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二月, 2024的博文

黄俊杰:《孟子》

黄俊杰,《孟子》,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 第四章 讨论孟子的政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有两大要点:德治、民本。 德治:政治是道德的延伸(页75),因而推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 民本:主权在民(人民主体性的立场,引用徐复观)(页82-83)。 民是谁?国人(页80-81),相对于野人而言。

“情”与“善”——焦循诠释《周易》的社会伦理关切

陈居渊,“情”与“善”——焦循诠释《周易》的社会伦理关切,《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6期。 本文作者相当于梳理焦循的易学文本,抽取旁通情,迁善改过,保合太和这三个概念展开论述。 AI: ### 本文主要内容概括: 本文围绕清代易学家焦循对《周易》的诠释,探讨其在社会伦理层面的关注与贡献。文章分析了焦循通过“旁通情”“迁善改过”“保合太和”等概念,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并将其诠释与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相结合,主要内容包括: 1. **旁通情**:      焦循对“旁通情”的解读体现了对人情的深刻理解,并以“格物”“薛矩”和“忠恕”为核心,阐述了个体间情感与道德的相通性。这种诠释从《周易》象数的传统中延伸至社会伦理,强调人情之间的融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2. **迁善改过**:      “迁善改过”不仅是修德的实践方式,也是焦循对社会伦理的进一步探讨。他将“改过”理解为道德自律,通过人性“可引而善”的特点强调人对自身言行的反思与修正,同时借助卦爻的变化解释趋吉避凶的哲理。 3. **保合太和**:      焦循认为“保合太和”不仅是天道自然和谐的体现,更是社会伦理中通过情感沟通实现的理想状态。他提出“无讼”的原则,主张通过化解争端、增进情感交流来构建“大同”社会。 4. **焦循的创新与局限**:      焦循的诠释虽然对《周易》社会伦理思想的研究有所创新,但在某些方面仍继承了汉代易学的注释传统,未能完全突破传统框架。 文章总结认为,焦循对《周易》的解读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内涵,也彰显了其对社会治乱兴衰和理想社会的关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德命”与“运命”之间——孔孟天命观新论

梁涛. “德命”与“运命”之间——孔孟天命观新论,《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6期。 这是作者主要观点:早期儒学的天人关系不宜概括为天人合一,而应用天人之际来表达。天人之际包括天人相通和天人之分两个方面?天人相通主要针对德命而言,天人之分则主要是针对运命的。 AI: 本文主要探讨了孔子与孟子关于“天命”的观念,围绕“德命”与“运命”的关系展开论述。从历史脉络来看,中国古代天命观经历了从“绝地天通”的宗教垄断到“以德配天”的伦理转向,再到孔孟提出更具个人化和普遍性的天命观。文章阐明了: 1. **孔子的天命观**:孔子认为天赋予个人以“德命”,强调通过道德修养实现与天的沟通。同时,孔子也接受“运命”的限制,承认个人命运有外在不可控的因素。 2. **孟子的天命观**:孟子深化了天命的内涵,将其分为“德命”和“运命”。他主张通过“存心养性”侍奉天,同时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命运,强调“立命”的重要性。 3. **德福一致的条件**:孟子认为,德性与福祉的统一需要在一个“天下有道”的社会中实现,这种社会以道德和正义为原则,追求德命与运命的平衡。 4. **理论总结**:文章通过分析早期儒学的天命观,提出“天人之际”比“天人合一”更能概括孔孟思想,认为孔孟构建了一套以天为核心的伦理哲学,既关注个人修养,又关怀社会正义。

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

汪柔竹,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5期。 本文分析先秦儒家的“欲”的概念。 第一节 欲的含义 实然层面:欲望深深植根于人性与人情中。 应然层面:欲望必须经过理性的取舍。 儒家的态度:节制和减损欲望的,所以主张“惩忿窒欲”(《周易·象传》)、“欲而不贪”(《论语·尧曰》)。 第二节 可欲(孟子) 可欲:善的对象 个人层面:成己 公共层面:成物 第三节 转化(荀子) 在如何处理欲望的问题上,荀子主张将人们对物质欲望的无节制追求转变为对善治的认同和道德的努力,而这种转变的基础是“化性起伪”。

