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siting Resentment against Heaven in Mengzi 2B13

Park, H. Revisiting Resentment against Heaven in Mengzi 2B13. Dao (2024).


本文解读2B13。有学者认为,2B13中,孟子怨天——天是一个agent,负责社会秩序。作者则认为,天是孟子的比喻性说法(形象的说法)。孟子并不认为天是具有责任的agent。作者指出,孟子感到不快的是社会失序,感到快乐的是他自己的德性本身。


1 Introduction

提出问题:2B13,孟子到底怨天,还是没有怨天?

文献综述:目前有三种观点:

a,No-Resentment 孟子没有怨,因为他坚信天。

b,Temporary-Resentment 孟子前怨后不怨,前怨是正常反应,后怨是因为君子不宿怨。

c,Full-Resentment 孟子确实怨,因为天有过错。

作者注意到,这些观点的一个预设是,天需要承担责任。

本文主张a。首先,论证儒家不提倡怨。其次,论证孟子并不认为天有责任,因此不怨。最后,作者提出自己的解释。


2 不提倡怨

本节作者探究早期文本中的怨的含义与态度,涉及左传、尚书、诗经。

怨的两种含义:(1)对于意向对象的憎恨;(2)认为行动者对此负责。

As Ing puts it, resentment is usually discouraged in early Ru texts (Ing 2016: 20). 这是因为,儒家看来,怨会产生不和discord。作者也注意到,怨有时也会帮助陶冶人际关系。

就怨恨在人际关系角度的积极与消极方面而言,早期儒家为什么总的来说不提倡怨他者?作者认为,这是因为自我认知的困难(人们常常自以为是)。进而,怨会恶化人际关系。因此,儒家不提倡怨恨他人。


3 天与责任

陈大齐的论证:

P1:天与亲人存在类比关系。

P2:亲之过大,怨。

P3:天之过大,怨。

P4:If 天未欲平治天下,then 天之过大。

P5:If 天未欲平治天下,then 怨。【逻辑错了?应该是,if 天之过大,then 怨】

P6:2B13,天未欲平治天下。

C:怨天。

作者认为,P1和P2推不出P2,因为类比关系并不得出必然的结论。但是,作者还注意到Ooi的观点,即,天至少具有道德责任。但是,作者对此做出反驳。(1)孟子中的拟人语言仍不能使得天等同于人。天在此语境下,只是比喻性的。(2)诗经怨天、孟子承认诗经的权威性,但是这不意味着孟子本人就认可天作为agent可以被怨。总之,作者主张,对于孟子,天并不是具有道德责任的行动者。相反,孟子往往把天描绘出与社会秩序无涉的,即天是道德中立的。或者至少,对天的道德能力持怀疑态度。

注意,此处涉及作者对5A1的解读,万章问的是怨天【错解,细节不够,问的是哭泣】,但是孟子答的是怨父母。


4 重读2B13

作者认为,需要区分两次时间:(1)孟子教诲的场景;(2)孟子去齐的场景。

作者的解读策略是化怨为不豫。

对于教诲场景,孟子反对怨天。

对于去齐场景,孟子不豫社会失序(只是比喻性地怨天),豫自己的德性以及自己德性给未来带来的好结果。


5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