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于中:當代中國的思想爭鳴與情感政治
涂航,《情動於「中」:當代中國的思想爭鳴與情感政治》 (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
导论
本书梳理毛泽东之后的当代中国思想史。
后毛泽东时代主要有四种思潮:
(1)自由主义:告别革命,强调启蒙与民主(新启蒙运动)
(2)新左派:推崇毛时代革命精神与党国体制优势
(3)文化保守主义:扬弃启蒙与革命,恢复政教传统
(4)大众民族主义:民族复兴,秉持百年国耻叙事
本书的探讨,则以当代中国思想的三条线索展开:一為對毛時代摧枯拉朽之暴力和破壞的沉痛批判,二為因左翼理念幻滅和歷史斷裂所觸發的耽溺憂鬱之哀思,三為革命崇高意象所激發的天啟想像和政治神學。
本书的视角:思想的「情動力」,强调思想与情感的互动——被感覺的思想和作為思想的情感」(thought as felt and feeling as thought)
affect与emotion的区别:affect是直觉的情绪,emotion是加工过的情感。
Anna M. Parkinson對「情感」(emotion)和「情動」(affect)的區分。在Parkinson 看來,「情動」乃是對外在刺激的直覺式反應,這種由條件反射引發的情緒波動基於生物性,並不蘊含任何理性思考。波動起伏的情緒(affect)被轉化為具有道德訓誡功能和政治倫理觀的情感(emotion)。
与后文革时代的反思类似,西方也面临纳粹之后。有所谓「對證歷史」/「與過去和解」(Coming to terms with the past)一说。
第一章 李泽厚vs刘再复
李澤厚的「樂感文化」和劉再復的「罪感文學」為題,通過重構兩者之間關於情感倫理學的隱秘對話,來勾勒新時期反思革命烏托邦主義的兩種路徑。
「樂」與「罪」這兩種情感究竟與告別革命的啟蒙議程有何關聯?反芻歷史的幽暗與暴力為何要從情感倫理學出發?【告别革命为什么要从情感出发?】——我認為,新啟蒙知識分子之所以激辯「情感教育」(sentimental education),根本原因在於情感本身就是表達理性思辨與倫理判斷的重要形式(emotion as ethical reasoning)。
注:政治神学:指的是再魅化(世俗政治中重新引入宗教价值)与去魅化(揭露神学作为世俗政治的工具)。【关注到现代世俗政治中的神学因素】
第二章 陈寅恪热
八十年代初余英時以「文化遺民說」揭露文革的瘋狂對國學大師陳寅恪晚年造成的嚴重傷害。
问题:为什么会发生陈寅恪热?——陳寅恪之所以會成為自由主義者關注的焦點,在於對 陳氏「獨立自由」的學術精神產生了廣泛的漣漪效應,引發華語思想界對整個民國知 識分子階層在社會主義政權下命運的持續爭論。這些爭鳴超出了一般意義上的學術探 討,而代表了自由派士人以文化懷舊「告別革命」的政治議程。以「陳寅恪熱」為圖 鑒,我試圖考察自由主義者如何通過悼念、重構甚至「悲情化」陳氏與社會主義政權 的齟齬來激發各種政治情感,進而在道德層面構築自由主義的合法性。【建立自由主义的合法性】
學者王焱亦指出,陳寅恪對中古政治史的研究,側重於發掘中古士族如何以自成一體的家風、儒學、禮法抵禦無孔不入的皇權干預;他對曾國藩、張之洞等晚清中體西用派的共情之感,乃是源於他認為秩序與自由是互為表裡:唯有以「禮治規範凝成文化秩序,構成以獨立自主的社群為多元社會的基底」,方能使華夏文明擺脫紊亂之局面,實現社會轉型;再者,他對錢謙益、柳如是等江南遺民、文社詩社的一往情深,寄託了其對近代中國市民社會崛起、公共輿論應運勃興的追憶與期許。
第三章 文学左翼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文学对左翼的怀念与徘徊。人物:陳映真與王安憶
作者认为,这种文学的怀旧,并不是怀念极权主义,而是对过去的失败挫折的忧郁。
第四章 刘小枫 【重点!】
刘小枫思想的历程:【作者强调其连贯性】
(1)1980s,新啟蒙運動中的德國浪漫主義者
(2)1990s,汉语神学与文化基督徒
(3)2000之后,政治神学与文化保守主义
本章的論點是,劉小楓對充滿宗教靈韻的「終極價值」(ultimacy)的執念主導了他數十載的思想旅程。劉氏孜孜不倦追問的問題是:在革命的神話煙消雲散、世俗化浪潮以復仇的激情捲土重來的改革時代,究竟何種宗教或者精神資源能夠為當代中國提供一種超越性的價值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