孟子重探

李明輝. (2001). 孟子重探.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孟子》知言養氣章的義理結構 1 孟子王霸之辨重探 41 焦循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及其方法論問題 69 宋儒论性,兼备超越性(义理之性)与内在性(气质之性)。乾嘉学派否定前者,保留后者,焦循因循之。作者觉得这有问题,这种自然人性观错解了《孟子》,忽视了理的超越义(页81)。焦循解孟,强调圣人的作用,这与孟子不符(页87)。 焦循以《周易》的感通、变通、旁通来解孟(页90-94)。 作者认为焦循解释学方法论存在盲点,其语言学的解释只是单向的,忽视了义理,欠缺“解释学循环”的概念(页107)。 再論牟宗三先生對孟子心性論的詮釋 111 性善說與民主政治 133

孟子思想的历史发展

黃俊傑編,1995,《孟子思想的歷史發展》(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黃俊傑,宋儒對於孟子政治思想的爭辯及其蘊涵的問題─以孟子對周王的態度為中心  宋儒司马光、李觏反驳孟子学,其历史背景是王安石尊孟。 (1)疑孟派强调名分论,强调尊君。而在他们看来,孟子不尊君,体现在他不尊周上。尊孟派则指出,孟子不尊周是在战国时期具体的时代背景下才如此(如朱熹,页96)。 (2)对孔子之道,疑孟派主张道是一种政治规范。而尊孟派则强调普遍意义上的道(页118)。 黄俊杰指出,孟子立足的是人民主体性,因而君臣关系是相对的(页125);人人皆可得道,而非君主垄断,因而具有颠覆性(页123)。 林庆彰,焦循《孟子正義》及其在孟子學之地位 本文介绍焦循编写《孟子正义》的经过。焦循晚年编写此书,为了不懈怠,还以“日课记”来记录工作内容(页220)。 作者认为,焦循对《孟子》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考证上。义理上则以《周易》解孟,则一点颇受后学批判,如毛子水(页235-236)。

了凡四训

 了凡四训--中华人生智慧经典 ◆第一篇 立命之学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2024-12-27 10:00:57 >>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2024-12-27 10:02:19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1),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2)’。汝信得及否(3)?” >>2024-12-27 10:06:49 >>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1);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想(2);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2024-12-27 10:22:35 >>远思扬德,近思盖父母之愆(1);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2)。 >>2024-12-27 10:23:21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云谷禅师所授立命之说,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1),其熟玩而勉行之(2),毋自旷也。 >>2024-12-27 10:24:01 ◆第二篇 改过之法 >>但改过者,第一,要发耻心。思古之圣贤,与我同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师?我何以一身瓦裂?耽染尘情(1),私行不义,谓人不知,傲然无愧,将日沦于禽兽而不自知矣;世之可羞可耻者,莫大乎此。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此改过之要机也。 >>2024-12-27 10:26:08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1),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2),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2024-12-27 10:26:20 >>第三,须发勇心。人不改过,多是因循退缩(1);吾须奋然振作,不用迟疑,不烦等待。 >>2024-12-27 10:27:40 ◆第三篇 积善之方 >>杨少师荣(1),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2)。久雨溪涨,横...

回忆

回忆 脑海里是你坐着的影像, 仿佛触手可及。 阳光洒落书桌。 尝试推开岁月之门, 我心怀恐惧。

命运的求索: 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

陆致极,《命运的求索: 中国命理学简史及推演方法》,上海书店出版社,2014年。 【本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一章  命理学的一个理论前提:人出生的宇宙状态给人留下了独特的胎记,以此可描写此人的人生历程。 命是出生时所对应的宇宙状态。 运是命的外部环境,即不断变化的宇宙状态。 命理学:以人的出生时间为依据,描写和预测其生命过程的学说。 第四章 命理学的形成时期 古法模型(李虚中,五柱,有胎元):《李虚中命书》 今法模型(徐子平,四柱,重日干):《渊海子平》 集大成《三命通会》 第七章 命理学的深化时期 《滴天髓》(喻象分析) 《子平真诠》(关系分析) 《穷通宝鉴》(调候) 第十二章 本章反思命理学的局限性。 比如,四同问题,即某两人八字相同,但是人生不同。宋濂亦以此反驳命理学。

