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24的博文

学术与政治

韦伯,《学术与政治》,钱永祥 等 译,上海三联书店,2019年。 第一章 学术作为志业 >>学术作为一种物质意义下的职业,具有怎样的面貌?基本言之,这个问题在今天实际问的是:一个决心取在学院里从事学术工作(Wissenschaft)为职业的研究生,居于怎样的处境?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学术的许多领域里,德国大学也走上美国大学的发展路线。大型医学或自然科学的研究机构,本是“国家资本主义形态”的企业;如果没有庞大经费,这些机构即难以维持。这里,我们碰到一个一切资本主义企业滋长之后都会造成的情况:“工人与生产工具的分离。”工人,即助理,完全仰赖国家交给他使用的工具;如此一来,他之依赖所属机构的负责人,就如同工厂工人依赖雇主。机构负责人诚心地认为机构是“他的”机构,用他的方式去管理。因而助理的位置,经常和“准无产阶级”或美国大学助理的差事一样,缺乏保障。 >>唯一不曾消失并且有变本加厉之势的,乃是机运(Hasard)在大学学术生涯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就是说,一个私讲师,乃至于一名助理,是否有朝一日能够升成正教授,甚或当上学术机构的主持人,纯粹靠运气。 >>造成凡才当道的原因,要到人类协作的法则中去找,尤其是好几组人的协作的法则。在这里,这是指负责推荐的教授与教育官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几个世纪以来选举教宗的情形与此相似。 >>每位受到召唤、有志从事学术工作的年轻人,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他所肩负的重任具有双重面貌。他不仅需要具备学者的资格,同时也必须能够做一位好老师,而这两种条件并不一定全然吻合。一个人可能是十分杰出的学者,同时却是一位糟糕透顶的老师。 >>但是对其他的人,无论基于感情或良心,我们都必须问这样一个问题:你真的相信,你能够年复一年看着平庸之辈一个接一个爬到你的前面,而既不怨怼亦无创痛吗?自然,我们得到的回答总是:“当然,我活着只是为了我的‘志业’。”然而,我发现只有少数人能够忍受这种情形,而不觉得这对他们的内在生命是一种伤害。 >>我相信诸君实际上希望听我谈一些别的东西,那就是:学术作为精神上的志业。今天,相对于学术作为一种职业的经营,以学问为生命志业首先受到的限制,就是学问已进入一个空前专业化的时代,并且这种情形将永远持续下去。从表象与实质两方面来说,我们都必须认清,个人唯有通

情动于中:當代中國的思想爭鳴與情感政治

涂航,《情動於「中」:當代中國的思想爭鳴與情感政治》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 导论 本书梳理毛泽东之后的当代中国思想史。 后毛泽东时代主要有四种思潮: (1)自由主义:告别革命,强调启蒙与民主(新启蒙运动) (2)新左派:推崇毛时代革命精神与党国体制优势 (3)文化保守主义:扬弃启蒙与革命,恢复政教传统 (4)大众民族主义:民族复兴,秉持百年国耻叙事 本书的探讨,则以当代中国思想的三条线索展开:一為對毛時代摧枯拉朽之暴力和破壞的沉痛批判,二為因左翼理念幻滅和歷史斷裂所觸發的耽溺憂鬱之哀思,三為革命崇高意象所激發的天啟想像和政治神學。 本书的视角:思想的「情動力」 ,强调思想与情感的互动——被感覺的思想和作為思想的情感」(thought as felt and feeling as thought) affect与emotion的区别: affect是直觉的情绪,emotion是加工过的情感。 Anna M. Parkinson對「情感」(emotion)和「情動」(affect)的區分。在Parkinson 看來,「情動」乃是對外在刺激的直覺式反應,這種由條件反射引發的情緒波動基於生物性,並不蘊含任何理性思考。波動起伏的情緒(affect)被轉化為具有道德訓誡功能和政治倫理觀的情感(emotion)。 与后文革时代的反思类似,西方也面临纳粹之后。有所谓「對證歷史」/「與過去和解」(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past)一说。 第一章 李泽厚vs刘再复 李澤厚的「樂感文化」和劉再復的「罪感文學」為題,通過重構兩者之間關於情感倫理學的隱秘對話,來勾勒新時期反思革命烏托邦主義的兩種路徑。 「樂」與「罪」這兩種情感究竟與告別革命的啟蒙議程有何關聯?反芻歷史的幽暗與暴力為何要從情感倫理學出發?【告别革命为什么要从情感出发?】——我認為,新啟蒙知識分子之所以激辯「情感教育」(sentimental education),根本原因在於情感本身就是表達理性思辨與倫理判斷的重要形式( emotion as ethical reasoning )。 注:政治神学:指的是再魅化(世俗政治中重新引入宗教价值)与去魅化(揭露神学作为世俗政治的工具)。【关注到现代世俗政治中的神学因素】 第二章 陈寅恪热 八十年代初余英時以「文化遺民說」揭露文革的瘋狂對國學大師

