而越高的价值就越是曲高和寡。神的普世化恰恰意味着,力量和勇敢等美好的东西都从神的内涵中被删除了。 ”(页37)【思考教会之“大公性”?】尼采强调要区分真理和信仰。 尼采的价值标准:什么是好(gut)?好就是能够提升人的力量、权力感的东西;什么是坏(schlecht)?坏就是导致人软弱无力的东西。(页16)这是非道德意义的区分,即这里无所谓善恶。 基督教对犹太教进行最极致地道德化。 国破家亡后,为了保存自己民族的历史记忆,就需要修史。(页51)巴比伦流亡时期,犹太精英的修史的指导思想是:以色列是上帝的选民,他们之所以受罚,是因为他们有罪(背离了上帝),只要他们恢复对上帝的信仰,终有一天能回乡。 勒南概括耶稣的两种形象:天才Genie和英雄hero。 信仰实际上是谎言,是心性的懦弱,天性的软弱,不敢直接面对现实,自欺欺人。(页69)而爱真理者,会在对自己和他人的艰苦磨难中找到幸福。(页103)

林鸿信:系统神学

林鸿信,《系统神学(上册)》,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2017年。   引言 神学的定义:神学是信仰的投入性反思。(页 2 )   第 1 部 绪论 第 1 章 导论 例子:好撒玛利亚人。神学作为反思,就是不断从“我可以爱谁”中发现自我的骄傲,并转向寻找“谁可以爱我”的以上帝为大的态度。 做神学的四个必要:①成为基督徒;②批判反思;③自知有限;④亲身体验。就第一点而言,作者以潘霍华为例,指出其中蕴含三个要素,即体验上帝的话,生命属于教会,清楚自己的呼召。作者认为,成为基督徒,意味着成为真正的信仰者,唯有信仰者才能做自己信仰的投入性反思。 作者强调,神学应该是一种关乎生命的表达。(页 35 ) 神学的分科: ①圣经研究 Biblical Studies (旧约研究、新约研究),以圣经各经卷为角度; ②历史神学 Historical Theology ,以年代先后为角度; ③系统神学 Systematical Theology ,又称为教义学,以各个神学“主题”为角度; ④实践神学 Practical Theology 。 系统神学的分科: ①绪论; ②认识上帝:上帝论、三一论、基督论、圣灵论; ③认识上帝与人:启示论、神义论、拯救论、创造论、终末论、天使论、魔鬼论; ④认识人:人论、罪论、教会论、宗教神学、历史神学、伦理神学。 林鸿信这本书的大纲:绪论、认识人、认识上帝、认识基督、认识圣灵、总结。 神学的目的是追求建立一种认识上帝与认识人的生活方式。 (页 56 ) 处理一个具体的神学的主题,有以下几个角度:①圣经怎么说;②基督教传统怎么说;③理性怎么说,比如科学实证、宗教学;④感性的描绘,比如图画式的想象;⑤行动,此主题给我们的生活实践以什么样的启迪;⑥关联,与其他神学主题如何相关。 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在于耶稣基督的见证和启示。(页 64 )   第 2 章 爱 信,使得全身站立稳固的脚;望,遥望远方的眼;爱,施展好行为的手。(页 68 ) 什么是爱?作者引用约 15 : 13-15 ,“人为朋友舍命、人的爱心没有比这个大的。”并以约拿单和大卫为例。耶稣基督把上帝与人的爱比作 朋友之爱 。 Covenant ,意为“约”,宜译为“恩约”。因为,因着上帝的约而来