亲亲与世界工作坊

亲亲与世界工作坊(2024年12月14日,中山大学哲学系) [https://mp.weixin.qq.com/s/q7JyFUY1hVDgjVCzg2Ryog] 王珏教授就“孝的身体性根基——中国伦理学的标识性概念探析”展开报告,报告由郑辟瑞教授主持,陈畅教授评论。王老师提出“孝”是中国自古以来的标识性概念之一,但它的内涵与外延在现代语境下却显得模糊不清,于是如何阐发“孝”的普遍性意义成为了关键的问题。王老师从“孝”的身体性维度切入这一主题,基于“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的论述,王老师认为孝的根基性在于人身体的脆弱性和依赖性。不同于启蒙以来所宣称的自主的、原子式的主体,以 脆弱性 和依赖性为根基的主体是关系性的,而这种关系性首先体现于“亲子关系”。王老师从三个方面阐述亲子关系在儒家伦理中的首要性:1.亲子构成了一个人最原初的、最必然的、无可外化的身份;2.亲子关系不仅仅是自然性的,而且是被礼所包裹着、所提升的人性空间;3.亲子关系承载着一种对我们这样的人而言不可或缺的善的生活方式。最后,王老师从纵向与横向双方面阐述“孝”的意义与价值:纵向上,“孝”支撑起不同世代之间的代际时间,为有限的个人提供了一条通向不朽的途径;横向上,“孝”构成社会团结的纽带,对“孝”之为自然亲情的推广使“情感共同体”成为可能。

Lottocracy: Democracy Without Elections

Guerrero, Alexander. Lottocracy: Democracy Without Election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4. 本书反思民主代议制的弊病,提出一个替代方案,即抽签制政治。 第三章 【选民的认知工具箱,例如媒体】 主要讨论了如何了解和监督代议人是否履行其职责。首先,强调了普通市民缺乏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参政议政所需的知识和信息,因此需要选出代艺人来专门负责这一工作。然而,选民对代议人的履职情况并不了解,这可能导致代议体制的有效运转受到威胁。为解决这个问题,讲者提出了认知捷径,即通过各种新闻媒介如传统出版业、电视新闻产业和自媒体等,让选民对政体状况有基本的了解。然而,讲者对现代世界和复杂的政治问题持悲观态度,认为认知工具箱可能存在系统性偏误。 作者指出:这些工具有时会帮倒忙,产生负面影响。讲者强调了认知工具箱的两个特点:一是它们不是好的工具,有时甚至会产生危害;二是我们往往是在潜意识中、自动地使用这些工具,即使它们会把事情变得更糟。例如,作者注意到,泛娱乐化政治生活。 第四章 【政治的朋党化】 主要讨论了社交媒体和博客在政治极化中的作用。讲者指出,社交媒体和博客通过算法和个人观点,增强了政治极化。 作者讨论了当前社会中存在的认知上的局限性,即人们只关注与自己观点相同的群体,而忽视了其他群体的存在。这种现象在网络和自媒体的普及下更加严重,导致人们更容易接受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信息,而忽视了不同意见的存在。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认知,还导致了社会分裂,使得人们更倾向于从立场而非道德原则来判断事物。讲者认为,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两党竞争,而这种竞争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极化和分裂。讲者呼吁人们应该更加开放地接受不同意见,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诚意关:从朱子晚年到王阳明的哲学史重构

郑泽绵,《诚意关——从朱子晚年到王阳明的哲学史重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 本书思考宋明理学史,以诚意史观(自欺问题)来替代格物叙事(特别见第三章)。 第一章 以文献考证的角度,论述了朱熹晚年的“诚意”思想的变化。主要是,朱熹认识到自身的思想体系中的诚意问题,即,由于强调格物致知,诚意在修身中的地位该如何摆放?“若致知之后,真知已至,则意自然诚,自然无自欺,为何还须诚意?此为朱子晚年的诚意难题。”(页15) 第二章 【重要!】 从分析哲学(特别是道德心理学)角度,哲学重构reconstruction【源自信广来】朱熹的诚意观点。在自欺研究中,有intentionalism有意自欺论,以及non-intentionalism无意自欺论。作者反驳无意自欺论(因为它无法解释道德责任问题),进而把朱熹的观点理解为moderate intentionalism温和的有意自欺论。 朱熹的温和有意自欺论:自欺如何可能?存在与道德真信念P相冲突的杂念,自欺者在不同的逻辑层次上“容”纳了这些杂念(隐藏的念头“私”),从而导致自欺(页47)。相对应的克治工夫就是诚意,即“以知定志,以志帅意”。 第三章 指出格物叙事的不足(过于简单化、漫画式的描述),提出诚意史观。从朱熹到王阳明,诚意问题都是他们的核心关切。 知行合一所针对的是“意念真诚”问题,而非“意志薄弱”问题(页64)。【本章第四节可见作者分析哲学风格的哲学重构】 在诚意史观下,工夫论问题上,对于知行,朱熹强调“以知定志,以志帅意”,“从治学态度上更强调"知"的客观可确证性和知识对行动的指导作用。”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从信赖日常道德直觉的态度出发,发现知与意原本统一的知行本体”(页70-71)。 第四章 本章探究阳明学中良知与意的关系。胡塞尔-耿宁代表静态结构模型(上下结构),牟宗三-陈立胜代表动态结构模型(如水与水波)。作者主张,这两种模型可以并存,前者是休眠状态default,后者是日常状态。 第五章 朱熹区分戒慎(未发状态)与慎独(已发状态)。王阳明反对已发未发的区分,把戒慎与慎独合二为一,并强调独知,即一种本体状态。 第六章 作者不同意阳明后学把“良知见在”解释为“良知现成”,而是把“良知见在”解释为“良知尚存”。作者指出,“阳明的“见在“工夫的要领是:斩断前后牵缠之念,专注当下的道德或精神活动,进入一种沉...