Confucian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Well-being

Kim, R. (2020). Confucian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Well-being. Routledge. Introduction 本书意在探究well-being问题,以先秦儒学为材料。 作者指出,儒家对当代well-being的讨论有三个要点: (1) Well-being holism 幸福是一个整体概念 (2) relationality thesis 社会关系很重要 (3) Well-being contextualism 幸福不离社会环境 第一章  对于儒家而言,他们的well-being概念是什么? 厚的well-being概念:利。作者把儒家的理想生活ideal life视为well-being。 作者接着介绍了当代的幸福理论(文献综述): Derek Parfit给出幸福的分类学:享乐主义;欲望满足理论;目标清单理论 第二章 The author observes that early Confucian views tend to emerge from their reflections on human psychology, namely human motivation, emotion, and behavior. 儒家幸福理论的核心是moral virtue。作者指出,儒家看来,幸福与德性密切相关。作者进而指出一个令人疑惑的关系:human nature vs. human well-being。作者以孟荀之争为角度探索这个问题。 孟子的立场:Mencius takes our ethical lives as rooted in a number of basic moral emotions constitutive of our nature as humans. 并且,作者引用了现代心理学理论来补充孟子的立场。例如,Kahneman (2011)指出认知推理具有两种系统,热系统和冷系统。Flanagan (2014) 则提出Mencian Moral Modularity (MMM)与Jonathan Haidt的Moral Foundations theory (MFT)形成对比。作者最终指出,孟子的四心不是互相独立的单元模块,而是互相影响渗透的。至于幸福,依照孟子,实现四端所指向的

Metaphysics 形而上学

van Inwagen, Peter, Meghan Sullivan, and Sara Bernstein, "Metaphysics",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ummer 2023 Edition), Edward N. Zalta & Uri Nodelman (eds.), URL = <https://plato.stanford.edu/archives/sum2023/entries/metaphysics/>. 1,“形而上学”概念 根据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研究(三种不同的类似的说法): The subject-matter of metaphysics is “being as such” The subject-matter of metaphysics is the first causes of things The subject-matter of metaphysics is that which does not change 但是作者建议,鉴于最新的发展,最好以归之于形上学的各种问题来理解形上学。 2,旧的(传统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1)是本身(第一因、不变的事物) (2)共相Universals:普遍存在于事物的某些性质 (3)实体substance:依其自身而存在的东西(独立自存者)Metaphysicians call the things that exist in their own right ‘substances’ 3,新的(后中世纪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1)模态(Modality):关于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形而上学家关注的模态类型可分为两个阵营:从言模态(modality de dicto)和从物模态(modality de re)。 Modality de dicto is the modality of propositions  modality de re is the modality of things. 蒯因、克里普克、刘易斯 (2)空间与时间(Space and Time) 时空是什么? 时间的过去、未来,具有不对称性asymmetry吗?为什么? 在时间的流逝中,

孟子的多维度价值域及其证成——以“圣”观念为核心的讨论

图片
刘欢.(2023).孟子的多维度价值域及其证成——以“圣”观念为核心的讨论. 孔子研究(06),66-80+158-159. doi:CNKI:SUN:KZYJ.0.2023-06-007. 本文注意到孟子“圣”概念的差异性,以一本多级论的角度来考察。 关于一本多级论,见注释2:“一本多级论”的说法出自张岱年,指的是宇宙事物演化有若干级的不同,各级有各级的特殊规律,只有既言“理一”,又言“理万”,才能使道德之理与自然规律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李存山在讨论仁学现代化应克服的几个理论问题时,主张用此代替“道德一理观”(参见李存山:《气论与仁学》,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年,第 263—267 页),笔者认为甚当。受此启发,笔者认为,孟子的“仁学”或者说“圣”学恰可从此角度去理解。 第一节,指出圣人形象有多重面向:清、任、和、时 第二节,孟子的“君子”具有差异性 第三节,论述孟子的小大之辨(基于对物之价值贵贱不同的认识和评判,孟子推崇大,批评小) 在第三节中,作者画出了君子人格的金字塔图表。