邓小平时代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冯克利译,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2年。 第一章 在中国以外,没有哪个国家比法国的中共党员发挥了更大作用。1949年以后,从法国回来的人在建设国家上扮演著独特的重要角色。与中共的绝大多数领导人——包括1949年以前从未迈出国门一步的毛泽东——相比,这些从法国回来的人有著更开阔的国际视野。在1937年到1949年的革命斗争中,他们不一定身居高位,但是从1949年到1966年的中共国家建设期间,不但周恩来总理和邓小平,而且其他一些从法国回来的人,在经济计划(李富春)、外交(陈毅)、科技(聂荣臻)、统战宣传(李维汉)等各个领域都担任了关键角色。中共严禁在党内搞派系,这些从法国回来的人也处事谨慎,以免被人视为派系,但是他们对于中国需要做些什么都有著特殊的理解。 据邓榕说,在1930年至1931年的一系列沉重打击——第一个妻子和孩子去世、自己在党内受到严厉批评和责难、第二个妻子与他离婚——之前,邓小平的朋友都认为他是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的人。但是在经历了这一连串的悲剧和挫折后,他变得更加内敛,少言寡语。当时他还无从知道,从长远看,他因被指为「毛派头子」而受到惩罚其实是他的运气,因为这使毛泽东长期相信邓小平是忠实於自己的。在后来的岁月里,即便在毛泽东让激进派批邓时,也绝不同意把邓小平开除出党。 邓小平在去江西时已经深信,中国的问题不仅是由于毛泽东的错误,也是由于体制的深层缺陷——是它造就了毛泽东,导致了大跃进和文革的灾难。1949年中共掌权时,作为革命家的邓小平成了建设者,致力於建设新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当他动身去江西时,他已经开始思考中国需要进行哪些改革。此时,他已经在最高层积累了有关党政军各方面工作的不同寻常的深厚经验,熟知所有重大的内政外交问题,这构成了他反思中国如何进行改革的基础。 第二章 邓小平的另外一些想法来自於孩子们的经历。除了瘫痪的邓朴方,邓小平的四个孩子都被下放农村参加劳动,接受再教育。邓榕从陕西北部的农村完成劳动回到江西后告诉家人,农村地区仍然没有厕所和猪圈。几个孩子也都向父母谈到农民不得温饱的处境。他们描述了经济的衰败和由他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党组织所受到的破坏。邓小平显然被这些事情所触动,在听孩子们讲话时一言不发。 据说周恩来一生只哭过三次,一次是因为他迟迟才听到父亲去世的消息,一次是因为叶挺的牺牲,他们在1920年代就是革

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

 张胜,《从战争中走来:两代军人的对话》,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 第一章 毛上课讲到,一个鲁莽的、专凭热情的军事家,之所以受敌人的欺骗,被表面或片面的情况所引诱,被部下不负责任的、无真知灼见的建议所鼓动,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或不愿意知道,任何军事计划,都是要建立于必要的侦察和对敌我情况周密的思索的基础之上。 他的青少年时期是坎坷艰难的,但他都闯过来了,他曾为他自己而自豪过,他说:“我就是靠死打硬拼,从不求人,再难,我也能硬着头皮顶过去。我相信,靠我自己,我总能做得最好。”但今天,他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浅薄,是那样缺乏功底。他至今都记得那次谈话中毛泽东对他说的话:“一个优秀的指挥员,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被部下不负责任的意见和情绪所左右。”“ 每临大事有静气 ”,这,才是考量一个指挥员素质的关键。 三天后,毛泽东给他写了封信,据父亲回忆,大意是:“一定不要因为自己有的过失而降低信心。一般地说, 信心过高,容易犯左的错误,信心不足,容易犯右的错误。 ” 抗战打得那样艰苦,但在武汉的国民党上层圈子里,仍然是一派浮华奢靡的风气。一次蒋介石来训话,也邀请了我们八路军代表,国共合作了,我们也算是友军了。在一个大剧院里,蒋介石一进来,全体起立,只听见乒乒乓乓的椅子声,佩剑掉在地上,叮叮当当的好不热闹。主持人喊,不要再拣啦!听委员长训话。刚安静下来,蒋介石一开口,当啷一声,又掉了一支,大家偷偷地笑。蒋介石皱皱眉头,还没讲两句,当啷!又一声,全场忍不住哄堂大笑……”后来呢?“还有什么后来。蒋介石发了一顿脾气,就拉倒了。”父亲说完,一个人先哈哈大笑起来。 第二章 他们这批共产党人早期思想的形成过程。我问过他,是怎样投身革命的?为什么要把革命确立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回答得很概略:“我处在那样一个时代。”什么时代?面对山河破碎、民族存亡,时代需要青年,需要青年身上流淌着的热血和激情。腐败、黑暗、强权、污秽。他说,当他懂事时,他就知道黄海一战,中国的舰队全军覆没。庚子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鬼子们是要四亿五千万中国人,人人记住,你们是个劣等民族,你们每个中国人,都要为反抗我们而赔上一两白银。他们不仅把中国人打翻在地,抢占了他们的钱财、土地,而且还强奸了他们。这是民族的奇耻大辱啊!整个中国都在哭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青年,还能去跳迪斯科?去追星?去经商发财?去给外国人当买办吗? 这次伤后留