Confucian Family Ideal and Same-Sex Marriage: A Feminist Confucian Perspective

Tan, Sor-hoon. "Confucian family ideal and same-sex marriage: A feminist Confucian perspective." Hypatia 39.1 (2024): 159-176. 本文讨论同性婚姻问题,反驳张祥龙,蒋庆,部分支持白彤东。作者认为,对于女性主义儒家而言,女性拥有平等的机会还是十分重要的。Feminist Confucians need not adopt the equality ideal of liberal or other feminists, but at the very least, they would advocate a Confucian society in which women have equal opportunity to cultivate themselves and to contribute to any domain of society they choose according to their abilities. 作者认为,生物学意义上延续香火,对当代儒家已经不再必要。并且,要警惕大陆新儒家的父权家长制的预设。The debates among mainland Confucians on the legalization of same-sex marriage reveal the persistence of patriarchal assumptions. Unless these assumptions are exposed and challenged, they threaten to corrupt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ism. AI: 本文探讨了儒家家庭观念与同性婚姻的关系,提出了一种结合女性主义的儒家视角。文章从中国大陆的儒学复兴背景出发,分析了儒家对同性婚姻的不同观点及其与性别不平等的历史纠葛。主要内容包括: 1. **同性婚姻的争议**:分析了大陆儒家学者对美国最高法院支持同性婚姻的反应,特别是围绕儒家经典的引用展开的争论。一些学者认为儒家容忍同性关系,但拒绝其合法化。 2. **儒家与性别平等**:指出儒家传统家庭观念中存在的父权制特征,这种观念对女性和...

Aesthetic Taste and Moral Sentiment in Hume and Mengzi

Choi, Dobin. "Aesthetic Taste and Moral Sentiment in Hume and Mengzi." Hume Studies 49, no. 2 (2024): 331–349. 本文比较了孟子和休谟的关于taste的学说,孟子注意到taste的统一性,休谟注意到taste的多样性。二者都诉诸一个taste优异的人(休谟true judges,孟子sages)来寻求标准。最后,二人都把这个标准追溯到人性的构成要素上,即一个自然主义的预设: humans have the same natural constitution of the mind, which is an internal cause of taste sentiments(人类具有相同的心灵自然构造,这是味觉情感的内因)。 AI: 本文《Aesthetic Taste and Moral Sentiment in Hume and Mengzi》由Dobin Choi撰写,探讨了休谟(David Hume)与孟子(Mengzi)在美学品味与道德情感基础上构建美德理论的异同。作者通过比较两位哲学家的观点,揭示了他们基于不同哲学目标所采用的方法,并指出二者尽管表面上存在矛盾,但在核心思想上具有一致性。以下是本文的主要内容概述: ### 1. **研究背景与目标**   休谟和孟子都认为人的情感对美德的判断至关重要,但他们对“品味”这一概念的理解及其理论应用有所不同。本文旨在分析两者如何从情感出发发展各自的道德理论,并探讨他们对美学与道德标准的设定。 ### 2. **休谟的“品味多样性”**   休谟关注人们在审美品味和道德判断上的差异性。他试图通过观察这种多样性,寻求一种普遍适用的美学与道德标准。   - **品味的标准**:休谟认为审美判断的标准可以通过 “真正的鉴赏家”(true judges) 的共同审美经验和见解来确立。   - **情感基础**:他强调,审美和道德判断基于内心自然情感,而不是理性或经验规则。   - **理论目标**:休谟旨在构建一种科学化的审美与道德评价体系,平衡个体差异与普遍标准。 ### 3. **孟子的“品味一致性”**...