儒家英雄主义

Kim, S., Lee, A. (2023). Confucian Heroism. In: Encyclopedia of Heroism Studies. Springer, Cham.  本词条界定儒家英雄主义,它包括两方面的意义: (1)道德上,儒家英雄是道德卓越的,尤其与“勇”这一德性相关。 (2)政治上,儒家英雄具有社会责任感(在乎共同体的幸福),谏是其具体的政治行为的一个例子。 儒家英雄主义,理想化身就是“大丈夫”。 【榜样主义,英雄主义,两种理解儒家的范畴,区别?是否可以有英雄主义伦理学,对应于榜样主义伦理学?】

Ressentiment, Imaginary Revenge, and the Slave Revolt

Jenkins, S. (2016). Ressentiment, Imaginary Revenge, and the Slave Revolt.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96(1), 192-213. 本文认为,在尼采的语境中,Ressentiment的意思就是复仇,即倾向于复仇的情感。Ressentiment is just a matter of experiencing vengefulness (Rache), that is, feeling inclined to take revenge (sich raechen). 作者认为,尼采所谓的道德价值的产生,不是有意识的活动,而是无意识的社会运动,和第一次犹太罗马战争有关(犹太教士对罗马的反抗)。 1  作者分析,尼采的ressentiment具有四个特征: (1) Ressentiment is occasioned by suffering. 【suffering】 (2) Ressentiment relates us to the past. 【memory】 (3) Ressentiment disposes a person to strike back against something represented as the cause of his suffering. 【acts】 (4) Ressentiment has an anesthetic function. 【affects】 【值得注意,作者观察到了怨恨与苦难的关系,尼采在《道德的谱系》最后一节也提到了这一点。】 总之,作者认为,这四个特征,构成了尼采的复仇理论。怨恨即是复仇。 2 本节,作者探讨,怨恨如何产生价值观。 3 作者在结论部分指出,确实,怨恨没有多少价值,因为它总是向过去看,没有未来维度。但是,怨恨有价值的一面在于,人们从怨恨中能够 自由地 选择对它进行克服。

Relational Normativity: Williams' Thick Ethical Concepts in Confucian Ethical Communities

Ng, S.Y. (2023). Relational Normativity: Williams' Thick Ethical Concepts in Confucian Ethical Communitie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73(4), 937-957. 本文探讨伯纳德·威廉斯的“厚概念”在儒家伦理的应用。作者认为,W的厚伦理的应用忽略了社会角色。作者主张,对于儒家伦理共同体,社会角色(如“父”)是厚伦理概念,相对应的礼则是这厚概念的应用。 1,厚概念的介绍 厚概念有三个特征: (1) descriptive (world-guided) (2) normative (action-guiding) (3)  thick ethical concepts are embedded in the everyday practices of an ethical community. 2,儒家的社会角色是厚概念 作者论证,儒家的social role符合厚概念的三个特征。 3,礼是厚概念的应用 4,最后作者试想威廉斯可能的反驳:这种关系性的社会角色,是否伤害了个体的自主性? 威廉斯强调,伦理的理论化容易限制个人的自主性。作者则反其道而行,主张伦理的理论化可以具体扩展至行走坐卧incorporating pratical reasons。

Names exist when carving begins (shi zhi you ming 始制有名): A theory of names in Daodejing (道德經)

Hao Hong (09 Jan 2024): Names exist when carving begins (shi zhi you ming 始制有名): A theory of names in Daodejing (道德經), Asian Philosophy. 问题:道的无名和事物的有名,这之间有何关系? 本文提供一个名称理论来解释道家的“名”观。 Section 1 作者调查了《道德经》中的“名”的使用的例子。 Section 2 提供一个“名”的基本理论框架。它是形名相耦the interlocking of features and names,即名作为语言表达,指称了事物的形(特征)。 Section 3 & 4 作者注意到“制carving”,这是一个命名过程(制名),既可以命名一组事物,又可以给个别的事物命名以体现其个性(有名,万物之母)。 Section 5 运用这一名称理论,解释了道的不可命名性并不是一个悖论。道是不可命名的,因为道是未确定的Dao is indeterminate. 因此,涉及对道的名词描述,不是命名,而是calling谓。作者还讨论了对道进行描述的其他情况:强名、常名、大共名。

