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七月, 2024的博文

“贫乏于世”的深意——论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起源及其意义

张柯. “贫乏于世”的深意——论海德格尔“动物之思”的起源及其意义[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35(3): 9-18. 海德格尔对“动物”的观点:动物贫乏于世界。这意味着, 动物乃是既有世界又无世界的 ,因为“贫乏”并非“缺乏”,而是对“既有且无”的表述。“动物贫乏于世界”这一命题意在道说 人与动物“表面上切近、本质上疏远” 的微妙关系【人与动物的关系】。 根据前文对《康德》的分析,海德格尔对人之此在的本质机制的理解可以转释为:唯有通过道路抉择(即“自由”),通过在近和远中做出抉择,亦即,唯有从对我们而言更近/更明显的东西(存在者)走向对我们而言更远/更不明显的东西(存在)并且领会到存在就其本身而言乃是(比存在者)离我们更近的东西,也就是说,从“人与存在者之关联”走向“人与存在之关联”并坚持在后一种关联的支配性中,人才是人。换言之,唯有“在世界中存在”,人才是人。相比之下,动物具有近和远的潜能,但动物始终被拘囿在“近”中,动物无能于在近和远中进行道路抉择,这就意味着,动物有世界(作为“周围世界”的环境),但又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一旦我们洞见到这种“关键出发点”所指向的远景,我们就会看出,“动物贫乏于世界”命题的意义还远远未被穷尽。 注意,海德格尔的动物之思,并不是划分一个人与动物的等级秩序,而是要尝试表达动物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表达动物的那种既以特定方式拥有世界又不能以此在之方式(存在之领会)拥有世界的微妙处境。

李麒麟:语言哲学(2024)

图片
第一讲 第二讲 弗雷格论涵义与指称1 reference指称:人们意图谈论的东西(referent指称对象)。 弗雷格:A是B;A是A。晨星是暮星;晨星是晨星。二者指称对象是同一个,那么两个句子没差别;实际上,这两个句子是有差别的。问题:差别究竟在哪里呢?差别在于,晨星与暮星的涵义不同。 第三讲 弗雷格论涵义与指称2 弗雷格之谜(Frege's puzzle)是由德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戈特洛布·弗雷格(Gottlob Frege)提出的一个关于语言和意义的哲学问题。这个谜题探讨的是同一个对象的不同表示法如何能够具有不同的认知价值(cognitive value)或信息内容(informational content)。 具体来说,弗雷格之谜可以通过以下两个陈述来描述: 1. 晨星是金星。 2. 昏星是金星。 虽然“晨星”和“昏星”都指的是同一个天体,即金星,但这两个陈述在认知上却有不同的价值。第一个陈述告诉我们晨星是金星,而第二个陈述则告诉我们昏星是金星。如果我们不知道晨星和昏星实际上是同一个天体,这两个陈述对我们的信息量是不同的。 弗雷格通过提出这个谜题,强调了意义(sense)和指称(reference)的区别。他认为,虽然“晨星”和“昏星”有相同的指称(即金星),但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意义是我们通过语言表达的认知内容,而指称是语言表达所指向的实际对象。 弗雷格之谜在哲学、语言学和认知科学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并对后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ense与reference的关系:Sense --- presents --- > referent 弗雷格-罗素式的图景denoting:表达式expression→语义内容sense→指称对象referent 第四讲 罗素摹状词理论1 关于弗雷格之谜的更深入的文献讨论。 singular terms单称词项: (1) proper names: Jane, Tom (2) definite description: the cat on the mat, the Queen of England (3) singular personal noun: you, she (4)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is, that (5) complex singular demonstr