道德运气

伯纳德·威廉斯,《道德运气》,徐向东 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 二,道德运气 文章开篇,对比道德圣贤(这些人似乎免于运气的影响),提出“运气”对道德价值的重要意义。本文中还涉及一个重要概念“能动者遗憾agent-regret”。 AI: 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ms)的论文《道德运气》("Moral Luck")是伦理学领域的一篇经典论文,首次发表于1976年。这篇文章探讨了道德责任、自由意志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道德运气”这一概念,挑战了传统伦理学中关于责任的直观观念。以下是论文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 --- ### **1. 什么是道德运气?** 威廉斯定义“道德运气”为:一个人的道德判断和责任并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意图或努力,而是受到一些他们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行动的结果,而结果通常是道德评判的重要依据。 威廉斯指出,这种情况在直觉上是矛盾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只有人在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才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然而,实际中,道德判断往往与结果密切相关,即使结果是由运气决定的。 --- ### **2. 道德运气的四种类型** 威廉斯和托马斯·内格尔(Thomas Nagel)分别讨论了几种道德运气的形式,以下是威廉斯涉及的主要类型: 1. **结果运气(Resultant Luck)**      指行为的结果是偶然的,行为者无法完全控制。例如,两位酒驾者,一位因为幸运没有撞到人,另一位却撞死了行人。虽然意图和行为类似,但后者往往承担更大的道德谴责。 2. **环境运气(Circumstantial Luck)**      指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如何影响他们的道德选择。例如,一个人在战争时期可能被迫参与暴行,而生活在和平时期的人不会面对类似的选择。 3. **构成运气(Constitutive Luck)**      指一个人的性格、天性或价值观等先天因素影响其行为,而这些特质通常是他们无法选择的。 4. **因果运气(Causal Luck)**      指一个人的行为如何因外部事件或条件而产生,而这些事件或条件并非他们能够控制...

理由与道德

徐向东,《理由与道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第一章 内在理由与伦理生活 本文作者试图为威廉斯的“内在理由”的论证做辩护:“所有行动的理由都是内在理由。”(页4)威廉斯的论证,分为两个步骤:(1)所有行动的理由都必须是内在的,而非外在的;(2)并不存在外在的行动理由(页6)。 第二章 休谟论理性、动机与道德情感 休谟主张,moral distinction和道德判断,取决于情感sentiments,而非理性。作者试图论证,休谟并不是关于实践理性的怀疑论者,而是存在一种休谟式的伦理自然主义。 “与康德不同,休谟并不接受任何先验的理性概念,反而试图从一个自然主义的角度来说明我们在社会世界中需要遵守的规范的来源,……”(页100)休谟是伦理自然主义的,因为他试图通过自然情感和自然义务来说明道德动机和道德义务(页103). “休谟主义本质上包含了两个核心观念:第一,人类行为(包括道德行动)可以在一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得到说明,无须假设任何超自然的或超验的东西;第二,情感在道德起源中发挥了一个本质的因果作用。对于休谟来说,情感和欲望根本上是源自我们的本性,因此是激发我们采取行动的根本动机。”(页104-105)

正义论

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Revised Edi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第八章 论述正义感的形成,涉及罗尔斯的道德心理学的想法。第70-72节,论述了随着一个人的成长,正义感的发展,从家庭到社群再到社会。特别是第70节,作者特别强调家庭之爱,父母对子女之爱是重要前提。【孝的问题】在第71节,作者指出了在社群中,人与人之间的trust和friendship,以及resentment的出现。第72节末尾,作者指出圣贤是分外的道德。73节作者刻画了道德情感的特征:道德情感的特征在于可联系于某个道德概念。 AI: 第八章《正义感》(The Sense of Justice)是罗尔斯《正义论》的关键部分,讨论了正义感的形成和稳定性。这一章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探讨不同的主题:   ### 69. **良序社会的概念**   描述了一个良序社会的定义,即所有成员都接受并知晓其他人也接受同样的正义原则,并且基本社会制度符合这些原则并被认可。这部分强调了公共正义概念和公众的共同知识的重要性。 ### 70. **权威的道德**   讨论了正义感在个人中的逐步发展,这一阶段主要对应儿童阶段,其中道德基于对权威的遵从。 ### 71. **社会关系的道德**   探讨了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道德观念,这一阶段中的道德由角色理想和关系义务所定义,超越了对单纯权威的服从。 ### 72. **原则的道德**   这一部分描述了道德发展的最终阶段,其中正义原则以全面的方式指导个人的行为。这种道德观不依赖于权威或特定角色,而是基于普遍原则。 ### 73. **道德情感的特征**   分析了道德情感的心理学基础,强调正义感的情感成分和它与正义原则之间的关系。 ### 74. **道德态度与自然态度的联系**   讨论了人类自然倾向与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并解释了如何通过心理发展将自然倾向转变为正义感。 ### 75. **道德心理学原则**   介绍了罗尔斯提出的道德心理学原则,并强调这些原则是以互惠为基础的。这部分探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