On the “Virtue Turn” and the problem of categorizing Chinese thought

Hutton, E. L. (2015). On the “Virtue Turn” and the problem of categorizing Chinese thought. Dao, 14, 331-353. 本文反思当代中国哲学出现的“美德伦理学”转向。作者主张,鉴于复杂性,不能轻易给中国传统做一般性的判断,如“中国哲学即美德伦理学”。 首先,在西方传统中,人们就有开始反思“美德伦理学”一词是否恰当?例如Nussbaum,Neville。【黄勇在《当代美德伦理》的导言中也有涉及】 接着,作者提出,要区分两个概念:virtue ethics as an ethical theory & virtue ethics as an interpretative framework (p. 334) 作者认为,利用美德伦理学作为解释框架去理解中国哲学,论证中要多加注意。例如,不能说美德伦理学这种解释框架是最好的,或是唯一的。 作者的worries: 1,美德伦理学的概念,会排斥中国本土的概念,要么被错误代表misrepresent,要么不能充分描述full describe。 2,排斥了其他的概念化的可能,例如义务论的解释、功利主义的解释 3,处于怎样的用途——作者认为,美德伦理学的框架,宜为描述性的,而非解释性的 最后,作者指出美德伦理学的可能的应用:investigative (用于表述一个问题)& constructive (用于建构一个新理论)

Hypocrisy as Described in the Analects and the Mengzi

Li, P. (2024). Hypocrisy as Described in the Analects and the Mengzi. Dao, 1-19. 1 导言 本文主要讨论hypocrisy的三种形式: (1) speech-action mismatch (2) inner-outer mismatch (3) the village pleasers 乡愿 2 讨论(1)(2)两种虚伪,它们是the mask image of hypocrisy 3 讨论(3),它是the chameleon image of hypocrisy 为什么乡愿很难对付? (a) 乡愿混世 village pleasers conform to prevailing customs and harmonize with an impure age. (b) 在公共服务上看似忠厚 (c) 讨人喜欢,并因此自以为是 4 比较阿伦特的平庸之恶 Eichmann放弃和掩盖了他的自由选择(道德原则or暴行),从而逃避其责任。 Eichmann和乡愿在作恶(以及允许恶发生)上并不平庸。 5 结论

当代美德伦理:古代儒家的贡献

黄勇,《当代美德伦理:古代儒家的贡献》,东方出版中心,2019年。 导论 论证:儒家伦理是一种更纯粹的美德伦理学 论述了儒家美德伦理的哲学贡献。其中,涉及到美德伦理学的政治哲学的应用(页63-67)【第四、十、十一章】。例如,第十章,涉及正义理论,儒家认为,政府的正义,在于治理者的正义,即“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再如,政府是否具有道德教育的功能(页63)。 比较哲学方法论:西哲问题——中哲贡献。其中,黄勇还提到中国哲学在当今西方哲学界的窘境(处于边缘地位)。 第一章 如何对待作恶者 以直报怨:做直人之事。即,做使得恶人成为正直之人的事情。(页89-90) 不仅不能自己不义,而且不能陷人于不义。 第三章 亲亲相隐问题 亲亲相隐蕴含两种“直”的矛盾:社会公正(叶公)vs 家庭亲情(孔子)。 但是,作者注意到,不仅仅亲亲相隐,儒家还强调劝父母改正。 本文从法律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惩罚的意义,功利论主张惩罚是为了威慑,报应论主张惩罚是为了以牙还牙。作者认为,二者的角度都是受害者,他则从犯罪者的角度出发提出康复论restorative,重在恢复犯罪者的人性。