元伦理学:当代研究导论

[美] 马克·范·罗伊恩,《元伦理学:当代研究导论》,张鑫毅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 第二章 moral disagreement 麦凯的分歧论证 开发问题论证 黑尔的食人族思想实验 第三章 经验事实与道德理论的关系【道德心理学的学科前提】 第四章 道德/理由/动机 三者是否有必然联系? 讨论内在主义,即认为三者间存在必然联系。 道德判断是什么?(道德判断的性质是什么) 第五章 错误论:道德判断纯属扯淡(类似无神论抨击神的观念,它认为道德是个错误观念) 第六章 简单主观主义:道德判断是关于道德评价者appraiser或道德能动者agent的主观反应 第七章 认知主义:道德判断是关于情感或态度的判断 第八章 非认知主义:道德判断表达情感或态度(即,道德判断不是一种认知状态) 接受错误论的话,如何进行“伦理”实践? 第九章 虚构主义:虽然理论上“伦理”是错误观念,但是实践上我们可以假装如此(因为这样做是有好处的,例如在孩子面前假装有圣诞老人存在)。【本章涉及变革者reformer】 自然主义:道德属性是自然属性 第十章 外在主义:道德语言存性某种(外在)限制 第十一章 康奈尔学派的实在论:将道德问题纳入科学的形上学、知识论中讨论。直接指称理论;Boyd的因果规制causal regulation理论,及其稳态属性簇homeostatic property cluster概念;面临的反驳: 道德孪生地球论证 。 第十二章 澳大利亚的堪培拉计划Canberra Plan的还原主义。由于哲学分析的非显间性unobvious,主张存在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主张通过网络式分析network analysis来定义道德词项【有点类似安乐哲强调的关系网和角色】 第十三章 非自然主义:道德属性与自然属性截然不同 这个观点要论证道德属性的独特性。一个讨论重点在于 规范性normativity问题 。 第十四章 余论:其他的思想流派 元规范性:对规范现象提出一种统一的解释 神命论divine command theory:类似自然主义把道德属性归结为自然属性,神命论(超自然主义)主张把道德属性归结为超自然属性。 建构主义:道德真理是由某种理想过程ideal procedure建构出来的 理性主义:将道德事实还原为关于实践理性的事实

Invariantism, contextualism, and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knowledge

Mehta, N. (2023). Invariantism, contextualism, and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knowledge. Noûs, 00, 1–26. AI: 1. **背景和问题**:    - 文章探讨了知识在解释人类行为方面的作用,并分析了不变主义Invariantism和情境主义Invariantism在这一问题上的不同立场【7:3†source】。    - 不变主义者认为“知道”这个词在任何情况下都指的是一种不变的关系,而情境主义者则认为它会根据不同的情境指向不同的关系【7:3†source】。 2. **核心论点**:    - 作者提出, 如果我们接受知识理论(Epistemic Theory of Mind),那么我们有强有力的理由更倾向于情境主义 而非不变主义【7:2†source】。    - 通过类比和理论分析,作者展示了情境主义如何在解释力上更具优势。例如,高度与吸引力的关系被用来说明情境主义能够更好地解释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差异【7:2†source】。 3. **具体论证**:    - 文章详细讨论了知识如何解释行为的不同属性,如坚持性(Persistence)、风险容忍度(Risk-tolerance)以及对误导性反证的免疫力(Immunity to misleading counter-evidence)【7:0†source】【7:1†source】。    - 作者引用了多个支持不变主义和情境主义的理论家,并分析了他们的观点,指出了情境主义在解释复杂行为时的优越性【7:0†source】【7:1†source】。 4. **总结和结论**:    - 作者总结认为,情境主义不仅能够解释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差异,还能提供一种更加细致和连贯的理论框架【7:4†source】。    - 最终,文章提出情境主义更符合我们对知识在心理层面上解释行为的需求,呼吁学界重视情境主义在知识理论中的应用【7:4†source】。 这篇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论据,提出了情境主义在解释人类知识和行为方面的优势,并呼吁学界在知识理论的研究中更加重视情境主义的视角。 背景知识补充,AI: **知识的语境主义与恒定主义理论之争** 在知识论(认识论)中,关于“知识”定义的讨论中,语境主义(Contextua