蒂利希:生命的诠释者

维尔纳·叔斯勒,《蒂利希:生命的诠释者》,杨俊杰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 第二章 (蒂利希的哲学观) 哲学是彻底的问(基于有世界的人的本质才能发问),对存在本身的问。 本质论:关注事物的本质,事物的Was 实存论分析:描述人及其世界的有违本质的疏离的状态。(页28)(转引,文集,卷5,页226)(文集,蒂利希,Gesammelte Werke,R. Albrecht ed.,1959年) 第三章 (文化神学) 文化:教堂建筑、古希腊戏剧、莫奈的画、巴洛克音乐等等 蒂利希认为,宗教行为和文化行为互相蕴含。(页33)文化神学的任务就是对文化现象进行宗教分析。(页35) 第四章 (宗教神学) 在涉及宗教对话的时候,蒂利希同时也坚持基督教的绝对性,因为基督教的启示对人类具有普遍性,其他的则是突破性的类比。亦即,启示只有在耶稣基督内才是终极有效的。(页56) 第五章 (象征symbol) 蒂利希的象征概念受益于阿奎那的类比论、谢林和卡西尔对神话与象征的阐述。 象征的可靠性标准在于,它是否表达了一种鲜活的宗教经验。(页76) 以象征来理解宗教事物,这是在消解对字面的信仰,但这却不是在消解神话(因为神话是启示所必需的且合适的表达形式)。(页79) 象征,亦可以调和信仰与科学的关系。 存在的类比,是作为自然神学的根基;但是,蒂利希的象征,则强调实存性和动态。(页86) 第六章 (信仰) 何为信仰?蒂利希以人的普遍经验出发,认为,信仰就是被那无条件的让我们关怀的东西所席卷的状态。(页90) 蒂利希强调被解放的信仰,亦即,信仰不是狂信。如果盲目地压抑会阿姨,那么这只是虚假的胜利。(页97) 第七章 “上帝之上的上帝”,这一概念有四个方面的功能:①牧灵神学,上帝之上的上帝是非宗教人士的上帝;②新教神学,怀疑上帝者的上帝;③认识论,所有关于上帝的设想的有限性;④形而上学,找到上帝的真正的现实。(页103) 第十一章 对eros和agape的思考。 A. Nygren, Eros und Agape . 与Nygren有别,蒂利希致力于综合二者。 第十二章 尼采:上帝死了——基督教批判。 蒂利希:宗教的最终理由在于人的困苦(Not);宗教是对人的堕落状况的证明。(页204)(转引,文集,卷9,页101)

庄子

郭庆藩,《庄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王先谦,《庄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逍遥游 鲲化为鹏,大鹏南徙。大鹏起飞,需要的风力是极大的,而且还需要许多准备工作。然而两只小虫并不理解,并对此加以嘲笑。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也是小与大的区别所在。若推论到人世层面,也是如此,哪怕乘风而行的列子犹有所待。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小不如大,大不如合于天地而无所待。】 尧让天下于许由,认为自己是人间烟火,而许由乃是太阳。许由拒绝了,他不愿意越俎代庖。 接舆的言论令人吃惊而无法理解,他说:“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仿佛是不值得相信的。但是,形骸有聋盲,“知亦有之”。 无用之用:“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是用于功利,还是用于逍遥。】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齐物论 区别出人籁,地籁以及天籁。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大知闲闲,小知闲闲;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有真宰者,但其征兆迹象却是隐微无形的。真君所在,求得不加益,不得不加损。惟人自受形以来,守之不死,坐待气尽,徒与外物相撄,视岁月之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可哀之事:“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疲于所役,而不知如何归宿)。”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圣人对于人间之是非,照之于天。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