‘Following the Way of Heaven’: Exemplarism, Emulation, and Daoism

Kidd, I. J. (2020). ‘Following the Way of Heaven’: Exemplarism, Emulation, and Daoism.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 6(1), 1-15. 模仿榜样,不仅模仿人(人格性的),而且还模仿宇宙(非人格性的impersonal)。 Linda Z的exemplarism描述有两个缺漏:1,没有对榜样生活方式的详细描述;2,需要有一套模仿的实践。 作者指出,在道家中,存在非人格的榜样,模仿的是其品质。 例如,模仿Dao,就是模仿Dao的三组德性:impartiality公, constancy常, and nourishing养。对应的模仿的实践,就是游wandering(逍遥游)和斋fasting(心斋)。 对道家这种cosmic emulation,荀子的指责是,它是非人性的inhumane(不属于人性的)。但是,作者指出,《庄子》中的真人毕竟是参与了社会生活。 【涉及一个模仿谁(什么),谁(什么)可以被模仿的问题】

中国古代法象思维研究——兼论法象思维、体用论与理一分殊的相互关系

图片
李晓春.(2019).中国古代法象思维研究——兼论法象思维、体用论与理一分殊的相互关系. 科学·经济·社会(04),9-16.  法象思维 → 体用论 → 理一分殊 意义链条1:水、火、 木、 金、 土。 意义链条2:润下、炎上、曲直、从革、稼稿。 意义链条3:咸、 苦、酸、辛、 甘。 【在道德领域,我说“张三效法善”。张三是人,善是抽象概念,那这种效法,按您的说法,张三与善的关系就应该理解为体用关系(理一分殊)。】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mensions of Liu Zongzhou’s self-cultivation theory

Xin Guan (2024)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dimensions of Liu Zongzhou’s self-cultivation theory, Asian Philosophy. 本文分析刘宗周的修身论。作者主张,他的工夫论,是基于身心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的。因此,不仅是内在的修为,而且还有社会维度(这一点容易被忽视)。 1,分析“工夫”的概念 2,刘宗周修身论的实践的特点 3,刘宗周的修身只是内在精神修炼吗?非也,内外兼备 4,刘宗周修身中的“一与多” 结论 《人谱》中,刘宗周的修身论围绕着诚意和慎独。他的修身论具有严格的纪律性和向内的决心。同时,他的修身论又是兼具内外的,因此可以说,身体是一个关系性的社会存在。

道德感动与儒家示范伦理学

图片
Wang, Qingjie 王慶節,“Being Morally Moved” and a Confucian Exemplary Ethics of Virtue 道德感動與儒家示範倫理學.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 本书其实是论文集。 导言 儒家伦理学是一种示范伦理学,其基石是道德感动。儒家主张,道德的真正力量在于感人(页15)。 第一章 感动 道德意识的起源是什么?道德感动。【孟子四心,根本上就是能感动的心,能流泪的心】 道德感动兼情感与判断。 论及虚假的感动(页26)(又见,页44-45)。【重要!诚于伪】 道德感动的本质特征:亲身性(第一/二人称),以 图像 【重要!】形式出现的情绪状态(页32),兼具理论与行动,兼具个别与公共。 儒家伦理即是情感本位的德性伦理。它与休谟的emotivism(情感主义伦理学)不同,因为后者属于规则伦理学范围内的争执。 第二章 恕道 提出恕忠之道,以恕道为优先。它强调身体性,而非超越的神圣性。 第三章 示范 规范伦理学是律令式的,示范伦理学则是范导式的。前者强调普遍性,后者强调共通性。 第四章 身体 儒家的身体观: 1,身:亲身、反身 2,体:本体 3,亲:亲近 4,域:体域,如民胞物与 第五章 自我 自我的理解模式: 1,一与多的自我 2,整体与部分的自我 3,彼与此的关系性的自我 作者则提出系谱学的自我概念。自我,如同系谱中的某个节点。是一种通过聚合基于偶然相似而生成的自我。范例在其中起着纲领性的作用。 第六章 本分 道德应当有多种含义,道德责任基于自由意志(相应地就有责任),则狭隘化了道德应当的含义。作者提出道德本分moral duty,即考虑进人的具体存在境况,因为人不是非历史的,不是生来就是能做出自由抉择的个体,而是处于具体的处境中,如照顾弟弟是哥哥的本分;刻苦学习是学生的本分。 是否成为逸民?是否润?孔子的回答:无可无不可(页148)。 第七章 孝养 拒绝自由主义和契约论的思路,因为人是被抛于世界的,人与人是非对称性的。 孝,是初始德性。 第八章 解释 解释学的思考。 第九章 道理 以讲道理取代讲真理。 讲真理:发现真理,争辩,二值性(非真即假)。 讲道理:显示讨论的前提、背景、先见,合宜性(条条大路通罗马)。