Virtue eth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Van Zyl, L. (2018). Virtue ethics: 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Routledge. 第八章的moral particularism,涉及道德行为的技艺skill比喻,即把道德行为比喻成一个技艺活动(p. 152)。particularism反对universal moral principles这种理解道德的方式。 第九章情景主义situationism的批评,涉及道德心理学实验。 AI: ### 第1章 美德伦理学 本章介绍了美德伦理学作为规范理论,并将其与关注德性的更广泛的哲学领域区分开来。简要概述了道德哲学的发展,并介绍了三种最流行的美德伦理学版本【7:3†source】。 ### 第2章 美德 本章概述了美德伦理学家提出的三种美德理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情感主义理论和多元主义理论。同时讨论了美德伦理学批评者提出的两种美德理论:后果论视角,将美德定义为带来良好结果的特质;康德视角,将美德定义为基于义务的特质【7:3†source】。 ### 第3章 美德与幸福 本章详细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美德的观点,特别是美德能使其拥有者过上美好或幸福生活的主张。讨论了对这一观点的两种反对意见:其一认为这是形式上的利己主义,其二认为某些美德并不一定有助于拥有者的幸福【7:3†source】。 ### 第4章 美德的动机 本章聚焦于关于动机的问题:一个有美德的人是由良好的情感或情绪(如同情或关怀)、良好的理由(如“X是对的”或“我有义务做Y”)还是两者兼有驱动的?探讨了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关于理性和情感在动机中作用的观点,并考察了后果主义者为何拒绝这些观点【7:3†source】。 ### 第5章 实践智慧 本章概述了亚里士多德对实践智慧性质和作用的看法,特别关注两个主要论点:(a)实践智慧对每一种美德都是必要的,(b)美德是统一的,因此拥有一种美德的人也会拥有所有其他美德,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还讨论了一些道德哲学家,包括一些美德伦理学家,为什么拒绝这些论点【7:3†source】。 ### 第6章 美德与正确行为 本章开始探讨美德伦理学家是否需要提供正确行为的解释,考虑了三种美德伦理学的正确行为理论:亚里士多德的(合格代理人)理论、情感主义(或基于代理人)理论和多元主义(或目标中心)理论【7:3†source】。 #

Strawson's Ethical Naturalism: A Defense

Hieronymi, Pamela, 2024, Strawson's Ethical Naturalism: A Defense. [https://philpapers.org/rec/HIESEN] 作者在本文中对她的social framework的动力机制做出了更细致的图示。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交过程中,reactive attitudes是有持续的后续交互作用,以至于会有心累的状况,见p. 18, Firgure 3. 另外,一个重要的论证的结论是,道德具有批判因素(p. 28)。 AI: 在《Strawson’s Ethical Naturalism: a Defense》中,Pamela Hieronymi 针对伦理自然主义面临的挑战进行了详细回应。以下是她对主要挑战的回应: 1. **回应普遍化策略挑战**:    Hieronymi 通过解释普通和非普通的标准,反驳了普遍化策略的挑战。她指出,我们采取客观态度的原因不是因为行为在某种意义上对所有人都成立,而是因为某个人的行为使他们无法进行普通的(统计上普通的)人际关系。她认为,普遍化策略错识了“相关方式”,即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情况下会采取客观态度【14:0†source】。 2. **应对相对主义的指控**:    Hieronymi 承认,相对主义的幽灵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当道德标准随普通行为的变化而变化时。她通过区分可接受和不可接受的相对主义来回应这一挑战。她认为,一些形式的相对主义是必要的,以适应社会标准的文化差异。然而,她也强调,道德观念必须具有批判力,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能够批判现行的社会规范。她建议通过理想(如平等、虔诚、自然的管理、避免痛苦等)来提供批判力【14:4†source】。 Hieronymi 的这些回应展示了她如何利用 Strawson 的理论框架,既保留了伦理自然主义的核心,又有效应对了外界的批评。

