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的谱系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周弘 译,三联书店,2017。

Ansell-Pearson, K., & Diethe, C. (2006). 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i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前言

本书的主题是:道德偏见的起源。换言之,善恶的起源是什么?

进而,尼采这样理解这个问题:人们在什么条件下构造了善恶的价值判断?这个价值判断本身又有何价值?

5 这种越来越流行的同情道德甚至令哲学家也被传染,得了病,我把这种道德理解为我们业已变得可怕的欧洲文化的病兆,一种通向新佛教、通向一种欧洲人的佛教、通向虚无主义的弯路?现代哲学家们偏爱和过高评价同情是一个新鲜事,以前的哲学家都一致不承认同情的价值。我只列举柏拉图、斯宾诺莎、拉·罗切福考尔德和康德,这四个人的思想相差得太大,但在一个问题上是一致的:藐视同情。

注意尼采在序言中对他的问题意识的不断思考(如第3节),例如在第6节,这些道德价值的价值本身有待质问。【这就有点道德哲学的意味了,某种道德要求基于何种理由?】并且,尼采似乎有意地引导读者去质疑:【目前的道德价值,是否存在着某种毒化作用?】对此人们迄今亦未曾有过最轻微的质疑和犹豫。怎么办?倘若真相是颠倒的呢?怎么办?倘若在“善”中亦有某种退化症状,同时且有某种危险,某种诱惑,某种毒害,某种麻醉,通过它,当前之生活竟是以未来为代价呢?也许活得更意,更安全,却也更小器(im kleineren Stile),更卑下?……(页321)


第一章 善与恶,好与坏

1 尼采对“真诚”的强调:Ist es ein heimlicher, hämischer, gemeiner, seiner selbst vielleicht uneingeständlicher Instinkt der Verkleinerung des Menschen? 【eingestehen 相当于confess】自己也许都无法向自己坦白的本能。

2 尼采指出,当今的道德史家的思维,是非历史的,仿佛抽空历史背景抽象地研究道德。尼采认为,善起源于高贵者。善是高贵者的自我设定,相对的则是低劣者的恶。【尼采首先承认这种历史上的等级秩序】

“善”的概念的发源地,并不在于受者,而在于施者。对于尼采,善人是高尚者——Vielmehr sind es „die Guten" selber gewesen, das heisst die Vornehmen, Mächtigen, Höhergestellten und Hochgesinnten, welche sich selbst und ihr Thun als gut, nämlich als ersten Ranges empfanden und ansetzten, im Gegensatz zu allem Niedrigen, Niedrig-Gesinnten, Gemeinen und Pöbelhaften.

“好”“坏”起源于高贵者与卑贱者的对立。而贵族价值判断衰落之后,才出现利己、利他之说。

4 根据词源学,更加印证了尼采的想法。“坏”这个词,最开始是形容简朴的普通人,这些人与高贵者相对。

6 与骑士贵族不同,教士发明出敌视感官的诡诈的形而上学。

7 指出,教士是最无能的【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颜元集·学辨一》)】。从无能中滋生的仇恨,十分阴毒可怕。尼采指出,世界上反对高贵者的杰出代表,就是教士化的民族:犹太人。犹太人扭曲价值观,歌颂苦难,把受苦、无能、卑贱、丑陋视为善良人。尼采指出,这是犹太人开始的道德上的奴隶起义,并取得了成功。

8 提及耶稣。耶稣是最阴险可怕的诱惑,“爱”的人格化并祝福贫苦病患者。犹太人以十字架的阴谋,不断战胜更高贵的理想。【王安石,法尧舜,而不是法唐太宗】

10 论及怨恨。The ressentiment of those beings who, denied the proper response of action, compensate for it only with imaginary revenge. 怨恨起于想象中的报复。奴隶道德slave morality的方向:向外界寻求价值。高贵者的价值评价方式则是向自身寻求价值,即肯定自身。

高贵者浑身是力complete men bursting with strength,确实感觉自己幸福happy。而怨恨者,则骗人相信他们的幸福。

高贵的人生活得自信和坦然(γευυατos,“贵族血统”强调“真诚”和“天真”这些细微的地方);而怀有怨恨的人既不真诚也不天真,甚至对自己也不诚实和直率。他的灵魂是斜的,他的精神喜欢洞穴、幽径和后门,所有隐私都让他觉得,那是他自己的世界、他自己的安全和他自己的兴奋剂;他善于沉默、记恨、等待,善于暂时地卑躬屈膝、忍辱负重。这种怀有怨恨的种族最终必然比任何其他高贵种族更聪明,而且它还以完全不同的程度尊重聪明,这就是把聪明看作首要的生存条件;而对高尚的人来说,聪明不过是奢侈和高雅本身就具有的一种精致的趣味。

如果高尚的人怀有怨恨,那么,在即刻的反应中,这个怨恨就会完全表现出来,并且消耗殆尽,它因此不会含有毒素。另外,高尚的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根本不感到怨恨,而这对所有弱者和无能者来说则是不可避免的。高尚的人甚至不会长时间地对其敌人、对其不幸、对其不当行为耿耿于怀——这是一个强大和充实的天性的标志,这种天性包含着绰绰有余的塑造力、复制力、治愈力,还有忘却的力量。

高贵者对待敌人:尊重,以自己的高标准要求敌人。

怨恨者对待敌人:爱自己的仇敌,发明出“恶”的概念,把敌人称之为恶人。然后,设想其对立面:自己是善人。

11 怨恨者先以恶为起点,其附产品则是善(这是奴隶道德观念的创造活动)。高贵者则是先预设好,其附产品是坏。

12 唯一不能忍的是恶劣的空气。苦难、贫困、孤寂,这些都是可以忍受的困难。尼采以为,人生来就是战斗的存在。但是,看看当今的欧洲,看不到伟大的事物,更加基督化、更加中国化。虚无主义蔓延的表现是一种厌倦感。【躺平,内卷】