Can Pragmatic Confucian Democracy Justify Electoral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Tong, Z. Can Pragmatic Confucian Democracy Justify Electoral Representative Government?. Dao (2024).  实用的儒家民主能否证明选举代议制政府的合理性? 作者认为,(儒家的既有理论资源)不能做到。 1 导言 对立观点: 儒家贤能政治Daniel Bell & Tongdong Bai,主张两院制(民主下议院、精英上议院) 儒家民主政治Sor-hoon Tan & Stephen Angle,不涉及体制描述,而强调民主参与对个人道德发展的裨益。Sungmoon Kim则提出选举代表政府的建制(实用的儒家民主),以南韩与台湾为例。 作者认为,以往的讨论流于抽象的贴标签,应该更深入地研究具体建制的方案,及其与儒家理论的联系。 2 Kim的主张 儒家民主制:两种民主概念,熊彼特式的(竞选)和杜威式的(社会沟通与参与)。此派以(去中心化的)选举代议制为核心,熊彼特为主,杜威为辅。 3 Bell和Bai的主张 对于儒家传统的东亚社会,应该选择非民主的方法:考试、推荐。 4 对比 Kim以南韩和台湾为例,并不必然证明儒家贤能政治就不能照顾好公民的多元利益。 作者同意Bell和Bai的主张,选举并不是唯一且最理想的方式。 5 结论

The Dao of No-Thinking: The Original Core of Chan Thought

Gu, M.D. The Dao of No-Thinking: The Original Core of Chan Thought. Dao (2024). 本文认为,在禅宗发展中存在这么一个趋势:逐步降低慧能的创造性想法,使之符合禅宗的建制。本文则努力追本溯源,发掘慧能创立禅宗的独创性。 作者认为,禅宗的独创性就在于慧能的无念no-thinking概念,此概念指的是一种婴儿状态,要求放弃专注任何事物。这一概念,杂糅自孟子和老子的赤子之心、庄子的心斋、坐忘。这一概念具有独创性,与印度佛教的悟不同,因为后者则是要求有所专注。

书评:Dark Matters: Pessimism and the Problem of Suffering

James Foster; Dark Matters: Pessimism and the Problem of Suffering.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1 July 2023; 132 (3): 508–511.  本书致力于发展悲观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观点。 普通的悲观主义:future-oriented  pessimism 对未来悲观 作者主张的悲观主义:value-oriented pessimism 同情地理解苦难 本书可分为三个部分 Part 1 比较两种悲观主义。 对于恶的问题,一个乐观的策略是,解释恶的起源。 作者指出,对于恶的问题,主张不可理性解决的人,他们是悲观主义者。Pierre Bayle认为,生活中,苦难多于快乐。此人有一思想实验:若以同样的善恶的比例再过一次人生,你愿意吗?作者注意到,乐观主义者的论证,具有视角转换,即从creaturely转换到cosmic视角。他们承认恶,但是认为要么这是此生的必要,要么会在来世有回报。 Part 2 对十八、十九世纪的近代哲学的恶的问题的讨论进行回顾。Voltaire (chapter 3), La Mettrie and Maupertuis (chapter 4), Hume (chapter 5), Rousseau (chapter 6), Kant (chapter 7), and Schopenhauer (chapter 8). Part 3 作者提出自己的主张:Pessimism as a Moral Source 悲观主义作为道德的源泉 作者这么做,有两点理由: 1警惕现代的关于自我实现的福音:天道酬勤——它会使人误解:若不快乐,则是因为我做错了 2警惕大众媒体对苦难的过多报道:损耗我们同情心的能力 作者指出,悲观主义的意义在于, It is, rather, a reminder of the fragility of life , and the importance of sympathy, consolation, and hope.

真理为何不平等?