Some Questions on Confucian Relationality: Reading Human Becomings

Elstein, D. (2024). Some Questions on Confucian Relationality: Reading Human Becomings. Philosophy East and West, 74(1), 172-181. 作者以四个问题质问Ames的角色伦理学: 1. Is relationality truly a part of original Confucian thought? 关系,可能是佛教的、宋明儒的,而非早期儒家的 2. Does relationality rule out any notion of essential human nature, and does it necessarily imply or entail role ethics? 除了关系,是否有其他观念思考人之为人 3. Is relationality true or merely a useful way of thinking (if these can be distinguished)? Do we know that it is useful? 如何处理oppressive roles被压迫的角色 4. Is there anything in Confucian role ethics that a Confucian virtue ethicist cannot agree with, and vice versa? 与德性伦理学并没有更多差异 AI 1. 关系性是否真的存在于原始儒家思想中? 2. 关系性是否排除了任何关于人类本质的概念,并且是否必然意味着或包含了角色伦理学? 3. 关系性是真实的还是仅仅是一种有用的思维方式(如果两者可以区分的话)?我们是否知道它是有用的? 4. 在儒家角色伦理学中是否有任何内容是儒家德性伦理学家无法认同的,反之亦然? 作者对四个问题的具体阐释如下: 1. **关系性是否确实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一部分?**    作者认为儒家的本体论与大多数西方哲学中的实质本体论根本不同,称之为“过程宇宙观”或“关系性”。关系性在儒家思想中是基础的,个人是由关系构成的,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作者通过讨论A. C. Graham的观点,强调了中国观点中的内部关系是如何构成事物的,而不是像西方观点那样仅仅是

Context and content: Essays on intentionality in speech and thought

Stalnaker, R. C. (1999). Context and content: Essays on intentionality in speech and thought. Clarendon Press. 1 Pragmatics 语用学 semantics 语义学:关注命题proposition的真值条件 pragmatics 语用学:研究两个主要问题, 1. to define interesting types of speech acts and speech products. (e.g. the analysis of illocutionary acts) 言语行为的类型;  2. to characterize the features of the speech content which help determine which proposition is expressed by a given sentence. (e.g. the study of indexical expressions) 言语内容的特征 有人主张:Sentence(Context) —> Truth-Values 作者论证:Sentence(Context) —> Propositions(Possible Worlds) —> Truth-Values 3 Indicative Conditionals 为条件句的语义给出一个语用的方案。 12  Mental Content and Linguistic Form Doing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content and linguistic form . X believes that P.  问题: E.g. I can believe that Superman is strong without believing that Clark Kent is strong. 我相信(1)唐僧很聪明;(2)玄奘不聪明。为何二者同时成立? 作者认为,问题在于,speaker缺乏一个信息内容informational content: superman is Kent. 唐僧是玄奘。 Belief is about

Virtue ethic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Confucian conceptions of moral praise and blame

Huang, Y. (2013). Virtue ethics and moral responsibility: Confucian conceptions of moral praise and blame. Journal of Chinese philosophy, 40(3-4), 381-399. 儒家思想如何看待道德赞美praise与责备blame? 有德者确实是轻而易举地做有道道德的事情,但是当初成为有德者是难的,因此值得赞美。 无德者是因为没有道德知识而做恶事,但是无知本身以及无知导致的恶行,是有责任的,因而是值得责备的。 【黄勇从historical的角度来看道德责任,发展的角度】 ChatGPT: 《德性伦理与道德责任:儒家对道德赞美和责备的概念》是黄勇撰写的一篇文章,讨论了儒家思想如何处理德性伦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方面:赞美和责备,这两者都是道德责任的组成部分。 ### 主要内容: 1. **德性伦理与儒家思想**:    - 文章开篇提到当代哲学中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以及学者们倾向于将儒家思想与这一传统联系起来。本文旨在展示儒家思想如何解决德性伦理学的内部问题和外部批评,而不是假设儒家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德性伦理学【7:0†source】。 2. **德行与赞美**:    - 在德性伦理学中,真正的德行者会轻松且愉快地做出道德行为。然而,德行之所以被赞美,通常是因为它们涉及克服困难。这引发了一个问题:那些对于德行者来说轻而易举的行为真的值得赞美吗?本文通过聚焦孔子的观点进行探讨,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轻松和愉快的【7:2†source】【7:5†source】。 3. **责备与道德知识**:    - 只有在一个人明知故犯的情况下,责备才是合适的。德性伦理学,特别是新儒家形式的德性伦理学,认为真正的道德知识会引导人们做出道德行为。如果有人行为不道德,那是因为他们缺乏真正的道德知识。本文通过新儒家哲学家程颐的观点来探讨这个问题,程颐认为道德无知是不可原谅的,因此是值得责备的【7:3†source】【7:5†source】。 4. **儒家对伦理困境的回应**:    - 儒家思想提供了一个框架,解决了德性伦理学中的两个困境:(i)在保持德性首要地位的同时,不失去明确的定义;(ii)在保持德性客观性的同时,不失去其规范性。本文认为,儒家思想通过关注真正

