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与“善”——焦循诠释《周易》的社会伦理关切

陈居渊,“情”与“善”——焦循诠释《周易》的社会伦理关切,《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6期。


本文作者相当于梳理焦循的易学文本,抽取旁通情,迁善改过,保合太和这三个概念展开论述。


AI:

### 本文主要内容概括:


本文围绕清代易学家焦循对《周易》的诠释,探讨其在社会伦理层面的关注与贡献。文章分析了焦循通过“旁通情”“迁善改过”“保合太和”等概念,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并将其诠释与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相结合,主要内容包括:


1. **旁通情**:  

   焦循对“旁通情”的解读体现了对人情的深刻理解,并以“格物”“薛矩”和“忠恕”为核心,阐述了个体间情感与道德的相通性。这种诠释从《周易》象数的传统中延伸至社会伦理,强调人情之间的融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2. **迁善改过**:  

   “迁善改过”不仅是修德的实践方式,也是焦循对社会伦理的进一步探讨。他将“改过”理解为道德自律,通过人性“可引而善”的特点强调人对自身言行的反思与修正,同时借助卦爻的变化解释趋吉避凶的哲理。


3. **保合太和**:  

   焦循认为“保合太和”不仅是天道自然和谐的体现,更是社会伦理中通过情感沟通实现的理想状态。他提出“无讼”的原则,主张通过化解争端、增进情感交流来构建“大同”社会。


4. **焦循的创新与局限**:  

   焦循的诠释虽然对《周易》社会伦理思想的研究有所创新,但在某些方面仍继承了汉代易学的注释传统,未能完全突破传统框架。


文章总结认为,焦循对《周易》的解读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内涵,也彰显了其对社会治乱兴衰和理想社会的关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