胡星铭.(2016).真理为何不平等?. 自然辩证法通讯(03),54-60.  某些真理(牛顿力学定律)比琐屑真理(某沙滩的沙子999粒)重要吗? 观点一:一切真理都同等重要。 观点二:某些真理比琐屑真理(无聊)更重要。 就观点二而言,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我们根据什么样的标准去比较不同真理在认知上的重要性? 戈德曼:有趣性 某些真理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它们更有趣。 格林:well-being 某些真理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它们更关系到well-being好生活。 作者:认同格林的观点,补充了三个标准。 1,更能够加深对这一理论体系本身的理解 2,更具影响力 3,蕴含更多重要的真理

Is One More Powerful With Numbers on One's Side?

Ingham, Sean and Niko Kolodny. 2023. "Is One More Powerful With Numbers on One's Sid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31, 452–469. 研究问题:因为在人数上多数派占优,所以多数派享有比少数派更大的voting power吗? 本文认为,这个论点不成立,因为它依据的是反事实的理由。 本文提供的反驳: 1,这并不是投票权力的不平等,而是偏好满足的不平等。 2,这并不是投票权力的不平等,而是之前政策导致的实质的不平等(如白人至上政策) 3,这是投票权力的不平等,但是这不是针对individual的,而是针对group的(如白人组和黑人组),因此这是一种group-based inequality. 

Confucian Meritocratic Democracy over Democracy for Minority Interests and Rights

Park, J.J. Confucian Meritocratic Democracy over Democracy for Minority Interests and Rights. Dao (2024). https://doi.org/10.1007/s11712-023-09918-3 1 导言 2 民主与少数族群权益 作者收集政治科学的研究材料,说明民主无法很好地维护少数族群权益。例如,民主决策中具有非理性因素。 3 精英民主制(贤能民主制) 作者提出,精英民主制在少数族群权益问题上比民主制做得更好。 精英民主制下,政治家的选拔犹如职业医师的培训,需要职业教育(如上课)、考试、社会实践等等。 4 对一些反驳的回应 5 结论

The State of the Field Report XI: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Mainland China

Zheng, H. The State of the Field Report XI: Contemporary Chinese Studies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in Mainland China. Dao (2024). 本文意在报告当代中国大陆(2000年后)庄子语言哲学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类: (1) traditional studies of language 庄子三言 郑开,杨国荣,陈赟 聚焦问题:道的不可言说性 (2)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比较研究 张祥龙(海德格尔),高利民(维特根斯坦),邓晓芒(康德) (3) constructive studies of Zhuangzi's philosophy of language 系统建构 刁生虎,章启群《渊默而雷声——〈庄子〉的哲学论证》,魏义霞

Revisiting Resentment against Heaven in Mengzi 2B13

Park, H. Revisiting Resentment against Heaven in Mengzi 2B13. Dao (2024). 本文解读2B13。有学者认为,2B13中,孟子怨天——天是一个agent,负责社会秩序。作者则认为,天是孟子的比喻性说法(形象的说法)。孟子并不认为天是具有责任的agent。作者指出,孟子感到不快的是社会失序,感到快乐的是他自己的德性本身。 1 Introduction 提出问题:2B13,孟子到底怨天,还是没有怨天? 文献综述:目前有三种观点: a,No-Resentment 孟子没有怨,因为他坚信天。 b,Temporary-Resentment 孟子前怨后不怨,前怨是正常反应,后怨是因为君子不宿怨。 c,Full-Resentment 孟子确实怨,因为天有过错。 作者注意到,这些观点的一个预设是,天需要承担责任。 本文主张a。首先,论证儒家不提倡怨。其次,论证孟子并不认为天有责任,因此不怨。最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解释。 2 不提倡怨 本节作者探究早期文本中的怨的含义与态度,涉及左传、尚书、诗经。 怨的两种含义:(1)对于意向对象的憎恨;(2)认为行动者对此负责。 As Ing puts it, resentment is usually discouraged in early Ru texts (Ing 2016: 20). 这是因为,儒家看来,怨会产生不和discord。作者也注意到,怨有时也会帮助陶冶人际关系。 就怨恨在人际关系角度的积极与消极方面而言,早期儒家为什么总的来说不提倡怨他者?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自我认知的困难(人们常常自以为是)。进而,怨会恶化人际关系。因此,儒家不提倡怨恨他人。 3 天与责任 陈大齐的论证: P1:天与亲人存在类比关系。 P2:亲之过大,怨。 P3:天之过大,怨。 P4:If 天未欲平治天下,then 天之过大。 P5:If 天未欲平治天下,then 怨。【逻辑错了?应该是,if 天之过大,then 怨】 P6:2B13,天未欲平治天下。 C:怨天。 作者认为,P1和P2推不出P2,因为类比关系并不得出必然的结论。但是,作者还注意到Ooi的观点,即,天至少具有道德责任。但是,作者对此做出反驳。(1)孟子中的拟人语言仍不能使得天等同于人。天在此语境下,只是比喻性的。(2)诗经怨天、