中国哲学“内在超越”的两个教条——关于人本主义的反思

黄玉顺. (2020). 中国哲学 “内在超越” 的两个教条———关于人本主义的反思. 学术界, 2, 68-76. 本文主张,“内在超越”并非中国哲学的独有特征,而是中西哲学共有的普遍特征:“内在超越”并不是比“外在超越”更加优越的思想进路,它事实上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巴特?】 ChatGPT: 1. **内在超越的定义与提出**:    - "内在超越"是中国现代新儒家提出的概念,最早由牟宗三在1955年提出。    - 内在超越指的是儒家的人伦道德能够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来印证和肯定一种超越的道德实体【7:1†source】。 2. **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    - 文章讨论了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与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的对比。    - 认为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并不优越于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7:2†source】。 3. **内在超越的普遍性**:    - 内在超越并非中国哲学独有的特征,而是中西哲学共有的普遍特征【7:2†source】。 4. **人本主义的反思**:    - 文章批评了人本主义的缺陷,认为内在超越的思想背景是人本主义,这带来了许多问题。    - 人本主义强调人的地位,排斥神圣的外在超越者,这种思想导致了现代许多社会问题,如权力滥用和价值危机【7:0†source】【7:3†source】。 5. **内在超越与中国哲学的关系**:    - 内在超越是儒家、道家和禅宗的共同特征。    - 儒家通过道德修养实现超凡入圣,道家通过自然无为达到精神自由,禅宗通过自心顿悟达到瞬息永恒的境界【7:5†source】。

Empathy in the Zhuangzi

Wang, Y. Empathy in the Zhuangzi. Dao (2024). 本文以empathy的四个方面 different types of empathy, the other-centeredness of empathy, empathy as a process and the role empathy plays in responsiveness to others, and interaction between empathy and other capacities.来探讨庄子的相关文本。 ChatGPT: ### 引言 文章首先介绍了同理心与他人导向、亲社会或利他行为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庄子》中包含同理心的要素,但这一点尚未得到深入研究。本文旨在展示《庄子》如何在同理心现象上进行了探索,并能对当代关于同理心的讨论做出贡献【7:5†source】。 ### 不同类型的同理心 本文接着探讨了同理心的多样性,强调了情感同理心和认知同理心这两种主要类型。文章引用了《庄子》中的一些故事来说明这两种同理心。例如,孟孙才在葬礼上与悲伤的人一同哭泣的故事展示了情感同理心,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特殊理解(tejue 特觉)的他人导向行为【7:3†source】。 ### 同理心的他人中心性 在这一节中,文章讨论了同理心的他人导向特性,强调了将同理心与其他情感现象区分开来的重要性。文中引用了《庄子》中的多个故事,如混沌被凿七窍的故事和鲁侯宴请海鸟的故事,这些故事展示了盲目的同情和缺乏理解他人需求的行为可能导致的负面后果。这些故事提醒我们要从他人的视角出发进行共情【7:3†source】。 ### 同理心作为一个过程及其在回应他人中的角色 这一部分探讨了同理心作为一个过程,并讨论了其在回应他人中的角色。文中没有具体引用《庄子》的文本,但通过讨论同理心的过程性,展示了《庄子》如何描述和理解这种现象【7:1†source】。 ### 同理心与其他能力的互动 最后,文章探讨了同理心与其他能力的互动。文中强调了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的培养,并提到《庄子》中自我遗忘(forgetfulness of oneself)的概念,这与同理心的功能紧密相关。文章展示了《庄子》如何通过独特的视角来理解和应用同理心【7:1†source】。 通过这些小节,文章展示了《庄子》不仅深

The ethics of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Building worlds