13 至此,尼采指出,善的两种起源,其一是高贵者(猛兽),其二是怨恨者(羔羊)。对于怨恨者,尼采指出其特别的理由:(1)强者完全可以自由地选择成为弱者;(2)我们这些弱者不去做自己不能胜任的事,就是好的。怨恨者进行自我欺骗,把谎言【灵魂不朽、审判日】神圣化。【尼采注意到了怨恨者的自欺self-deception】

15 但丁:地狱大门写着:我也是被永恒的爱创造的。尼采借用说:天堂的大门写着:我也是被永恒的仇恨创造的。

16 总结一下,两种道德的起源(两种价值观):

高贵者:好与坏(罗马人)

怨恨者:善与恶(犹太人)——尼采甚至说,犹太民族是充满怨恨的教士民族,在这一点上上,类似的中国人都比不上(第五流)。

尼采说,在这场“罗马人vs犹太人”的战斗中,罗马人战败了。即便后来的文艺复兴也无济于事。并且,宗教改革,是又一场平民的怨恨运动。




第二章 负罪、良心谴责,及其他

2 责任responsibility起源于人们实践中以手段-目的预测并支配未来。

良心conscience起源于一种能够驾驭支配自己的本能。

3 疼痛有助于维持记忆力,比如祭祀牺牲、阉割等禁欲行为,以及古老的酷刑。

4 负罪意识 the consciousness of guilt (Schuld)起源于欠债debts (Schulden)。为了使许诺者(如欠债者)记住他的诺言,可以施加疼痛。这根本上,是一种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契约关系。

5 有人不追求用实物来赔偿,而是以债权人得到某种快感作为补偿。快感来自于能够放肆地向没有权力的人行使权力。

6 尼采注意到,历史中把残酷神圣化的倾向,看别人受苦使自己感到快乐。

7 在这过程中,随着道德化娇柔化,耻辱感(对残酷的耻辱)也出现了。

8 再重复一遍,负罪感、责任观念,起源于契约关系(债权人-债务人,买主-卖主)。

10 随着债权人越来越富有,他们不需要债务人的补偿,诞生出mercy概念。

11 怨恨者发明了良心谴责。

12 历史的进程,不是奔向一个目的的。目的、意义、历史发展的序列,都是向往力量的意志自我设定的。

斯宾塞认为,生命就是面对外部环境的内在适应。尼采则认为,生命就是强力意志。

14 据说,惩罚的目的就是唤起犯人心中的负罪感。惩罚引起灵魂的反馈,称之为良心谴责。

16 总之,尼采把良心谴责视为一种痼疾。本能遭到贬值。本能不允许发泄,而内向化,乃至被称之为灵魂。本能被迫调整方向,造成人反对人自己,这就是良心谴责的起源。【自虐狂】良心谴责引发的疾病:人为了人而受苦,为了自身而受苦。

17 尼采指出,不同于国家起源于契约,主人种族的国家起源于征服者的粗暴【蒙古帝国?】。

19 涉及到祖先问题,后代对祖先有一种负债意识,以为祖先的成功换来了种族的延续。对祖先的祭祀,其实就是对祖先强力意志的恐惧。最强大的种族,因恐惧而把祖先认定为神(神的起源)。

21 由于良心谴责的扎根,债务人觉得自己的债永远无法偿清,出现永罚概念。基督教的绝招:终极的债权人上帝,出于对债务人的爱(尼采质疑这种爱),自己牺牲自己,为债务人清偿债务。

23 与基督教的上帝相对,希腊诸神则体现出高贵而自主的人。与基督教利用的神不同,希腊人利用神来逃避良心谴责,保持心灵自由的快乐。

24 为了逆转使人疲惫的方向,尼采强调伟大的健康的重要性。

【感觉尼采就是打倒孔家店的先声】




第三章 禁欲主义的理念意味着什么

1 禁欲主义:对空虚的恐惧,因此人需要一个目标。

6 对于哲学家而言,他们支持禁欲主义,是因为他们企图逃避苦难。【值得关注尼采对苦难的看法】

10 哲学家的禁欲主义,敌视生活,不相信感官。

11 支配禁欲主义的,就是怨恨——这种怨恨企图统治生命本身。

13 禁欲主义的自相矛盾,就在于以生命反对生命。禁欲主义的理念起源于一种正在衰退的生命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拯救的本能。

14 尼采反对疾病,不应该怀疑我们幸福的权利。只有健康的人才是未来公民,并对未来承担义务。

16 罪恶不是人的真实情况,实际上只是一种生理上的不适,类似反胃。

27 到底是什么战胜了基督教的上帝呢?答案就在我的《快乐的知识》第290页上。“正是基督教道德本身,正是始终不断在严肃化的关于真的概念,正是被不惜一切代价翻译成科学良心,升华为理智的纯洁的基督教良心的坦白的斯文。【尼采关于真理的看法?】

28 如果去除禁欲主义,那么人的目的是什么?人为什么受苦?尼采认为,至少,我们不能逃避这些问题,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否定生命。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科利版编后记

注意到苦难在尼采道德思考中的线索性的作用。尼采:与其害怕苦难,不如拥抱苦难,与苦难不懈战斗。与宗教相比,尼采强调要真诚地面对苦难,不要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