书评:《從分析哲學觀點看儒家哲學》

Wang, J. Fung, Yiu-ming 馮耀明, Confucian Philosoph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nalytical Philosophy 從分析哲學觀點看儒家哲學. Dao (2023). https://doi.org/10.1007/s11712-023-09925-4 本书是论文集。 第一部分 先秦儒家 3篇论文分析孔孟荀。 1 分析孔子的仁,仁兼备道德德性和道德行为. 2 孟子部分,论及孟子告子之争,认为二者论证都不对。 3 荀子的性,兼备非意向性天生能力和意向性自然反应两种意涵。并以此分析伪。伪不仅包含习惯,也包含动机。 第二部分 宋明理学 6篇论文 4 认为,张载既不是气一元论,也不是理气二元论。张载实际上混淆了宇宙论和本体论。 6 以transcendent immanence (超越內在) and transcendental immanence (超驗內在) 的区分研究朱熹的心性论。 7 研究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概念。 8 处理良知和知行合一。 9 批评余英时,认为余英时对戴震和章学诚的去哲学化解释是失败的,此二人不乏形上学思考。 第三部分 当代新儒家 6篇论文 10 批评王阳明和熊十力的良知理论,其神秘性是不可取的,含有逻辑矛盾。 13 研究冯友兰,认为其不是logical analysis,而是synthetic analysis。 14 分析徐复观、牟宗三、唐君毅的差异。认为,只有徐尊重文本,可取。其余人受德国观念论影响较大。 15 思考当代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应该追求清晰clear和对话,体现为:logical analysis, ideological history, and comparison.

论道德的谱系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弘 译,三联书店,2017。 Ansell-Pearson, K., & Diethe, C. (2006).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前言 本书的主题是:道德偏见的起源。换言之,善恶的起源是什么? 进而,尼采这样理解这个问题:人们在什么条件下构造了善恶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何价值? 5 这种越来越流行的同情道德甚至令哲学家也被传染,得了病,我把这种道德理解为我们业已变得可怕的欧洲文化的病兆,一种通向新佛教、通向一种欧洲人的佛教、通向虚无主义的弯路?现代哲学家们偏爱和过高评价同情是一个新鲜事,以前的哲学家都一致不承认同情的价值。我只列举柏拉图、斯宾诺莎、拉·罗切福考尔德和康德,这四个人的思想相差得太大,但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藐视同情。 注意尼采在序言中对他的问题意识的不断思考(如第3节),例如在第6节,这些道德价值的价值本身有待质问。【这就有点道德哲学的意味了,某种道德要求基于何种理由?】并且,尼采似乎有意地引导读者去质疑:【目前的道德价值,是否存在着某种毒化作用?】对此人们迄今亦未曾有过最轻微的质疑和犹豫。怎么办?倘若真相是颠倒的呢?怎么办?倘若在“善”中亦有某种退化症状,同时且有某种危险,某种诱惑,某种毒害,某种麻醉,通过它,当前之生活竟是以未来为代价呢?也许活得更意,更安全,却也更小器(im kleineren Stile),更卑下?……(页321) 第一章 善与恶,好与坏 1 尼采对“真诚”的强调:Ist es ein heimlicher, hämischer, gemeiner, seiner selbst vielleicht uneingeständlicher Instinkt der Verkleinerung des Menschen? 【eingestehen 相当于confess】自己也许都无法向自己坦白的本能。 2 尼采指出,当今的道德史家的思维,是非历史的,仿佛抽空历史背景抽象地研究道德。尼采认为,善起源于高贵者。善是高贵者的自我设定,相对的则是低劣者的恶。【尼采首先承认这种历史上的等级秩序】 “善”的概念的发源地,并不在于受者,而在于施者。对于尼采,善人是高尚者——Vielmehr sind 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