The Territorie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Peter Harrison,  The Territorie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1 The Territories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The distinction notion of “science” and “religion” resulted from political power and the accidents of history to some extent. Therefore, the primary task for science-religion relations is to reconsider the histor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wo concepts. Historical Amnesia Periods/notions Religion Science Premodern (interior) Religio: worship True religion: genuine worship to a real God -The acts of worship motivated by inner piety. Like the other virtues, it’s a moral habit. Scientia: a habit of mind or an intellectual virtue. -The rehearsal of the processes of demonstration that strengthens the relevant mental habits. It is an intellectual habit. Modern (exterior) The  Christian religion: addition of the definite artic

拜占庭帝国史

 瓦西列夫,《拜占庭帝国史》,徐家玲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年。 第二章 君士坦丁曾在西方接受教育,故接受尼西亚信经。但是后来认识到东方的状况后,更认同阿利乌斯教义。 君士坦丁:承认基督教,定都君士坦丁堡。 朱利安尊崇异教,禁止基督徒教课。 第三章 查士丁一世坚决支持迦克顿会议,严酷镇压一性派。 查士丁尼发动对外征服战争,使得地中海再次成为罗马内湖,但是也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危机。他又编纂《查士丁尼法典》。并且,铲除异教,关闭雅典学园(529年)。查士丁尼的一生:一个国家,一部法典,一个教会。 “教宗格列高利一世。他早年曾是驻君士坦丁堡的教宗使者(apocrisiarius),在那里居住了六年,居然没有掌握最基本的希腊语。” 6世纪末以来,斯拉夫移民进入希腊。 第四章 希拉克略时代(610-717年)。在与波斯人的斗争中,希拉克略取得了胜利,这严重削弱了波斯的实力,但又给阿拉伯人的兴起提供可乘之机。 第五章 伊苏利亚王朝(叙利亚王朝),利奥三世发起第一次破坏圣像运动(726-780年),目的是消除基督徒和穆斯林、犹太教徒之间的隔膜。"在8、9世纪,反对圣像崇拜运动并非是一个全新的突发性的运动,它已经历过一个长时间的渐进过程。长时期以来,采用镶嵌工艺、壁画、雕塑或雕刻等形式表达人物形象的基督教艺术曾引起许多虔诚的宗教人士的不安,因为它与被抛弃的异教崇拜形式很相似。4世纪初,埃尔维拉宗教会议(Council of Elvira,在西班牙举行)已经规定“在教堂内不得有图画、墙壁上不得有供敬仰和崇拜的偶像”" 支持圣像者认为,圣像是一种对民众普及教育的手段,如格列哥利一世。 阿莫里亚王朝(弗里吉亚王朝),与阿拉伯的冲突,导致拜占庭在西方世界的失败,西西里岛落入阿拉伯人之手。第二次破坏圣像运动(813-843年)。 第六章 马其顿王朝,11世纪中期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第七章 科穆宁和安吉列王朝,十字军东征(原先存在宗教动机,但是后期世俗动机更加强烈)。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拉丁人洗劫君士坦丁堡。 第八章 拉丁帝国占据君士坦丁堡,而在希腊人中较具有影响力的是尼西亚帝国。在此时期,蒙古人出现,征服塞尔柱突厥人。 第九章 巴列奥洛格王朝重建拜占庭帝国,但疆域较以往已经大大缩水。君士坦丁堡作为欧洲政策中心的地位已经丧失,该王朝更多具有的是希腊民族王国的地域性意义。