图片
Ramirez, E. J. (2021). The ethics of virtual and augmented reality: Building worlds. Routledge. 第一章  介绍VR(虚拟现实)的研究现状。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完全的虚拟世界,与现实隔绝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在现实世界基础上叠加信息 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强调虚拟与现实信息的混合 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XR)对上述概念/这一行业的统称 Virtue experience与其他类型的体验有区别吗?有,而且它有独特的价值。 作者论证,我们需要关注VR/AR模拟的创造,以避免伤害/促进价值。有些VR/AR模拟在伦理上是不应该被创造/使用的。 虚拟现实与共情empathy问题。例如体验一头即将被屠宰的牛。VR不能承诺带来第一人称经验,但是能够带来感同身受,能让我们更有同情心。 VR可应用于思想实验。VR模拟有其自身优势,能够促进道德心理学的研究并且有教学上的优势。很多人误解了VR模拟的优势,用错误的方式使用并没有达到好的效果。但这也会带来道德困境:能带来和真实结果的模拟也会造成真实的伤害。准备给出一套设计指导原则以促进走出这一困境。 第二章 【思想实验不够具体,VR可以起到补足作用,使之更具体】 1.视角型思想实验(PTE)是思想实验中的一种,其可以起到证明作用 (Section I) 2.PTE的证明作用依赖于一种特殊的perspective taking empathy (Section I) 3.证据表明,perspective taking empathy在PTE中无法实现 (Section IV) 4.PTE的论证作用存疑:以VR和AR方式进行的思想实验可以填补PTE的缺陷 (Section IV) 同情与共情的区分: 同情(sympathy): the capacity for feeling for a target (为目标产生某种情感的能力) 共情(empathy): the capacities for feeling with a target (和目标产生一致情感的能力) Empathy的具体类别: 第三章 本章主要探讨了VR/AR模拟中的 “临场

章太炎的思想

王汎森. (1985). 章太炎的思想: 兼論其對儒學傳統的衝擊. 時報出版公司. ◆第四章 民族思想 >>他发现帝国主义者用许多的语词掩饰或美化他们的侵略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无所不在的“责任感”——将所有侵略的行为皆当成是改善落后国家,使他们迈向“文明”,并得到“宗教福音”的一项情不可却的责任。依太炎之意:由帝国主义者光明伟大的责任感与服务热忱,到他们的侵略与剥削,只是一线之隔耳。 >>2024-04-25 12:03:28 ◆第五章 社会政治思想 >>章太炎的社会政治思想曾历经多次重大的变迁,但在变动之中却有一个不变的目标,也就是希望找出一套与西方议会政治有所不同的自由平等制度。在追求这个理想的过程中,他对进化论展开批判,以唯识学为主干建立“五无”、“四惑”思想(此思想大约完成于光绪卅二年) ,并反对西方式的代议、立宪、政党政治(此一思想大约也在光绪卅二年形成,宣扬的文字则大量出现于光绪卅三年) ,从光绪卅四年(1908)以迄宣统二年(1910)间,他逐渐发展成“齐物”思想,找到了他心目中认为最适合中国的社会政治型式。在“齐物”的世界里,自由平等仍是终极的目标,但却非以议会立宪为骨干,而是以法吏为其支柱,可说是章氏社会政治思想的最后定论。 >>2024-04-26 16:31:11 ◆第六章 对儒学传统之冲击及影响 >>又如尧舜“禅让”,章太炎在《检论·正议》篇中就直截地抹煞其理想色彩: 唐尧之世,诸侯分立,自理其土,彼帝者犹伯主尔,群后未有翼戴之言,而唐尧私以授舜,必不得也。 >>2024-05-16 22:05:30 >>章太炎是以“历史文献”来看待六经,这一态度显为钱玄同所继承,故黎锦熙会说:“要以‘史眼’穷经,钱先生只承认都是‘国故’,‘国故’就是史料。” >>2024-06-29 13:18:29 ◆第七章 结论 >>章氏受清代古文传统最大的影响是在将六经历史文献化的工作上。对浸淫于儒学传统的人而言,六经是一套内容极丰富的象征系统,其中尚包括许多神话性的色彩。学者在从事解经工作时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脱神话(demythologizing),一种是扫除神秘主义(demystification)。后者是清除扫荡六经中的神话象征,只保留现代人认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