红色工程师的崛起

安舟,《红色工程师的崛起:清华大学与中国技术官僚阶级的起源》,何大明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17年。 导言 各国共产党的变化:放弃铲平阶级的道路,走向专家治国。(页7) 第一章 革命后的社会构成:①农民革命者(政治资本);②昔日的知识精英(文化资本) 毛泽东厌恶党执政以来实行的僵化守纪律的政治作风,“政治课讲的没兴趣,要打瞌睡……这样最好不讲,打瞌睡时可以节省精力保养精神。”(页37) 第二章 致力于培养“又红又专”(既专业,又忠于党)的干部。 第三章 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致力于“党员教授化,教授党员化”。(页76)他认为,红色专家才能治国,即培养红色工程师。在“红专文化”下,出现了“三好学生”奖。(页78) 第四章 毛泽东发动文革,他的打击对象是:昔日的知识精英和新生的政治精英。而学校制度和党组织,就是这两大精英群体获取权力的制度基础。(页90)“斗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批判资产阶级的反动学术权威”。(页93) 第五章 在清华大学,工作组进驻,试图稳定清华大学的秩序。蒯大富发起造反运动,反对工作组的是激进派,支持的是稳健派。焦点在于:党组织是否应该控制学生运动。(页110) 文革前,中共严密的等级制度,以上传下达的方式运作;文革的时候,有人认为,这给了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的空间,而不必对上司言听计从。(页112)激进派挑战党的官僚等级制度的权威,组织群众监督干部。(页115) 稳健派则是力图保卫政治资本和文化资本,认为要一分为二地看,并非一切都坏。 第六章 毛泽东的文革目标是防止一个新生的特权阶级的固化。他认为,党组织和学校都在培养着使自身脱离群众的精英群体。(页136) 第七章 文革虽然打击了高等教育,但是在普及基础性教育上做出了贡献(同时伴随着教育的扁平化)。以农村为本的实用培训,直接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基础。(页163) 文革中,破坏等级和特权。医疗上,打击高级教授或干部的医疗优待。住房分配上,打破以职业和级别为划分的住房隔离。(页172) 在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 批判“知识私有”(知识不是让人过上特权生活,而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批判“读书做官”思想(上学不是要高人一等,而是要学习后回到人民的队伍中去)。 (页174) 激进者反对 书面考试 ,理由之一是认为这种考试鼓励死记硬背,而不是创造性的探索和批判性思维。

土耳其简史

诺曼·斯通,《土耳其简史》,刘昌鑫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 第二章 东正教基督徒厌恶拉丁基督徒,有位牧首甚至说:“比起红衣主教的帽子,我更喜欢苏丹的头巾”。 在继位问题上,穆罕默德二世研习法典后,认可了“谋杀兄弟”的惯例。 奥斯曼帝国的军事中坚力量在于炮兵。 第四章 公元17世纪,文明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向大西洋。 “伊斯兰教法是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产物,很难契合现代环境,因此苏莱曼一世花费大量时间起草了一系列法律,并允许在基督教区域实行习惯法。” 第五章 “奥斯曼帝国的战争颓势有所缓解,主要是由于奥地利卷入了与实力迅速上升的普鲁士的征战之中。奥斯曼帝国甚至意外地享受了长时间的和平:这段时期(一直持续到1730年)被称为“郁金香时代”。” “在所有的国家,财产所有者与财产使用者之间都会存在权力争议,但是在伊斯兰教法之下,使用者却拥有优先权。在伊斯兰国家,如果使用者封闭了一条街道并进行修缮,那是他们的权力;但在遵循罗马传统的西方国家,公共权力机构可以征用公共空间,比如在英格兰,大贵族可以通过使用和操控英国财产法达到同样的效果。但在君士坦丁堡或者其他穆斯林城镇中却并非如此,而且在这些拥挤的地区,政府仅在大火灾爆发后才能进行检视,疾病也会在那里迅速蔓延。君士坦丁堡的卫生状况极其糟糕,臭名远扬。” 叶卡捷琳娜女皇主政时期,俄国迅速崛起,在黑海地区与奥斯曼帝国展开斗争,并觊觎克里米亚半岛。 第六章 “在土耳其有这样一句谚语:一次灾难胜于一千条建议。自1768年开始的长达6年的俄土战争就是一次这样的灾难,最终以1774年签订的《库楚克开纳吉和约》(Treaty of Küçük Kaynarca)告终。”战败后,奥斯曼帝国着手改革,首先是军队改革,但是其最大阻力是旧有的耶尼切里军团。 坦泽马特Tanzimat改革,意为“内部整顿”,是奥斯曼帝国的现代化改革。 在欧洲爆发1848年革命,也称民族之春。失败后,许多自由派分子逃往奥斯曼帝国避难。 “阿卜杜勒·阿齐兹一世(AbdülazizⅠ,1861—1876年在位)开启了“第二次坦泽马特”改革。此次改革首先宣布承认1839年改革所宣扬的法律平等原则,从此非穆斯林确实开始繁荣。穆斯林的出生率处于停滞状态,而非穆斯林的人口增速要显著快于穆斯林。” 第七章 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不相信自由主义和宪法,认为这会让奥斯曼帝国解体。他希望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Arnold, John H. Hist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chap 1 History: a true story of sth that happened long ago, retold in the present. chap 2 Agustine of Hippo describes history for faith so as to gain authority. In the Middle Ages, rhetoric stayed present in historiography. Modern virtues of historians: critical and suspicious. Jean Bodin. Methodological book. methodological book, Bodin argued that history was essential for educating society about the correct conduct of warfare, affairs of the state, and government. chap 3 Leopold von Ranke, the father of modern historiography. He demands historians could and should produce a scientific and objective history. Lorenzo Valla proved "Donation of Constantine" was a forgery. He reintroduced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into history.  "A historian, Baudouin suggested, should be like a lawyer balancing conflicting accounts, trying to establish the exact sequence of events, treati

Language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Anderson, Stephen R., and Stephen Anderson. Languages: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 Vol. 32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Chapter 3 Language divergence (phylogenetic). With time changes, 20 or 30 years, local differences would have emerged, such as local accents becaus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limited to particular places.  The regularity of linguistic change: sound change. Grimm's Law:  a. voiceless stops became voiceless fricatives (e.g., [p]>[f]); b. voiced stops became voiceless (e.g. [b]>[p]); and c. voiced aspirates became simple voiced stops (e.g. [bh]>[b]).  Chapter 4 A language's survival is the extent to which new generations are learning it. (chap.4) "As soon as the language is lost, an essential link to the group's history and cultural patrimony is cut." (chap.4) Chapter 6 How is the number of languages in the world?  Counting by I-language. We should distinguish I-language (internal) and E-language (external). I-language "r

哈布斯堡王朝

 彼得·贾德森,《哈布斯堡王朝》,杨乐言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 引言 本书讲述从18世纪到一战哈布斯堡王朝建立一个统一的、一体化的帝国的种种努力。 第一章 在继承问题上,女王玛丽亚·特丽莎即位。她引入新型工业以打击传统的行会势力;改善农业生产力,通过修正农业制度(将农民交付给领主的劳力和作物转换为上缴地主和国家的现金)。玛丽亚的改革常常是有目的性的劝诱和有技巧的妥协。 第二章 约瑟夫二世继位,推行更激进的改革(独断专行),乃至与社会中的权势者产生利益冲突。他放宽审查制度,进一步推行大众教育(向初等学校提供资金)。实行宗教宽容,对非天主教基督徒实行宽容法令。他进行语言改革,将德语定为官话(这触犯了把持公职的匈牙利贵族的利益);他终结农民对地主强制劳役的义务。 利奥波德二世继位,努力缓解兄长约瑟夫二世留下的改革引发的冲突。1792年他猝然去世后,其长子弗兰茨一世(即神圣罗马皇帝弗兰茨二世)继位,他倾向于保障皇权和州贵族的利益。在此期间,打赢了拿破仑战争。 第三章 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哈布斯堡王朝也强调法律制度,促进法治化。(页94) 斐迪南一世继位,他有精神障碍。奥地利的城市规模扩张。例如里雅斯特港从18世纪的小渔村成为1820年的世界级港口。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如社会动荡),审查制度等管控手段,使得1815-1848年的奥地利被视为政治冷漠社会。(页122) 第四章 在加利西亚,波兰民族主义者发动叛乱,企图复国。但是当地农民反对他们,因为他们更加感激哈布斯堡王朝的农业改革(结束了封建义务)。(页145-146) 由于斐迪南对革命太过妥协,其侄子弗兰茨·约瑟夫一世于1848年继位。1849年,匈牙利爆发独立于奥地利的革命。 第五章 19世纪50年代,哈布斯堡君主国推行的现代化计划实现了很多自由主义改革在1848年设定的目标。而战败和经济崩溃,影响了帝国进行集权化手段的改革尝试。 利奥·图恩伯爵Count Leo Thun负责奥地利教育重组,他是天主教徒,努力平衡宗教教义的保守和大学的学术自由。(页216-217) 1860年,地方上的贵族要求终止官僚中央集权体系,建立联邦制度。 1867年,颁布新宪法,奥地利与匈牙利事务分离,形成二元制君主国。各种自由主义的政治活动抵挡了哈布斯堡皇帝激进专制主义的政治纲领。 第六章 文化冲突,例如语言多样性问题。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